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實干擔當 書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河源答卷
■李龍英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好的重大原則之一。“以人民為中心”,這6個字高度凝練和概括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所堅守的價值追求和執政方略,突出表現為新時代黨的各項事業和工作都始終緊緊圍繞人民而展開,將人民置于社會發展和改革的中心地位,將黨的性質宗旨貫徹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和各個環節,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民觀的具體呈現形式,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決定》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市委八屆八次全會強調,“要加快深化民主和民生領域改革,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繪就河源民生福祉新畫卷”。河源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面臨諸多困難挑戰,要破解治理難題、發展桎梏,就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問需于民,精準把脈找準改革關鍵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改革過程中,要精準把脈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任職時,曾寫過一篇《心無百姓莫為“官”》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群眾利益無小事’。群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肌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一件件百姓“小事”實際折射出的是一個個民生問題,是推進現代化建設中不可避免、必須要闖的關關“難題”,因此改革的重點和關鍵就是要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近年來,河源市黨政領導干部在“問需于民”方面探索了好經驗好做法,創新建立了“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市委書記、市長圍繞“看病難”“飲水難”“上學難”“出行難”“政務服務”“生活垃圾治理”等主題,帶頭與群眾代表“面對面”座談,了解群眾利益訴求。截至目前,共召開14場座談會,收集群眾反映問題7000余個,并以解決群眾問題為契機,推動“拓寬參保患者慢性病用藥購買渠道”“探索建立公立醫院院長接待日制度”“優化城鄉居民養老金認證服務機制”等系列民生“微改革”。“民有所想所求,我們就要幫助他們,為他們服務。”“問需于民”要求黨員干部要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把人民群眾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把群眾關心的問題變成政府決策的議題,把群眾的愿望轉化為政府的實際行動。
二、問計于民,群策群力匯聚改革智慧
《決定》提出,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改革設計中來。人民群眾中蘊藏著解決問題、推動改革的智慧和力量,群眾中間有數不清的“諸葛亮”“智多星”。來自基層的鮮活事例和經驗,最能幫助政府制定符合需要的政策、推動各項工作落實。回顧我國四十多年的改革歷程,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中國改革的出發與再出發都首先來自人民群眾的探索和實踐,人民群眾是改革的主體力量。比如,包產到戶的農村改革,是安徽小崗村的18戶農民憑借敢為人先的勇氣秘密商議分田單干,按下了“大包干”的紅手印,以群眾智慧力量定格了中國農村改革的起點。再比如,紫金縣鳳安鎮搭建“禾坪說事”協商議事平臺,村民積極主動參與議事,鎮村干部和村民齊聚一起建言獻策,共同制定村規民約,共同商議解決村里事務,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濃厚民主氛圍。腳上帶有泥土的芳香,建言才能有權威。“問計于民”要求黨員干部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多到一線去,深入基層、心入基層,善于傾聽群眾聲音,多和群眾交流,多向群眾求教學習,要充分發揮群眾的作用、運用群眾的智慧來解決群眾面臨的問題。
三、實干擔當,凝心聚力提高改革能力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著力解決干部亂作為、不作為、不敢為、不善為問題。干部的精氣神、工作狀態和工作能力,直接關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河源實踐的成效。黨員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鍛煉過硬的政治能力、改革攻堅能力。一是筑牢拒腐防變防線,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黨員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牢記“人民公仆”這個身份定位,始終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全面深化改革的各個階段、整個過程都要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改革的目標。二是涵養為民情懷,樹立正確的政績觀。黨員干部要樹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抓改革、促發展不能只注重短期可見、外表光鮮華麗的政績,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實事,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謀劃河源改革發展既要立足當下,又要著眼長遠,出臺的改革措施既要為推動經濟發展服務,也要堅守生態保護紅線。三是提高改革攻堅能力,樹立正確的事業觀。新形勢下有新要求,推動河源加快建設綠色崛起示范區,要求全市黨員干部要轉變思維,用新發展理念來謀劃改革發展。同時黨員干部要全面提高現代化建設能力,特別是要提升推動高質量發展、服務群眾和防范化解風險本領,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加快補齊知識缺陷、能力短板、經驗弱項,努力成為推動河源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堅力量。
(作者單位:中共河源市委黨校)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