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民接陌生來電被騙10萬余元
市反詐中心:陌生人FaceTime來電,不要接聽
○本報訊 記者 林梓楷 通訊員 謝夢憶 陳麗厲 近日,市反詐中心提醒,市民若接到陌生FaceTime來電,務必提高警惕,小心上當受騙,我市已有人“中招”。
日前,市民張女士接到陌生FaceTime來電,對方稱他是微信客服中心工作人員,發現張女士微信已開通百萬元保障理賠服務,若不關閉此項服務,從次日開始每月扣費800元,并以關閉服務必須核實賬戶為由要求張女士將資金轉入指定賬戶。毫無防備的張女士按照對方要求進行轉賬,一開始對方故意提供錯誤卡號導致資金原路返還,以此進一步獲取張女士的信任。在對方提供正確卡號之后,張女士轉賬10萬余元,并立刻申訴退回,但對方毫無反應。此時,張女士才意識到被騙,隨即選擇報警。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市反詐中心分析,詐騙分子通過FaceTime聯系受害者,冒充京東金融、支付寶、微粒貸等金融平臺客服,或是冒充銀保監會工作人員,以國家政策調整為理由,以個人征信為威脅,要求受害者進行注銷賬戶、消除貸款等操作。之后,引導受害者下載騰訊會議、zoom等各類具有實時屏幕共享功能的APP,打開不明網址聯系在線客服,誘騙受害者將錢款轉至指定賬戶,或引導受害者從銀行或其他網貸平臺進行貸款,承諾資金審核后會將錢款返還,待轉賬完畢,就將受害者拉黑、失聯。
為何受害者那么容易上當受騙?市反詐中心介紹,詐騙分子利用國內用戶不常用FaceTime、對該功能不熟悉的弱點,針對性進行詐騙,且該類型詐騙有向安卓類平臺擴散的趨勢;運用“影響征信”的話術威脅恐嚇受害者,造成心理上的壓迫,使受害者不能理智思考,步步緊逼;運用虛假“銀保監會”證件和受害者個人信息取信于受害者,降低其防備心理;運用“驗證碼”、借貸等方式迷惑受害者,利用受害者對金融軟件的不熟悉,讓受害者意識不到自己正在進行轉賬操作,從而實行最后的轉賬。
市反詐中心提醒,市民切莫輕信自稱客服要注銷貸款賬號的電話,一旦提到“調整利率”“屏幕共享”“轉賬匯款”等字眼,務必提高警惕,謹慎操作;陌生人的FaceTime不要接聽,如不需要可關閉該功能。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