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能當“金子”用
河源稅務培育誠信納稅生態圈賦能高質量發展
■本報記者 陳思芬
■通訊員 邱思怡 李憶
河源湧嘉實業有限公司(下稱湧嘉實業)和廣東省羅曼締克陶瓷有限公司(下稱羅曼陶瓷)兩家企業連續多年獲得納稅信用A級評定,在守好法律底線的同時,積極開拓市場,走出了一條雙贏的發展路子。
從300人的小廠到3000人規模的行業標桿,16年來,湧嘉實業實現了規模十倍的飛躍式增長。這家為國內外眾多科技巨頭提供配套服務的企業,將納稅信用視為企業發展的內驅動力。湧嘉實業財務總監謝秋菊算了一筆賬:稅收優惠與出口退稅便利直接降低運營成本,銀行融資授信優惠緩解資金壓力,而客戶年度考核中的納稅信用加分項,則為企業贏得更多合作機遇。這種信用優勢的疊加效應,使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競爭中始終占據有利位置。
企業茁壯成長的背后,離不開當地稅務部門構建的全周期服務體系。通過稅收大數據建立動態信用檔案,量身定制“政策適用清單”,定期開展稅企座談會和專項輔導,專家團隊還提供“一企一策”風險體檢服務。這種“政策培訓+風險預警+精準輔導”的組合拳,讓湧嘉實業在合規經營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稅務部門的全方位護航,讓我們在開拓國際市場時更有底氣。”謝秋菊的感慨道出了政企同頻共振的深意。
如果說湧嘉實業的故事展現了信用積累的持續效應,那么羅曼陶瓷的逆勢崛起則凸顯了信用價值的裂變能量。面對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裝修行業需求量減少的寒流,這家陶瓷企業憑借納稅信用“金字招牌”實現營業收入年均20%的逆勢增長。“A級納稅人資質既是客戶信任的基石,也是融資暢通的通行證。”羅曼陶瓷財務負責人朱偉科表示,更讓企業受益的是稅務部門提供的個性化服務——增值稅普通發票按需領用政策,有效破解了企業生產旺季的開票需求瓶頸。
稅務部門的“政策滴灌”服務模式,為羅曼陶瓷的技術升級注入強勁動能。從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解讀到設備引進全程跟進,稅務人員確保每項優惠都精準落地。此外,稅務部門建立的納稅信用提示機制,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內部管理漏洞,規范成本核算流程,提高了稅費申報的準確性。
隨著“信用變現”通道持續拓寬,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誠信納稅的“軟約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河源稅務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加快推進稅企共育信用經濟型生態建設,探索將納稅信用深度融入企業戰略規劃。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