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95后”大學生邱鵬輝鐘海濤盤活撂荒耕地近千畝
“沉睡”的土地“活”起來
■本報記者 曾敏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近日,在紫金縣柏埔鎮大魯村的田野里,農機轟鳴,“95后”大學畢業的邱鵬輝、鐘海濤正駕駛著旋耕機在田間穿梭。
轟鳴的馬達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也喚醒了邱鵬輝、鐘海濤心中那片“希望的田野”。2022年初,邱鵬輝、鐘海濤分別辭去廣州、深圳的工作,一同回到柏埔鎮,承租鄰村土地,盤活撂荒耕地近千畝,讓“沉睡”的土地重新“活”起來。
種田計劃終成現實
2018年,邱鵬輝從廣州科技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一直在廣州從事糧油貿易工作。“前些年回到家,看到家門前耕地上的野草比人還高,心里五味雜陳。”他總是和朋友鐘海濤開玩笑,要不一起回家種田好了。
鐘海濤亦深有同感,兩人回鄉碰面時,時常談及此事。“但是我們對種田毫無所知,必須做好計劃,才能成功付諸實踐。”鐘海濤說,此后兩人就利用業余時間,學習種田知識,了解土壤結構,并走訪種糧大戶,熟悉耕田步驟、要點。
光是農耕知識,邱鵬輝、鐘海濤就學了兩年。2022年初,兩人一同回到柏埔鎮后,將返鄉種田的想法告訴了鎮政府工作人員。“村里老人種不了多少田,青壯年又大多外出務工,撂荒耕地多了也有火災隱患。”鐘海濤說,鎮政府非常支持他們,將撂荒耕地統一打包流轉到村“兩委”,隨后他們流轉了大魯村、東升村近千畝撂荒耕地。
然而,開荒并沒有想象中簡單,面對長滿喬木的荒地,他們租了挖掘機,一點一點將喬木、石塊挖出,經過3個多月的作業,土地逐漸變得平整。去年8月,他們的第一批秧苗終于種下。
未來將開墾更多荒地
規劃地塊、劃分機耕路、修水圳、做田埂、覆平土地、放水、檢驗田塊能否蓄水……想起去年開荒的經歷,邱鵬輝、鐘海濤印象深刻,他們因為經驗不足,嘗試人工直播,但是畝產只有500多斤,遠遠低于預期。“沒想到種田會這么難,我們幾乎走訪了紫金縣所有的種糧大戶,向他們‘取經’。”邱鵬輝說。
這對懷著熱忱回到家鄉種田的“兄弟”,目前已投入資金80多萬元。據悉,一到農忙時節,他們需要雇傭村民一起育秧、插秧。去年,他們提供了400多個臨時就業崗位,每人薪資成本170元/天,助力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從嘉應學院計算機系畢業的鐘海濤,之前在深圳從事無人機植保服務工作。“過去的工作經驗讓我意識到科技種田的重要性,盡管我們現在資金不足,但還是想朝這個方向努力,開墾更多荒地,夯實糧食安全。”提及此,鐘海濤對未來充滿了向往。
接下來,他們將學習更多種植技術,努力把撂荒耕地種得更好。“我們要讓農民們看到種地也能帶來安穩的生活,讓土地不丟荒不撂荒,這就是我們返鄉種田的意義所在。”邱鵬輝、鐘海濤如是說。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