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直播河源智慧春耕
航天紫云英扮靚鄉村肥了農田
○本報訊 記者 田紅秀 楊堅 李成東 特約記者 藍天明 張小建 昨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欄目聚焦東源柳城無人智慧農場,通過直播連線,全景展示河源無人智慧春耕景象,生動呈現河源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成果。其中,河源推廣種植的航天紫云英尤為引人注目。
紫云英素有“中國綠肥之王”美譽。東源縣柳城鎮種植的航天品種“航紫5號”紫云英今春盛放,目前正在翻耕還田,化為肥料滋養田地。由神舟十三號搭載的紫云英種子經國家植物航天育種中心河源創新研究院科研團隊兩年攻關后,成功培育出6個兼具早熟、高產、耐逆特性的新品系,“航紫5號”就是其中之一。試驗數據顯示,這批“太空紫云英”萌發率較常規品種提升7%,鮮草畝產預計突破2000公斤。傳統雙季稻種植讓土壤“連軸轉”,有機質流失嚴重。而“太空紫云英”不僅能固氮增肥,還能吸附重金屬,配合無人機飛播、微生物菌劑等技術,構建起“太空基因+智能農機+生態修復”的立體改良體系。初步試驗顯示,該體系預計可使稻田化肥使用量減少25%-30%,稻米品質提升1個等級,每畝增收預計超300元。
據了解,近年來,我市認真落實“藏糧于地”戰略,有機融合傳統農耕智慧傳承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全力加快推進紫云英綠肥種植工作,推行“航天育種+精細管理+農旅融合”三位一體模式,重點在典型鎮、典型村和鄉村振興示范帶種植紫云英,派出7個工作組推廣冬種紫云英的“沃土”模式,下沉200余名鎮村干部參與耕地、接種、播種、田管等全過程管理;在發動農戶分散種植的基礎上,協調農墾、供銷、種糧大戶等連片種植,持續改善土壤質量、提高土壤肥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探索統籌實現耕地提質、農民增收、鄉村增色的有效路徑。據統計,全市冬種紫云英面積從2023年的1.9萬多畝擴增至2024年的7.5萬多畝。
當天下午,在東源柳城無人智慧農場,與傳統春耕大不相同,田間不見農民忙碌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有序作業的無人農機,它們在智能系統指揮下高效工作。無人駕駛拖拉機精準翻耕土地,深淺一致,整齊劃一;智能插秧機勻速前行,將嫩綠秧苗有序插入田中。這些無人農機協同配合,讓春耕變得高效又精準。
在央視直播中,農場技術人員通過遠程監控系統,實時展示對農機作業狀態的監測和調控。管理人員通過手中的平板電腦實時查看農場的氣象環境、土壤墑情、作物長勢等信息,依據數據精準決策,實現科學種植。
此次央視直播報道,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新質生產力為農業生產帶來的巨大變革,展示了東源在智慧農業領域的探索實踐。近年來,東源縣積極響應國家“科技興農”戰略,以創新開展“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為重要抓手,聚焦柳城鎮絲苗米全產業鏈升級,全力打造全省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水稻智慧無人農場——萬畝智能化糧食生產示范基地。該基地集成生物育種技術、無人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數字技術等前沿科技,實現從耕、種、管、收全流程智能化,極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