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新聞

【韶關篇】千年文脈綻芳華

2024-10-19 09:30:00 來源:韶關日報

a4177a242da5d5e4bcb3d4f2354ad4eb_p2_s.jpg

■韶關三江六岸美景

中原有舊族,遷徙名客家。1700多年前,客家先民從洛陽踏上了首次南遷之旅,后經多次遷徙,客家人擴展到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區。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廣府原鄉”韶關、“客家搖籃”贛州、“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古邑”河源……這些城市的土樓圍屋、家風家訓、民俗美食等,都藏著動人的故事,無聲地訴說著客家與故鄉的千絲萬縷情。廣東省韶關市以其獨特的地理地貌、深厚的文化底蘊,張開懷抱,容納了南遷的客家人。

01 千年文脈,綿延賡續

韶關位于南嶺山脈的南麓,屬于粵北地區,是廣東的北大門,本地族群是客家人,人口中客家人占比達80%,屬于客家地區之一,客家文化濃厚。

說到韶關的客家人,要提及韶關南雄市烏逕鎮新田村。新田村原名新溪村,西晉太常卿李耿建于西晉建興三年(公元315年),距今1700多年。

新田村比建制于684年的湞昌縣(今南雄市)還早300多年,故當地流傳著“先有新田李,后有湞昌縣”的說法,又因李氏家族為該村最先抵達者,故稱“遷徙南雄第一村,遷雄第一家”。

北宋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因避宋仁宗趙禎諱,將湞昌更名寶昌,新溪更名為新田。

新田村坐落在湞江河南岸,村落的東、西、北三面被湞江河環抱,占地面積約25公頃。現存古村占地約5萬平方米,4棵千年古榕樹枝繁葉茂,村中巷道布局合理、錯落有致,近代以前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

新田村的建筑大多數為青磚灰瓦,磚木結構,以明末清初的建筑為多,主要由民居、祠堂、書院、樓閣、古井等構成,具有濃郁的客家民居特色。建筑保留了大量精美的石雕、磚雕、木雕等,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2022年世界讀書日這天,南雄舉行了《中原南遷第一村新田》一書發行儀式,為進一步挖掘古村落文化內涵提供了有力支撐。

韶關還保留著多種富有特色的客家民俗活動,“姓氏節”是韶關南雄市的地方傳統節日,已傳承1000多年,并于2009年入選韶關市第二批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02 珠璣巷,客家人“桑梓鄉”

“梅關一鑿通南北,客家先民入關來。”梅嶺,是五嶺(南嶺山脈)之一的大庾嶺一段,故梅嶺又稱大庾嶺。梅關古道,始通于秦漢,跨越粵贛兩省,古道所處的大庾嶺,史稱“居五嶺之首,為江廣之沖”,是古代連接長江水系、珠江水系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與文化的交流,也讓梅關古道成為南北交流的一個重要樞紐。

唐代時,在宰相張九齡的主持下,客家人拓寬梅關古道,向北,可以連通贛江—長江—大運河;向南,可以連通北江—珠江—南海。梅關古道開鑿之后,前后三批累計百萬以上的中原客家先民源源不斷地翻山越嶺,在此駐足生息,梅關古道成為中國人口南遷大動脈。

位于梅關古道南的南雄珠璣巷是中原人口往珠江三角洲遷的關鍵驛站,既是韶關客家人“家焉”的落腳點,也是韶關客家人“客而”的中轉站。

唐、宋末年,中原(河南一帶)戰亂頻仍,不少氏族為避戰禍和自然災害,紛紛經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嶺南來。這些先民在兵荒馬亂中扶老攜幼,歷盡艱險,來到南雄珠璣巷。居住數年或數十年,他們逐漸適應嶺南地區的氣候和生活習慣之后,才逐步南遷至珠江三角洲。那里的許多名門望族,都把珠璣巷稱為“七百年前桑梓鄉”。

今天,珠璣巷客家先民后裔遍布珠三角、港澳及海外地區,達數千萬之眾,成為廣府(廣州府)人的主體,中原文化、嶺南文化、客家文化也跟隨著他們傳播、發揚至世界各個角落,綿延賡續。

珠璣巷因大量南遷中原人在此中轉或聚居,從而成為中原南遷氏族發祥之地。韶關南雄,也因此被稱為“中國姓氏文化名都”。“珠璣巷人南遷傳說”于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03 韶關圍樓,獨具特色

客家人既保持了古代中原文化的風貌,又吸收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最直接的物化形式,就是客家圍樓。時至今日,韶關從明代至民國的圍樓尚有470余座,以數量最多、品位奇特,聞名于廣東。

勤勞智慧的客家人為增強建筑防御功能,防兵匪、山賊侵擾,建起了圍樓。韶關作為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建筑主要形式有客家圍龍屋、客家群樓、四角樓、排屋。

位于韶關市翁源縣江尾鎮南塘村的湖心壩民居群就是客家傳統建筑的代表之一。湖心壩民居群位于仁川河畔,坐西南向東北,建筑面積6萬多平方米。如今,這里保存著59座明、清時期建造的客家圍樓,其中32座的主體結構和藝術特色仍保持著歷史原貌。

湖心壩圍樓建筑鱗次櫛比、高低錯落,形成了樓外有樓、樓中有樓、前呼后應的獨特景觀。如此龐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在粵北客家古建筑中頗具代表性,被譽為“粵北客家第一村”。其中長安圍、外翰第、大夫第、三門樓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客家人歷來有“耕讀傳家”“重教興文”的傳統,湖心壩沈氏家族人才輩出,自明朝天啟年間至民國時期,讀書取得功名者高達252人,留下了“圣旨牌坊”“文魁舉人”等名人故事。

作為“中國圍樓文化之鄉”,韶關市始興縣圍樓數量之多、類型之豐富、特色之鮮明,在全國罕見。全縣有歷史記載的圍樓共有500多座,至今保存較好的有249座。

始興縣自古有“有村必有圍,無圍不成村”的說法。始興縣滿堂客家大圍至今保存完整,是廣東省最大的磚瓦結構圍樓,也是民居建筑中“方圍”系列的杰出代表,有“嶺南第一圍”之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建筑布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組合,用料考究,墻體的青磚、井臺和用河石鋪砌而成的地面,均獨具特色。

為了讓歷經百年風雨洗禮的“古堡”煥發生機,近年來,韶關市著力推動圍樓活化利用工作,創新圍樓保護和利用方式,開展圍樓“認養”工作;注重創新融合,增強“圍樓+”新理念,大力發展“圍樓+旅游”“圍樓+綜合服務”“圍樓+創意產業”,讓始興圍樓煥發新生機,綻放新光彩——

今年10月1日,“賡續紅色血脈 致敬紅色經典 圍樓里的音樂會”在始興紅圍舉行,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

始興縣城南鎮的長安圍變身風度書房,成為藏書達1萬冊的閱讀熱門打卡地,每逢節假日吸引眾多市民來這里打卡。

始興縣羅壩鎮田心村的廖屋圍樓,經過“認養”與改造后,被賦予休閑娛樂、餐飲、書法、住宿等功能,成為始興第一個圍樓文化旅游客棧。

客家圍樓,就像“族中長老”,是有威望的“能力者”。曾經,它用身軀庇佑一方百姓;如今,作為特別的存在,它也擔起了新使命,繼續造福人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