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提升課程思政“四個度” 賦能中職教育高質量發展
■楊建平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非常重視學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建設。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必須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總書記的諄諄教導,為我們扎實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著力提高課程思政的“認識度”
每一門課程都有其獨特的育人功能,專業知識是“骨架”,思政教育則是“靈魂”。只有將兩者有機融合,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富有靈魂的人才。課程思政并非簡單地在課程中添加思政元素,而是一種教育理念的革新,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融入各類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使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向同行。我們要深刻認識到,課程思政關乎學生的成長成才,關乎學校的辦學方向,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們要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時刻注意自身言行,規范課堂內外的言論,在傳授知識時展現嚴謹治學的態度;在日常交流中,傳播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以自身為榜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河源開放大學一教學案例榮獲“2022年職業院校外語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廣東省特等獎、全國二等獎。老師們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入外語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感受中華優秀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培養愛國情懷。這充分體現了外語課程不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還可以是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也讓我們看到了提高課程思政認識度在教學實踐中的成功應用。
“育才造士,為國之本。”我們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能,更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只有提高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度,我們才能在教學中有意識、有方向地將思政教育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
二、著力挖掘課程思政的“拓展度”
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基礎。各專業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需要老師們用心去發現、提煉。一是結合學生未來所從事工作的職業素養要求去挖掘。老師要結合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特點以及學生未來所從事工作的職業要求,從職業素養養成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挖掘課程所蘊含的育人元素,增強課程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學生職業發展能力。二是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去挖掘。老師要根據教學需要,選取改革發展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開展案例教學,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深厚情懷,增強課堂的育人效果。三是結合國際國內時事動態去挖掘。老師要從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背景中教會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并分析問題,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世界、理解中國,增強民族自信心和社會責任感。河源開放大學《機會成本與選擇》與《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稅費計算與繳納〉》兩個案例被認定為“2021年省中職質量工程課程思政教育案例”。老師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學生的職業發展相結合,引導學生在分析經濟問題時,思考誠信、創新等職業素養的重要性,為學生未來在職場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深入挖掘課程思政的拓展度,自然地融入教學內容,避免出現思政教育與課程內容“兩張皮”的現象,才能為學生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
三、著力增強課程思政的“融入度”
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程教學是一項復雜而精細的育人工作,老師要認真梳理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著力在“三個融入”上下功夫:一是在如何融入教學方案上下功夫。老師需要依據學科知識的特點,把挖掘的思政元素科學合理地融入教學方案,在遵循教書育人規律的同時,重新梳理、再造課程內容,這是關鍵環節。二是在如何融入課堂教學上下功夫。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課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老師需要選擇合適、多元的教學方法作為輔助,通過創設情境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了解知識背后蘊含的理論思維、方法論和價值判斷,激發學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體驗,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這是重中之重。三是在如何融入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要不斷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體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擔負起實現民族復興的使命和責任,這是重要拓展。在這幾年學校的課程思政比賽中,凡是脫穎而出的一等獎獲得者,都能夠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等方式,成功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體驗,實現了對學生的價值引領。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要以巧妙的方式增強課程思政的融入度,讓思政教育如春風化雨般滋潤學生的心田。
四、著力提升課程思政的“實踐度”
課程思政既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學生的思想認識、政治覺悟、道德素養、文化素質等,最終都要體現在他們的實際行動中。所以,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堅持理論教育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激勵學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要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的育人功能,打造行走的思政課,推動課堂教學與實踐教育形成有益互補,讓學生在主動作為、主動實踐中實現人生成長和價值塑造。要把挖掘的思政元素融入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增強其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培養其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作風。要多維度增強課程思政實效,全面推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共融共通、同頻共振,讓所有課程都成為育人的主渠道,實現潤物無聲立德樹人。學校黨委最近提出致力打造“木棉紅”黨建品牌,除了每周一早晨在校園內舉行升旗儀式、國旗下講話等“紅棉樹下鑄魂”實踐活動外,還將著力打造一條有鮮明特色、傳承紅色基因的“紅色研學之旅”,即校園外黨建+團建活動品牌。經典線路為:紅棉樹下(集中出發)—市革命烈士陵園(主題黨日活動等)—市檔案館(參觀河源黨史展和革命歷史展)—紅色下屯村(參觀阮嘯仙故居等),讓師生從百年大黨的發展史中汲取營養,從新時代現代化建設體驗中深化認識,達到知行合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讓學生深度參與課程思政,親身體驗、積極思考,課程思政才能發揮最大的育人效果。
課程思政建設貴在教師,新時代教師要集“經師”“人師”為一體,把握課程思政的 “四個度”,在課程建設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干出自己的“特色”,擔起“思政擔”,種好“思政責任田”,為中職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培養出更多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單位:河源開放大學)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