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六中全會精神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
■韋榮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重要的成果,是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下稱《決議》)。《決議》深刻揭示了“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是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學好《決議》和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對于更好地貫徹落實剛剛閉幕的中國共產黨河源市第八次代表大會精神,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六中全會公報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反映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兩個確立”的政治論斷,具有充分的實踐依據和理論依據,是關乎黨和國家前途命運、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根本性問題。
《決議》從“四個歷史時期”“四個偉大飛躍”深刻總結了我們黨一百年來團結帶領人民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偉大歷程和偉大成就,尤其是從十三個方面總結了新時代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一百年來,我們黨能夠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其根本原因就是有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根本在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并善于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在我們這樣一個有著9500多萬黨員的大黨、有著56個民族和14億人口的大國,“兩個確立”必將確保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向前進。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一個突出亮點和重大貢獻,就是總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百年取得的理論成就、形成的理論成果。全會公報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標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華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決議》概括和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個明確”思想內涵和原創性思想。從主題看,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主題時,將其界定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主題擴展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由一個理論主題拓展為三個理論主題。從思想內涵看,《決議》依據黨的十九大以來理論創新取得的成果,將“八個明確”擴展為“十個明確”,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明確必須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明確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方針”。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的重大時代課題,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圍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出了系列戰略思想和創新理念。如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步驟;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納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涵;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出人才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科技強國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具體目標。圍繞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將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作為新時代黨的建設的主線;將“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作為新時代黨的建設的目標;提出以偉大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等。
三、奮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
新征程上,我們要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擔當實干、勇毅前行,確保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河源落地見效。
河源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的奮斗目標。這一發展目標,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是一致的,與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的美好愿景是一致的。“幸福”反映了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和諧”反映了社會文明和精神文明,“美麗”凸顯了河源生態文明的獨特優勢和最大優勢,凸顯了省委賦予河源建設“綠色發展示范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排頭兵”的目標要求。
突出培育“五大產業”主攻方向,是河源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的重要支撐。加快培育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讓河源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發展配套產業,成為珠江東岸高端電子信息產業帶和全省新一代電子信息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的重要組成。加快培育百億級水產業、百億級先進材料產業、生態旅游業、現代高效農業,讓河源加快實現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
河源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大力實施產業興市、“融灣”“融深”、鄉村振興、城市提質、形象提升、民生保障、生態優先等“七大行動”,這是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的重要抓手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我們要從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十個堅持”歷史經驗中,不斷汲取奮發進取的動力和智慧。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以實際行動改善人民生活,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贏得人民支持。要自覺踐行“兩山”理念,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動承擔起保護好綠水青山的政治責任,將河源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綠色發展優勢,將河源打造成為生態經濟發展新標桿、廣東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樣板、宜居宜業宜游新高地。
(作者系河源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