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蘑菇采食風險高
遠離毒蘑菇 勿當“菇勇者”
漫畫:吳丹
■本報記者 陳思芬 通訊員 戴小茜
“紅傘傘,白稈稈,吃完一起躺板板……”初夏溫熱潮濕多雨,是野生蘑菇、野菜生長旺季,也是誤食野生蘑菇、野菜中毒的高發(fā)期。如何有效預防因食用野生蘑菇、野菜而發(fā)生中毒事件,確保公眾飲食安全?近日,市食藥安辦、市市場監(jiān)管局發(fā)布風險提示,提醒廣大群眾及餐飲單位不要自行采摘、食用、制售野生蘑菇、斷腸草等野生植物。
有毒蘑菇勿采食
“河源常見的劇毒蘑菇種類有白毒傘(致命鵝膏)、灰花紋鵝膏、黃蓋鵝膏白色變種、粘蓋包腳菇、簇生沿絲傘(簇生黃韌傘)。”據(jù)市市場監(jiān)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廣東地區(qū),導致中毒人數(shù)最多的兩種蘑菇分別是白毒傘(致命鵝膏)和鉛綠褶菇,其中白毒傘又是毒性最強的。“白毒傘的白色菌體幼時呈卵形,后菌蓋展開成傘狀,常在黧蒴樹樹蔭下群生或散生,大量生長于春季溫暖多雨的3月至4月,5月至7月也有少量出現(xiàn)。”該負責人說。
據(jù)介紹,目前,毒蘑菇的種類、形狀、毒性尚無系統(tǒng)研究,辨別及中毒救治一直是個未解的難題。新鮮毒蘑菇和煮熟后的毒蘑菇均不可食用,因為毒蘑菇毒素化學性質較穩(wěn)定,耐高溫、耐干燥、耐酸堿,一般烹調加工不能破壞其毒性。
“五指毛桃根表皮易剝離完整,成長條狀有特殊的香味,味微甘。斷腸草根表皮不易剝離完整,沒有香味,味辛、苦。雞血藤藤莖砍斷后切面有黑棕色或紅棕色樹脂狀分泌物,切面見數(shù)個同心性橢圓形環(huán)或偏心性半圓形狀。斷腸草藤莖砍斷后無黑棕色或紅棕色樹脂狀分泌物,老莖具有深縱溝和橫裂隙。”該負責人表示,除蘑菇外,因斷腸草與五指毛桃、金銀花、雞血藤藤莖等中草藥易混淆,市民因誤食斷腸草導致中毒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市民要注意鑒別,切不可憑“老經(jīng)驗”隨意采食。
做好食物中毒應急處置
據(jù)介紹,野生蘑菇中存在多種有毒品種,毒蘑菇毒性成分復雜,中毒表現(xiàn)各異,主要有惡心、嘔吐、流涎、流淚、精神錯亂、急性貧血、黃疸、臟器損害等癥狀,嚴重者可死亡。食用毒蘑菇中毒后,往往病情兇險,病死率高。
“目前,對毒蘑菇、斷腸草等中毒尚無特效療法。”市市場監(jiān)管局負責人提醒,一旦誤食毒蘑菇、斷腸草后出現(xiàn)疑似中毒癥狀,應盡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應盡快送醫(yī)院接受治療。就診時最好攜帶剩余蘑菇或野生植物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
此外,要警惕中毒“假愈期”。部分患者經(jīng)治療后,急性胃腸炎癥狀逐步緩解甚至消失,給人以病愈的感覺,其實此時毒素正在通過血液進入肝臟等內臟器官,侵害了實質臟器,會在1天至2天后病情迅速惡化,累及肝、腎、心、腦等臟器,以肝臟損害最為嚴重。所以,在中毒初期癥狀緩解時,患者仍應留在醫(yī)院接受治療并觀察一段時間,確保病情穩(wěn)定好轉后再出院。
預警提示記心上
菇雖味美謹慎食。誤食野生蘑菇對人體危害極大。市市場監(jiān)管局提醒市民,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的蘑菇、野生植物等。勿在路邊攤販購買蘑菇,即使在正規(guī)市場購買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不要偏聽偏信,輕易買來食用。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中藥材。同時,為避免食物中毒,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集體聚餐、餐飲服務、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在自制藥酒和利用中藥材煲湯前,一定要詳細了解有關藥材的知識,并從正規(guī)渠道購買。
市市場監(jiān)管局表示,各類餐飲單位、食堂等食品經(jīng)營者要落實主體責任,嚴格把好原料進貨關,進貨渠道要正規(guī),并做好原料進貨登記臺賬。各類單位食堂尤其是學校食堂嚴禁采摘、采購野生蘑菇、五指毛桃(易與鉤吻根莖混生),嚴禁使用野生蘑菇、五指毛桃作為食品原料,對可食用的蘑菇、藥食同源食材要嚴格挑選,避免有毒有害物質混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