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萬畝梅花海洋”觀光帶,做鳳安臘味品牌,設“三美銀行”
鳳安佛嶺村奔向“綠富美”
■紫金縣鳳安鎮佛嶺村推行“稻下經濟”農業生產新模式,培育有機大米、蒲米等農業品牌,進一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文:本報記者 陳思芬 田紅秀
特約記者 黃從高 甘建樓
■圖:本報記者 楊李維 劉志勇
走進紫金縣鳳安鎮佛嶺村,沿路種植的翠蘆莉花開得正艷。村居的圍墻上、道路的拐角處……隨處可見精美的手繪文化墻,多彩的墻繪與整潔的村道交相輝映,整個村莊美麗、干凈、溫馨。
近年來,佛嶺村以綠美生態為指引,以青梅產業為基石,以“禾坪說事”為切入點,加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因地制宜謀劃發展道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實現“綠富美”。去年11月,佛嶺村入選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村名單。
引項目興產業
激發興村富民新動能
在佛嶺村的綠富苗木培育基地里,紅繼木、朱蕉等各色花卉五彩繽紛,爭奇斗艷。
“這里原來是廢棄的豬舍,在村民的建議下,我們將其打造成了苗木培育基地。”佛嶺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偉和告訴記者,該基地總面積2000平方米,通過主動對接市場需求,適時調整培植的苗木品種,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目前,該基地育有青梅苗、羅漢松等植物花卉超48種,培育的苗木包括青梅、黃皮等經濟樹種1.6萬株,羅漢松、金絲楠木等名貴樹種1830株。
為了進一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佛嶺村還與紫金縣御景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關系。該公司免費向佛嶺村提供苗木進行培育,再以5元一株的價格回收。佛嶺村還與該公司達成紫金縣御景生態梅園項目合作,計劃打造集青梅種植、生態觀光、青梅深加工于一體的創新數字農業產業綜合體,統籌特色種植、休閑旅游與精深加工,形成“種植+生產+文旅”一體化產業集群。目前,已帶動300多戶農戶參與種植青苗1000畝,計劃新增青苗種植面積1萬畝,穩步推進“萬畝梅花海洋”觀光帶建設,實現“美麗生態”向“美麗經濟”轉變。
除了發展苗圃產業外,佛嶺村還統籌流轉閑置及撂荒耕地,開展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推行“稻下經濟”農業生產新模式,培育有機大米、蒲米等農業品牌,進一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去年,佛嶺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5.88萬元,同比增長109.6%。同時,該村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精準招商,鼓勵優質項目落戶投產,積極洽談鳳安鎮臘味農業產業基地項目,計劃總投資500萬元,擬建設廠房1000平方米,探索構建“產+加+銷”產業發展新體系,打造鳳安臘味品牌。
抓治理惠民生
共建美麗宜居家園
近日,一場民主氛圍濃郁的“說事會”在佛嶺村村民家門口的禾坪上上演。現場,男女老少圍坐幾桌,你一言我一語,踴躍提問、傾吐心聲、訴說煩惱。人大代表和村干部認真傾聽、詳細記錄,針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逐一回答。
鳳安鎮黨委副書記李海華介紹,近年來,佛嶺村揭牌啟用3個黨群服務點,以“禾坪說事”為切入點,開展矛盾糾紛調處、精神文明建設、植綠護綠等活動50余次,“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有效推動落實橋梁維護、道路拓寬、村道亮化、社會救助、河道治理、集中供水設施建設等民生實事,激發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輻射帶動全鎮12個村(社區)提高基層治理水平。去年,佛嶺村獲評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佛嶺村還圍繞“綠美、和美、富美”三個方面內容,創新鄉村綠化獎勵機制,試點開設了“三美銀行”。該村制定細化量化“三美銀行”積分標準和具體行為評分細則,以家庭為單位,實行一季度一評比表彰、一季度一計量積分,并通過積分公示欄,及時公布積分排名、兌換物品等情況。村民可通過獲得的積分換取花木、苗圃、化肥等物品,從而進一步激發村民綠化美化鄉村環境的熱情,激勵引導村民轉變行為習慣、投身公共事務,以“小物資”推動鄉村“大變化”。
此外,佛嶺村推行“紅旗評比積分+”、黨員“宅前屋后三包”等制度;組建3支志愿服務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等;創建了“三美家庭”50余戶、“美麗庭院”300戶;充分發揮長者、婦女團體凝聚力,引導群眾主動投入省“百千萬工程”典型村培育工作。該村還積極探索“模范帶頭+先進典型”服務模式,營造人人支持、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吸引鄉賢、人才回鄉反哺,有效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李海華表示,將以推進“百千萬工程”為契機,在激勵機制設立、優質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綠美鄉村建設、設施服務完善等方面創新舉措、探索路徑,凝心聚力、鉚足干勁,加快打造“村美、人和、業興、民富”的佛嶺村。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