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引領力:教育強國的筑基之石
■張麗敏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具有強大思政引領力、人才競爭力、科技支撐力、民生保障力、社會協同力、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從思政課到思政引領力再到強大思政引領力的強勢推進,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對于人才培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引領我國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筑基之石。
一、深刻認識教育強國建設中的思政引領力
思政引領力之“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以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其實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并給出了加強和改進的舉措,即“堅定文化自信,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分學段有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從規劃綱要的部署可以看出,思政引領力是“思政”自身蘊含著對于教育強國建設功能的集中體現。思政引領力是指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和實踐活動,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品德和堅定的理想信念,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它既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思政引領力有三個特點。一是具有明確的方向性,旨在引導師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加強“四史”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二是具有滲透性。思政引領力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和各環節,通過課程思政、“大思政課”、校園文化等多種渠道,潛移默化地影響師生的思想和行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融入到大中小學各學段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識和社會實踐教育中,強化各學段思政引領力的滲透性,堅定信仰、信念、信心。三是具有創新性。思政引領力在繼承傳統思政教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以適應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在各學段課程標準系統完善、課程方案整體優化、一體化改革創新上不斷強化,打造品牌、完善機制、有效推進,形成改革創新的長效機制。
二、思政引領力助推教育強國建設
塑造正確的價值導向。思政引領力通過引導師生,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有助于培養師生的社會責任感、國家意識和民族情懷,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奮斗精神,使師生在學習和工作中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感和使命感。這種價值導向不僅能促進師生自身水平不斷提高,也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思政引領力蘊含的價值導向,以強大的思政引領力夯實教育根基,全面推進教育強國建設。
提升教育質量。思政引領力通過加強思政教育,提升師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進而提升教育質量。它有助于培養師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競爭力,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高質量的人才支撐。思政引領力通過推動教育理念和方法的革新,打破“滿堂灌”的傳統教學模式,讓思政課堂“活”起來,培養師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促進思政教育高質量發展。
促進教育公平。思政引領力通過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需求,推動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教育公平。它有助于縮小城鄉、區域、校際之間的教育差距,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為教育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推動教育創新。思政引領力對于激發教育創新活力、把握未來發展方向具有深遠的意義,在教育強國建設中為教育創新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動力。通過創新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推動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首先,思政引領力促進教育理念的革新,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性和時代性、創新思維與動手能力。其次,思政引領力倡導運用多元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有助于培養師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激發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三、“四管齊下”增強思政引領力
加強思政教育課程建設。為了切實發揮思政引領力的育人實效,學校要遵循《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戰略要求,更新思政課程內容,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教育、國家安全觀教育等新元素,不斷優化課程內容。更新的思政課程內容,在大中小學不同學段設計不同層次的教育課程內容,實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思政教學。思政教育與實踐教學的結合,發揮大小課堂結合的作用,增強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不斷強化大中小學的思政引領力,加強了思想教育課程建設。
創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是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處于智能環境下,要發揮信息化數字化“全面構建固本鑄魂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支撐引領作用,切實推進“互聯網+思政”。思政教育要推行項目制教學,發揮學生主體性,側重參與式教學促成長。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情感、啟發學生思維,在體驗與感悟中潤物無聲地開展思政教育,發揮思政引領力的驅動引領作用。
營造校園文化育人氛圍。校園文化作為新時代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要發揮校園文化中思政引領力的潛移默化作用,將地方藝術、民族風情、地域特色等融入文明校園創建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在文化活動、特色講座、地域展覽中發揮思政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建立家校合作社會協同。家庭和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學校要建立定期的家校溝通機制,加強家校間的信息共享和互動交流,形成學生成長和發展的思政教育合力。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是思政教育善用社會大課堂的關鍵,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物質和人力支持,深挖社會資源,拓展思政育人邊界,構建起家校社育人共同體。
(作者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