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志愿服務”為源城基層治理“升溫著色”
77志愿服務小隊服務基層
■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開設“快樂四點半課堂”。
■文/圖:本報記者 周慧荷
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有力推手。今年8月,市委社會工作部牽頭構建了總隊、大隊、中隊、小隊四級志愿管理體系,我市目前已建成志愿服務總隊1支、大隊24支、中隊523支、小隊1811支,志愿者人數11.8萬人。
其中,源城區委社會工作部圍繞“百千萬工程”、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中心任務,把“大黨委”共建單位專業力量、社會熱心人士吸納進志愿者隊伍,依托74個村(社區)成立77支志愿服務小隊,注冊志愿者近5萬名,實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目標。
“單車服務隊”解鎖
基層治理“幸福密碼”
在源城區埔前鎮圩鎮社區,身穿“藍馬甲”的“單車服務隊”成了街頭巷尾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志愿者騎著插有服務隊旗幟的單車,載著“百寶箱”(裝有急救箱、雨傘、垃圾袋、清潔抹布、導覽圖等),穿梭在大街小巷,為有需要的居民和游客提供急救、搬運、指引等幫助,全力以赴為群眾排憂解難。
據了解,“單車服務隊”由圩鎮社區干部、小組長、黨員及志愿者等組成,他們充分發揮隨行隨停的便捷優勢,在走街串巷的同時,發現衛生死角、積存垃圾等,及時用隨行攜帶的工具進行清理;發現亂擺賣的商戶、亂停亂放的司機及其他不文明行為的行人,主動上前進行勸導;在上學放學高峰時段,“單車服務隊”成員又化身文明交通勸導員,引導教育家長遵守交通規則;針對居民鄰里之間出現矛盾糾紛,他們及時充當“和事佬”,妥善化解糾紛,以“單車服務隊”的細“治”入微打通基層治理“神經末梢”。
今年以來,“單車服務隊”累計巡街86次,清理衛生死角、“牛皮癬”、漂浮垃圾等113處,勸導不文明行為92宗,發放宣傳資料3000多份,服務群眾400多人次,打通黨建引領基層社區治理“最后一米”。
“單車服務隊”是源城區埔前鎮圩鎮社區為民服務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源城區堅持以黨建引領志愿服務,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深入挖掘基層治理與志愿服務之間的契合點,構建“135”志愿服務體系,即“依托一個平臺,強化三大保障,聚焦五項重點”,促進更多志愿服務力量融入基層治理,激活志愿服務融入基層治理的內生動力,構建社會工作部統籌協調、各單位齊抓共管、黨員示范引領、群眾廣泛參與的志愿服務新局面。
“一村一品”志愿品牌項目
架起黨群連心橋
“我們通過強化志愿服務陣地、做好精細志愿服務、選樹志愿服務典型、打造志愿服務品牌及抓好智慧平臺支撐,將志愿服務融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效能大提升行動中,促進志愿服務事業的長遠發展。”源城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區委“兩新”工委書記葉德昶表示。
為進一步推進志愿服務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源城在東埔街道豐源社區創新推出“快速反應小分隊”模式,處理社區訴求工作,即“發現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實現服務“不打烊”。按照“規模適度、界限清晰、職責明確、便于管理”的原則,將社區分成6大網格,協調發動黨員先鋒、青年志愿者、社會志愿者、網格員、共建單位等力量組建網格服務管理隊伍,明確網格員工作職責,實行定網、定人、定責,推動“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實現“格不漏戶,戶不漏人”,全方位為群眾奉獻,增強群眾歸屬感。
在源城區埔前鎮陂角村,為緩解兒童“看護難”問題,陂角村志愿者服務隊依托“婦女兒童之家”陣地,開設“快樂四點半課堂”,為留守困難兒童提供一個學習知識、鍛煉能力、全面發展的平臺。自2018年開設“快樂四點半課堂”以來,共開展心理健康輔導、防溺水、防霸凌、防性侵等宣傳教育志愿服務活動100場次,教授手工繪畫、葫蘆絲、趣味科學、英語話劇等課程500余課時,惠及少年兒童1萬余人次,有效解決了家長們的后顧之憂,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廣泛好評。
“我們以‘一村一品’志愿服務品牌為依托,不斷延伸服務觸角,著力在全域覆蓋、常態長效上下功夫,目前,源城已有‘耆樂安居·安全相伴’‘青春實踐營’‘四點半課堂’‘7·17騎士節’等志愿品牌項目,從而不斷推進志愿服務工作走深走實。”葉德昶說,接下來,源城區委社會工作部將持續強化黨建引領,以黨員志愿者為志愿服務隊伍的骨干力量,吸引和激勵各行各業參與,做實做細村(社區)志愿服務,不斷完善志愿服務體系,實現志愿服務量質齊升、文明力量蓬勃發展,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