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綠葉續寫富農新故事
東源縣藍口鎮礤頭村村民劉文學靠茶致富
■東源縣藍口鎮礤頭村茶農劉學文和女兒劉燕正在茶園采茶 本報記者 楊堅 攝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的時節,在東源縣藍口鎮礤頭村棲霞山生態茶園,青翠欲滴的茶芽等待采摘。茶農劉文學和女兒劉燕搶抓采茶時節,腰掛茶兜穿梭于茶壟間,茶園一派繁忙景象。
走進棲霞山生態茶園的制茶工坊,采茶機、殺青機、揉捻機、篩選機、電風車等機械化設備一應俱全,綠茶的清香味從工坊里彌漫開來。“近幾年,我們購置了一批機械化設備,種茶、制茶比以前輕松多了。”劉文學說,使用采茶機采茶,2個小時能采到50斤左右的鮮葉,比人工快好幾倍。
棲霞山生態茶園總面積160畝,年產茶3000多公斤,年產值達90萬元。每逢搶收期,劉學文還會雇10多名臨時茶農幫忙采茶。“2013年妻子得了癌癥,在廣州治病花了近百萬元,可惜她還是去世了。”劉學文說。為給妻子治病,導致家庭困難。隨后,劉學文將心思都放在了茶園,琢磨如何提高茶葉的質量和產量,希望能早日致富,改善家庭條件。
從攤青的時間長短,到殺青的溫度控制,再到制出茶葉的色、香、形、味,劉學文一樣一樣地品,一鍋一鍋地嘗,并將每鍋出爐情況詳細記錄,通過比較篩選出最好的茶葉,以此不斷優化出最佳的制茶工藝。正是靠著這種善于鉆研的勁頭,他的種茶、制茶工藝才得以提高。
“我的茶園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都是機械除草和施有機肥,茶葉原料無污染,更安全。”劉學文提起致富的秘訣,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保持匠心,保障茶的品質。同時,他感謝政府把通往棲霞山生態茶園的黃泥路修成水泥路,方便游客前來參觀和品茗。
目前,已經有不少游客走進棲霞山生態茶園采摘茶葉、體驗炒茶技藝,感受礤頭茶的魅力。因熱情好客、質優茶香、價廉物美等特點,劉學文的礤頭茶贏得了好口碑,擁有了穩定的客源,其致富之路正越走越寬。(本報記者 曾敏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