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質量發展引領文化河源建設
■楊黨校
在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復雜變化中,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重大戰略部署,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不僅是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綱領性文件,也是吹響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的時代號角。全會對高質量發展和文化建設高度重視,提出“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全會尤其明確地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這是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來,黨中央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為在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提供了鮮明的“航向標”,是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制度密碼”。
不久前召開的中共河源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主題是“以高質量發展引領‘兩個河源’建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譜寫‘示范區’‘排頭兵’新篇章”。下面,筆者以高質量發展為視角就文化河源建設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以期拋磚引玉,教于方家。
首先,以高質量發展引領文化河源建設,要講價值論。從詞源上看,“文化”一詞源于《易經·賁卦》中“人文化成”一語的縮寫:“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國家實力的象征與體現。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歷史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化,而璀璨的中華文化又維系著中華民族的綿延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痹谝话阋饬x上,推動社會進程的方法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方法??梢哉f,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因而,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河源建市20周年期間,提出了“河源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即河源“兩地文化”)的重要論斷。這一令河源人倍感自豪的論斷,是文化河源建設的重要事件。在河源“兩地文化”提出十周年之際即河源建市30周年期間,市委七屆四次全會根據新時代新形勢,提出“建設生態河源、現代河源”(即“兩個河源”)的發展思路,搶抓機遇,科學謀劃河源發展格局和檔次。經過兩年多的實踐證明,“兩個河源”建設,是實現后發河源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毋庸諱言,河源“兩地文化”和建設“兩個河源”之間關系密切,相互影響、相互促進,離開河源“兩地文化”,“兩個河源”建設就會缺乏思想支撐,沒有精神動源;離開“兩個河源”建設,河源“兩地文化”就會囿于物質基礎,成為緣木求魚,甚至會蛻變為烏托邦式的幻想。
其次,以高質量發展引領文化河源建設,要講方法論??偟姆椒ㄊ且粤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作出“河源貢獻”。
具體方法,一是來一個大學習,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發出的號召。省委書記李希也曾指出:“我們開宗明義講‘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這是工作方法、思想方法?!敝袊伯a黨歷來是一個重視學習、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在學習中不斷成長發展壯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每每重大關頭、重要關鍵時期,我們黨都大力倡導學習,通過學習贏得勝利,通過學習走向輝煌。在建黨百年之際,來一個大學習勢在必行,來一個大學習意義非凡。二是理論聯系實際,這是我們黨的優良作風。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這些哲理告訴我們,只有理論聯系實際才是真學習、真落實。學習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的每一項決策部署都要結合實際,用行動說話。三是提高站位定位,這是新時代的新要求。就站位而言,即要提高政治站位,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把講政治貫穿于文化河源建設全過程。就定位而言,建設也要講“一些方位”。河源地處東江流域和閩粵贛三省交際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在閩粵贛邊區文化建設上,主要有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和陽明文化三大文化,因而文化河源建設必須要定位準確、重點突出,才有可能獨辟蹊徑,在閩粵贛邊區上鼎足而立。
再次,以高質量發展引領文化河源建設,要講時機論。這里的時機,可以從時代和機遇兩個方面理解。時代,主要關乎“兩個大局”,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關鍵要義在“全”字上,它不僅代表著中國人民百年來的最偉大夢想,還意味著這個夢想不是單一方面就能夠展現和實現的,而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復興。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關鍵要義在“變”字上,它總的態勢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實力地位在相對下降,占世界人口五分之四的發展中國家(以中國為代表)的實力地位在逐步上升,而且已經到了能夠預期發生根本變化的情形,這是自西方國家興起以來500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時代風云變幻中,文化河源建設的道路雖然艱辛,但前途必定光明。機遇,從全國范圍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從全省范圍看,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都市圈建設等,均為文化河源建設、發展帶來了重大戰略機遇。誠如市委七屆十一次全會強調的:搶抓“雙區”建設、“一核一帶一區”發展等重大機遇,提升“融深”“融灣”質量效益,大力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為河源實現率先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為了把握時代、抓住機遇,文化河源建設就要有“聞雞起舞、日夜兼程”的精氣神。聞雞起舞、日夜兼程,要堅持量的積累和質的提升并重,要解放思想、乘勢而上,埋頭苦干、追求卓越。同時,還要帶著對人民群眾的感情,“一枝一葉總關情”,在文化建設中要優先為基層排憂解難,服務群眾,絕不披虛無主義的花衣裳、不擺形式主義的花架子。此外,還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教育是文化落后的天敵,要加大教育投入,實行人才引育工程,發展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培養鄉土智慧人才,努力探索彰顯時代特征、廣東特點、河源特質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路徑。
總之,文化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民族存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河源在以高質量發展引領文化河源建設過程中激發的精神指引和智力支持,對于加快“示范區”“排頭兵”和“兩個河源”建設,須臾不可離。
(作者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