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篇】客家古邑展新姿
■佗城學宮,是嶺南地區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地方學宮之一,也是全國罕見的學宮與考棚并存的古跡。
源溯河洛,風自中原。滎陽郡、潁川堂、江夏堂、南陽堂……談到中原,廣東河源人總會覺得格外親切,各姓的郡望、堂號,很多來自河洛一帶。
河源市作為全國較少的純客家地區之一,是一塊古老而又活力十足的熱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河源客家文化可追溯到秦朝派兵平定嶺南設龍川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中原文化與百越文化歷時千年的交融整合,最終形成了內容豐富、開放包容、獨具風格的河源客家地域文化。
01 趙佗治龍川開發嶺南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令年輕的趙佗作為其中一路副帥與主帥任囂同征南越。在平定嶺南后的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設置桂林郡、象郡與南海郡,把嶺南納入版圖,任囂出任南海尉,趙佗出任龍川令。作為當時廣東地域最早置縣的4個古邑之一,龍川向有“嶺南首邑”之譽。
身為龍川縣令,趙佗采取“和輯百越”的民族融合和民族自治政策,從軍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上全面推動漢民族與南越族的融合,設置政區、移民實邊、開墾山林、修筑城池、興教辦學、推廣中原文化,做出許多開拓性工作,使古龍川成為南越國的先進地區,進而帶動整個東江流域發展。
專家認為,趙佗在任龍川縣令、南越王期間,極大地推動了古龍川大地甚至嶺南地區的文明進程。古龍川也因此成為孕育嶺南文化的重要節點,最終成為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府”,成為源遠流長、獨具魅力的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
02 “衣冠南渡”促漢越融合
2200多年來,河源地區從百越定居地漸漸成為漢越民族融合的“大熔爐”之一。南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河源設縣建城,轄區含今和平、連平、新豐、龍門、博羅等縣部分或大部分地區,均為古龍川舊地。
秦辟南海郡、建龍川縣后,在之后的王朝更迭中,戰亂不斷,加之時常發生的災荒,也使人們的生活難以為繼。為茍全性命、延續后昆于亂世,中原士族、中下層人士陸續向南遷徙,成語“衣冠南渡”也由此而來。這個過程中,很大一部分人經東江出贛徙粵,分居各地。
清乾隆《河源縣志》對河源的形勢進行了描寫并贊美道:“河源形勝極為壯麗,桂山西鎮,龍江東抱,土原沃衍,據郡上游。語其四塞,則豐江上流高山險峻之域,有長寧、連平當其隘;槎江上流高山險峻之域,有和平、龍川塞其沖。兩江至縣治合流而下,與永安、博羅、歸善相互連接,去海數百里。”
這樣的地勢,使得河源相對封閉,而在天下動蕩之時,這樣的地勢又成了天然屏障,隔絕了中原烽火,吸引南遷的望族、士民落居,與當地越人各族融合。
2200多年來,河源大地孕育了許許多多的本土俊彥,代有才人,燦若群星,彪炳汗青;亦有眾多外來官宦名士在嶺南宦游寓居,在當地著書講學,傳播官定正統文化,留下佳話,名垂史冊。
03 兩千年積淀客家風情
如今,不管是在河源市區還是各個鄉鎮,一口客家話即可暢通無阻。2200多年的文化沉淀,使河源形成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客家民謠、客家禮俗、客家歌舞、客家美食、客家方言等,還有舞龍、舞獅、龍鳳舞、木偶戲等民間文藝活動。河源特有的地方劇種紫金花朝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千年古邑河源,到處可見古跡和遺址。有被評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的龍川佗城鎮,有至今保存完好的越王井;越王廟、唐代正相塔、宋代蘇堤、明代新塔、清代學宮與考棚,一一被修繕,均在保護之列;佗城鎮現有4萬人口中竟擁有179個姓氏,并有“百家祠”等國內罕見的獨特現象。
河源的客家民居有著自己的鮮明特色,常見的有圍龍屋、走馬樓和四角樓。一處處客家古村落、古建筑與街區,是觀察河源地方文化特色的窗口,凝聚著客家人的世界觀和處世理念。
如今,人們仍能從現代河源找到傳統客家風情,客家山歌、童謠與戲劇,現在仍在發展傳承。河源的客家風俗習慣以“八喜”即添丁之喜、喬遷之喜、金榜之喜、花燭之喜、立灶之喜、壽誕之喜、節慶之喜、豐收之喜最具特色。時至今日,河源擁有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00多項,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近百個。河源高度重視文化傳承平臺建設,建有花燈展示館、非遺展示館及非遺傳習所、傳習點等。
04 高質量發展步伐堅實
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客家古邑迎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
黨的二十大以來,河源緊扣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搶抓廣東省委實施“百千萬工程”重大機遇,在打造產業集群、構建新發展格局上布局,在狠抓優質項目、增添新動能上“落子”,在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新活力上發力,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顯示,2023年,河源地區生產總值1348.22億元,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河源市始終堅持以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大力實施產業興市行動,打造電子信息、水飲料及食品、先進材料、機械與模具等“1+3”千億級百億級產業集群,并取得了突出成效。截至2023年,河源市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在廣東省排名第九,在粵東西北12個地級市中排名第一;全市包裝飲用水企業全年累計營業收入40.5億元,位列全國各地級市第二;機械與模具產業產值突破百億元大關;先進材料產業產值加速向百億級邁進。
作為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河源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產業有著天然優勢。近年來,河源著力發展“一糧二茶三佳果”,積極打造產值超100億元的生態畜禽及超50億元的絲苗米、油茶、茶葉等“1+3”農業龍頭產業,加速構建綠色農業全產業鏈。同時,河源還積極推動萬綠湖景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以山水“顏值”賦能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廣東河源與河南洛陽,雖然相隔千山萬水,但歷史文化淵源深厚,情誼悠長。如今,河源與洛陽在文化交流、經濟合作等領域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和友好的往來,人們通過互訪交流,不斷增進了解、深化友誼,共同書寫新時代新篇章。
■文:本報記者 凌麗 譚紹丁 ■圖:本報記者 黃贊福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