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廣東省名中醫張贊中:
四十余載醫路漫漫 躬身為民守護健康
■張贊中為患者把脈
■文:本報記者 朱曉穎
■圖:本報記者 歐陽柳
“這段時間有沒有感覺不舒服?舌頭伸出來看看。”近日,在市中醫院,張贊中正在對患者進行細致地望、聞、問、切,了解患者心理狀態、臟腑功能是否異常及經絡是否通暢。
醫者,看的是病,救的卻是心;開的是藥,給的卻是情。畢業于廣州中醫藥大學醫療系、有44年臨床經驗的張贊中,如今已是71歲高齡,但他仍堅守在市中醫院專家門診崗位上,用心服務患者,為他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扎根基層 不忘從醫初心
1980年7月,張贊中被分配到紫金縣古竹中心衛生院(古竹人民醫院),從事農村基層中醫中藥臨床工作,一干就是33年,搶救了許許多多的危急重病人。
“當時古竹衛生院家底只有100多萬元資產,醫療用房和生活用房十分困難,醫療器械陳舊、設施落后,醫護人員待遇偏低,以致人心浮動。”張贊中說。1988年,他任職古竹人民醫院院長兼黨支部書記。
面對困難,他化壓力為動力,認真研究醫院發展方向,制定近期發展目標和遠期發展規劃,通過引進、培養、留住技術人才及更新醫療設備,抓好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完善醫院各項管理制度,改善醫療環境,不斷完善醫院整體功能,提高醫院現代化水平,從而使集體資產由1988年的100多萬元增加至2012年的2000多萬元,醫護人員待遇水平不斷提高,該院也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欠發達地區結構較為合理、設備較為先進、功能較為齊全的鎮級衛生院。
懷揣著對醫學的拳拳摯愛,實踐著救死扶傷的天職,張贊中在平凡的崗位上履行著自己的使命。“病人的需要就是命令,這是我從醫以來一貫堅持的原則。”在古竹人民醫院,除了管理好全院行政、醫療業務工作外,張贊中每天還需接診幾十名門診患者和參加危重病人會診搶救。在基層的20多年里,他常常利用休息時間,參與社會義診服務。每年除夕,他都去看望慰問留醫病人,他以高尚的醫德、精湛的技術得到群眾的認可。
薪火相傳 銘記老師教誨
雖然已離開母校多年,但一提起昔日的校園生活,張贊中依然感慨萬分,忘不了求學生涯中的點點滴滴,忘不了母校為其從醫之路打下的扎實基礎。“當時教我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梁柳文老師,我記憶猶新,年輕的我不善言辭,對梁老師的那份教導之心未及感悟,多年后回望,這一段學習時光帶來的知識讓我終身受益。”張贊中說。40多年過去了,張贊中努力踐行校訓精神,無愧于當年老師們的教導,對學校嚴謹的治學之風、淳樸的文化氛圍及嚴格的管理體制贊不絕口。
張贊中從事醫療臨床工作已經44年,學識經驗俱佳,著作頗豐,擅長中西醫結合診治兒科疾病、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系統內科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曾發表《金水相生法治療陰虛喉源性咳嗽》《柴胡疏肝散治療胃脘痛的療效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中醫研究進展》等多篇論文,先后被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全國農村基層優秀中醫、全國鄉鎮衛生院優秀院長等;被省政府授予“廣東省名中醫”稱號。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