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史踐行,奮力開創河源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楊建平
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貫通歷史、現在和未來,既是第一個百年奮斗史的總結論,也是第二個百年新征程的宣言書,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更要落到實際行動,奮力開創河源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一、夢想成真:中國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
這個夢想從《詩經》緩緩走來。“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詩經》里的悠悠吟唱,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夢想。這個延續了數千年的夢想,歷經了數千年的坎坎坷坷、風風雨雨。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即使為數不多的所謂“盛世”,也無非就是僅僅能吃飽飯而已,小康夢可想而不可及。近代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雖有無數仁人志士救亡圖存,但家園難寧,溫飽尚難,又何談小康?千年小康之夢始終難圓。
這個夢想彰顯了一個初心。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這個政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革命志士前赴后繼,幾代人民群眾接續奮斗,千年夢想歷經百年努力,終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變成了現實,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個夢想有河源奮斗篇章。河源是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詩經》里的“小康夢”,也是趙佗率50萬大軍南遷以來無數客家兒女的宏大夢想。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共產黨建立初期就涌現出一批優秀共產黨員并建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他們樸素的革命理想。改革開放尤其是1988年建市以來,從“山上再造新河源”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從貧窮落后的山區到貧困戶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從粵東北山區小城到全域全面“融深”“融灣”,河源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用奮斗的汗水筑就了新時代全面小康夢。
二、直面現實:河源現代化建設任重道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如期實現“到建黨100周年時,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在全面小康的奮斗路上,廣東也走過了一段非凡而自豪的歷程,2020年實現GDP11.08萬億元,連續32年位居全國第一,人均GDP8.82萬元,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達1.28萬美元,超過世界銀行高收入經濟體標準。尤其是在脫貧攻堅戰中,2020年廣東實現了現行標準下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各領域全面發展、全面進步、全面小康,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和實驗區地位進一步鞏固、彰顯,正大踏步地向著全面建設現代化新征程邁進!
然而,我國又是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大國,全國東優西劣、城鄉差距十分明顯。廣東是中國目前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極為突出的一個縮影,粵東、粵西、粵北12個市面積占全省70%左右,人口占全省45%左右,但GDP僅占全省20%左右,12個市人均GDP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有幾個市的人均GDP均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河源市是其中之一。河源建市較晚,基礎差、底子薄、總量小,2020年全市GDP1100億元多一點,僅占全省1%左右,是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典型地區之一。河源最突出的短板在于產業規模小、質量不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還處于初步階段,產業發展能級較低,工業產業集群欠缺,農業發展方式較粗獷,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還沒有效形成,等等。
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是,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源城區常住人口比2010年第六次普查新增23.9萬人,但整個河源市域卻減少11.5萬人,這說明河源近距離接受粵港澳大灣區特大城市廣州、深圳等高輻射源輻射帶動的同時,各種要素又不得不接受這些核心城市“虹吸效應”的吸納,這給河源現代化建設帶來多重挑戰。
三、開創新局:在新征程中乘勢闊步前進
學史重踐行,廣大干部群眾學黨史的熱情激發了開創新局的干勁。市委進一步明確我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定位、戰略路徑、戰略平臺不變,上半年全市部分經濟指標增速居全省前列,在現代化新征程中我們必須順勢而為、乘勢而上。
(一)奮進新征程,在一體化中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入新發展階段,必須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構建新發展格局。7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時指出,要自覺把本地區本部門工作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統籌考慮和謀劃,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取得扎扎實實成效。“十四五”時期,我們要順應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落實好黨中央關于“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決策,借力國家和省政策措施,立足自身土地、生態、資源等優勢,在面向大灣區的情勢下,全面、全域、深入融入深圳都市圈,推動都市圈內市場一體、聯動便捷、產業融合、創新協作、治理協同、成果共享,在融入都市圈中激發內生動力,提升發展能級,迅速壯大經濟總量,加快現代化進程。
(二)奮進新征程,不斷厚植河源生態功能發展勝勢。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河源是重點生態功能區,是全省“一核一帶一區”中的北部生態發展區,是整個大灣區重要生態屏障。河源土地面積1.56萬平方公里,是深圳市7.81倍,相當于深莞惠三市面積總和,是深圳都市圈發展最不充分、也最有潛力的城市。要把河源的“軟潛力”變成“硬實力”,就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索“兩山”轉化有效路徑,在保護中實現發展,在發展中推進保護。要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全力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綠色低碳產業,探索建立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考核辦法、獎懲機制,進一步筑牢都市圈、大灣區的生態屏障。
(三)奮進新征程,借力高鐵效應大力發展高端產業。區域內經濟一體化必然伴隨著明確的經濟分工。隨著贛深高鐵的開通,河源與大灣區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至深圳車程僅40分鐘左右,必將大大提高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大大促進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協作的調整。深圳作為贛深高鐵的中心城市、珠三角東岸發展極,其規模巨大的傳統產業會加速向外轉移,新興產業鏈會加速向周邊延伸,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也會加速溢出。河源要全面對接深圳都市圈交通規劃,推動深惠城際向北延伸至市區,構建更便捷互聯互通網絡;要發揮空間和成本比較優勢,深度融入深圳產業鏈,建設深圳戰略新興產業的產業鏈條延伸配套基地,實現一體化發展;要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逐步形成和壯大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
(四)奮進新征程,探索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機制。“十四五”時期,河源迎來了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新機遇。當前最關鍵、最有效的還是全域全方位融入深圳都市圈建設,在加快“融深”“融灣”中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協同推進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巨大的發展空間、發展潛力釋放出來,逐步形成行之有效、可復制推廣的辦法機制。在深圳都市圈五市中,我們最有條件推動健全完善區域利益補償機制,探索完善生態補償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政策機制,等等。我們更要借鑒深汕合作區建設的模式和經驗,推動整個江東新區與深圳市建設深河特別合作區,攜手共建共贏“飛地經濟”,既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又為把河源建設成為全省綠色發展的示范區兩個“示范區”合作共贏作出體制機制示范。
(作者為河源日報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