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打造美麗廣東的“河源樣板”
■楊天英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指出,過去五年來廣東“生態環境質量發生巨大變化,綠色日益成為廣東發展的鮮明底色”,同時強調在新征程中走好新的趕考之路,以確保“美麗廣東建設取得新成效”“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人民群眾過上更高品質的幸福生活”。河源作為全省重要的生態發展區,要全力貫徹好黨代會的重要精神,切實按照省委書記李希寄予的“以新擔當新作為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排頭兵”要求,著力把幸福和諧美麗河源打造成為美麗廣東的新樣板。
一、正確看待河源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與經驗,有力增強打造美麗廣東“河源樣板”的自信和勇氣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指出,過去五年來,全省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超常規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廣東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這是對全省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科學總結。而作為廣東的生態發展區,河源始終貫徹落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全市工作的最重要位置,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五年來,河源地表水省考斷面綜合指數、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持續領跑全省;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實現全覆蓋;河源國家高新區獲評國家級綠色園區;河源成為首批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今后,河源要更加自覺踐行“兩山”理念,并更為主動地承擔起保護好綠水青山的政治責任,同時立足生態這一最大優勢,努力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的發展道路,讓全市人民在山清水秀中過上更加健康、更加幸福的高品質生活。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河源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那是多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探索中謀求發展,在發展中總結經驗。第一,始終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河源綠色發展中的指導地位。從講政治的高度,堅定不移地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落到實處。第二,始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工作思路。實行“面上保護”與“點上開發”相結合,凡是有損環境的項目,就決不開發。第三,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策略。把過去的招商引資轉變成現在的招商選資,哪怕是犧牲GDP的增長,也要確保生態良好。第四,始終堅持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把藍天碧水凈土作為幸福和諧美麗河源的重要底色,強力推進督察整改,著力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第五,始終堅持“唱好山歌”“念好水經”的發展路徑。把青山和綠水作為河源最大的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山”的作用,科學利用“水”價值,在山水相依中精心謀劃河源高質量發展。
二、深入認識河源生態文明建設的弱項與短板,勇敢面對打造美麗廣東“河源樣板”的問題和挑戰
毋庸置疑,河源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與經驗,有力地增強我們對于打造美麗廣東“河源樣板”的自信與勇氣。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們存在的各種短板與諸多弱項,勇敢面對打造美麗廣東“河源樣板”的問題和挑戰。市第八次黨代會指出,全市生態環境在整體持續優化的大趨勢下仍有一些局部問題需要解決,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并不穩固。以市黨代會報告之上述論述為分析出發點,河源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與弱項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如不能較好加以解決,將會影響到《河源市生態文明建設“十四五”規劃》的實施。
一是生產活動粗放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畜禽產品、水產品等需求日益旺盛,而這一系列需求所引起的生產活動對于全市生態環境的提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二是生活方式隨意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小農意識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一些鎮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旱廁糞水排放不當問題,已經成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隱患。三是基礎設施薄弱化。全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仍不完善,短板仍待加快補齊。危險廢物規范處置能力仍然不足、生活垃圾焚燒率還未實現突破、鎮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覆蓋壓力大、污水管網還不完善、污水收集率較低、雨污分流不徹底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四是環保意識淡薄化。特別是企業生態環保意識不強,多數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只注重如何降低成本,對于如何提高資源與能源的使用效率、提升產品文化附加值、減少污染及加強環境保護等方面,還沒有形成較深的認識。
三、準確把握河源生態文明建設的環境與機遇,科學定位打造美麗廣東“河源樣板”的方向和路徑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指出,今后五年,要“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邁出關鍵步伐,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強調“突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北部生態發展區打造成更具持續力的生態發展新標桿”,提出要“打造更高水平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支持河源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倡導簡約適度的生活風尚”,進而形成“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機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格局”。報告的這些論述,既是我省未來五年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目標,也是河源生態建設所處的發展環境,更是河源生態文明上新臺階的難得機遇。我們要準確把握報告的這些重要精髓,努力推動生態發展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加快建設以現代高效農業、綠色工業、生態旅游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切實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一是抓住重點,建立綠色低碳化經濟體系。即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全力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強化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面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使“河源”二字不再成為低端落后的代名詞。二是把住難點,努力構建生態安全新格局。重點是要打造“屏、廊、網、面”立體化生態安全,努力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扎實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各種優勢互補、高質量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三是緊跟特點,建設天藍地綠山清水秀的美麗河源。堅持全領域、全地域、全方位、全過程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弱項,努力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四是瞄準熱點,大力推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樹立起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理念,塑造具有時代氣息的生態文化;加快建立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有效擴大綠色產品消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把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黨政領導干部培訓體系。
總而言之,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系列部署,為我們今后發展提供了重大契機。打造美麗廣東的“河源樣板”,既是利用好這一契機的重要行動,也是推動河源實現經濟轉型的必然舉措。我們要充分發揮好“生態”這一最大優勢,同心協力、同舟共濟,努力把美麗廣東的“河源樣板”建設好、呵護好!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