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致力于引領培育大學生以科技、文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為河源新農村建設輸送人才
■河職院的大學生志愿者到紫金縣鳳安鎮下石小學開展支教活動 資料圖片
■省級科技特派員陳艷芳(右)與工作人員一起在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快檢中心為果蔬做安全檢測。 資料圖片
■河職院支農隊隊員們正在田間幫農戶收割水稻 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基本公共教育服務不均等的現象成為長期制約河源經濟社會發展的“攔路虎”。近年來,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將職業教育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基礎工程,秉承“厚德、強技、奮發、敬業”的校訓,培育了一批實踐經驗豐富、技能技術精湛、創新能力強、愛崗敬業的高素勞動者和技術能手。同時,該校通過組織大學生赴貧困山區支教、委任農技特派員下鄉助推科技扶貧、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等,以科技、文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我市新農村建設輸送人才。
截至目前,河職院累計組織了14批2000余名大學生赴全市30多個貧困村開展教育、科技、文化、藝術、法律等方面種類豐富多樣的系列扶貧活動,惠及群眾超過10萬人次,為逐步實現教育文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出了應有貢獻。
亮點一
大學生下鄉支教:力促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知識改變命運。一直以來,河職院秉承服務地方、服務社會的治校理念,通過教育扶貧力促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積極彰顯作為一所省示范高職院校的人文關懷與社會擔當,將愛與知識的種子撒播在邊遠地區貧瘠的教育土壤中,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勇敢“造夢”。
“同學們好,我叫黃佳,是你們未來10天的班主任。在來到這里之前,我也和你們一樣是坐在講臺下邊聽講的學生,所以接下來的時間由我陪伴大家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這是河職院2018級學生黃佳到貧困山區學校支教的開場白。
2019年7月,河職院開展了主題為“青春心向黨,建功新時代”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150名大學生建立起支農隊、義務維修隊、理論宣傳隊、文明鄉村建設隊,分別走進紫金縣鳳安鎮和龍川縣新田鎮,為當地村民提供務農、義修、宣教、支教等服務。其中,黃佳作為文明鄉村建設隊的小隊長,帶領著團隊里其他小伙伴一同赴紫金縣鳳安鎮下石村下石小學進行支教活動,為140名小學生帶去了語文素養、趣味數學、英語聽說等11門內容種類豐富的課程。
短短10天的時間里,黃佳見證了學生們的成長,頗有成就感。“這是一個互促互進的過程,孩子們學習到了知識,我從中收獲了耐心、愛心和換位思考的能力。”最令她驚喜的是,在“畢業”那天她收到了學生們送來的手工愛心折紙,折紙內學生們寫下滿滿的感謝與不舍,這是學生們對她最真摯的感謝和最高的評價。
據悉,自2007年起,河職院已連續14年組織約1500名大學生陸續走進東源縣、龍川縣、和平縣、連平縣、紫金縣開展了10多場支教活動,惠及5縣16個村超過2000名學生,不僅滿足了貧困山區孩子們對讀書學習的旺盛需求,還培養他們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獲得了村民的廣泛認可和贊許。
亮點二
農技特派員:為振興鄉村輸送“金點子”、充實“錢袋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支撐。要堅持把科技特派員制度作為科技創新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工作進一步抓實抓好。廣大科技特派員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河職院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2019年至2020年,先后委派了校內10名省級科技特派員到我市32個省定貧困村,致力于服務鄉村振興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大大改善了貧困村的發展面貌。
協助申報農技、農商創新創業項目9個、拉動專項資金逾百萬元、研制并試投放農產品烘干產線、成立全省首個村級農產品快檢中心……2019年,陳艷芳作為10名省級科技特派員的其中一員,積極響應河職院的號召,到省定貧困村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實施科技扶貧。陳艷芳猶如一把“經驗豐富”的“開荒犁”,奮力在這片貧瘠村莊里開拓、播種、孕育希望,為振興鄉村發展積極輸送“金點子”,讓村民們手中的“錢袋子”越來越鼓脹,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更有盼頭。
據了解,在各級有關部門與河職院的指導下,農技特派員們通過實地調研、座談對接32個貧困村當下最切實的需求,為各村“量身定制”扶貧方案,精準實施扶貧舉措:指導源城區埔前鎮坪圍村40多名黨員開展黨課培訓;組織村民進行紅心獼猴桃栽培管理、金線蓮林下種植、嫁接技術指導等農技培訓10余場,惠及百余名農民種植戶;協助貧困村申報農技、農商創新創業項目10多個,拉動專項資金163萬元;為龍川縣紫市鎮居民重新規劃完善居住環境周邊基礎設施配套;在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研制并試投放農產品烘干產線、成立全省首個村級農產品快檢中心,在農技特派員的幫扶下,村里一片生機勃勃,鄉村產業發展呈現向上向好勢頭,村干部、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點贊。
亮點三
大學生“三下鄉”:為繪制美麗鄉村“新藍圖”增色添彩
“趁年輕,去基層!”河職院鼓勵在校學生主動奔赴基層一線、鄉間田野,開展以提供文化、科技、衛生服務為重點內容的社會實踐活動,為河源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貢獻青春力量。
“好孩子,我家門前鋪曬了一大片稻谷,眼看這天馬上要下雨了 ,我和老伴腿腳不方便收不過來,你們能幫幫忙嗎?”
“沒問題,老奶奶,您告訴我住在哪,一會我帶著小伙伴們一塊來幫您!”
原來,這是河職院2018級數學教育專業的在讀生李錦華利用暑期的時間走進紫金縣鳳安鎮為當地村民提供支農服務,與她同樣下鄉走村參與志愿服務的其他小伙伴也在為期10天的社會實踐活動中,每天與村民同吃共住,實地體驗基層一線生活,為村民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展現出一幅互幫互助、和諧共處的生動村居圖景,學生們紛紛表示獲益良多。李錦華告訴記者,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既能夠貼近村民,感受鄉村文化氛圍,又能為當地村民宣傳普及黨的政策方針,為助推新農村建設貢獻個人力量,很有意義。
去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市民群眾的心。河職院秉承“疫情期間就近辦,志愿服務不間斷”原則,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將2020年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與“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有機融合,鼓勵學生結合相對貧困地區疫情防控和愛國衛生運動工作要求,開展防疫知識宣傳科普、防疫卡口值守、摸排登記、環境消殺、為貧困戶學生進行課業輔導等防疫志愿服務活動,并在家鄉就近開展就業見習、創新創業實踐、社會調研、理論宣講、科技支農、文藝宣傳等重點社會實踐活動。
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內生”動力的源泉。河職院緊緊圍繞“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等要求,組建起一支鄉村墻繪志愿隊,陸續走進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紫金縣鳳安鎮下石村等村鎮參與實施墻體美化“扮靚”工程,通過繪制包括黨建、鄉村振興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的墻繪作品,充分發揮“文化墻”載體作用,凝聚積極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使其成為當地村民涵養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文化長廊”,為繪制美麗鄉村“新藍圖”增色添彩。
據悉,自2008年起,河職院每年定期組織開展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為村民們帶去文化藝術服務、理論宣教、保護母親河行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文明鄉村建設、獎助貸宣傳、禁毒防艾科普等種類形式豐富多樣的志愿服務內容,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截至目前,河職院累計組織了超過2000名大學生走進東源縣上莞鎮下寨村、龍川縣老隆鎮水貝村、紫金縣鳳安鎮下石村等五縣一區的18個村,開展近百場志愿服務活動,惠及群眾1.8萬人次。
新聞現場
科技助農雙頭村農產品“身價”漲
農產品檢測授權“集成式”“一站式”辦理、新鮮果蔬進了小小烘干箱立馬“身價”高漲,這一切都是因為農技特派員陳艷芳運用科技手段實施扶貧舉措的成果。近日,記者走訪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尋找科技扶貧、科技興農的“致富密碼”。
加快農產品提檔升級
打造科技興農“雙頭村樣本”
“我們有綠色無公害的瓜果蔬菜,可這些咱們自個說了不算,得有‘官方’認證才行。”座談結束后,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黨支部書記劉偉雄主動找到陳艷芳:“你能不能想辦法證明我們的農產品不含重金屬、不含農藥殘留?”
了解到雙頭村當前最急迫的需求后,陳艷芳與劉偉雄商議決定——成立一家村級農產品快檢中心,滿足所有村民銷售農產品的檢測需求。在省科技廳、市科技局、源城區科技局等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在陳艷芳的努力牽頭下,2019年7月17日,雙頭村農產品快檢中心正式揭牌運營,可為雙頭村的果蔬產品提供甜度、PH值、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等40多項檢測服務。現在,除了雙頭村外,農產品快檢中心還能滿足坪圍村、上村村、陂角村等周邊村的農產品檢測需求,切實打通了農產品安檢的“最后一公里”,為加快農產品提檔升級,助力鄉村振興,打造了科技扶貧、科技興農的“雙頭村樣本”。
合格的農產品,不僅村民能夠放心售賣,消費者也能安心購買食用。陳艷芳了解到,農產品想要真正做到擺上超市貨架和進駐電商銷售平臺,除了營業執照外,還需要出具產地合格證明、“三品一標”質量標志、植物檢疫證書等相關資格資質證明,而這些證明均由源城區農檢站出具,若村民的農產品在快檢中心檢測合格后還需要專程跑到區里出具農產品的相關資格資質證明,那么快檢中心的便民利民意義將“形同虛設”。陳艷芳通過多番上門溝通對接源城區農檢站相關負責人,終于將農產品相關資格資質證明的出具權委托下放到快檢中心,解決了村民農產品快檢問題,每年還能為村里節省約2萬元檢測成本。
積極探索科技變廢為寶的發展新路子
讓農產品“身價高漲”
“辛辛苦苦忙活一年,農產品賣得沒有爛得快,到頭來還是白干一場。”陳艷芳走訪源城區埔前鎮雙頭村時,村里的青年小伙薛先生向她訴苦道。
新鮮果蔬保質期、貯藏期短的問題一直是村里的“老大難”問題,近年來,隨著村里果蔬產量不斷增長,果蔬類農產品因過長的銷售流程而不新鮮、腐爛、變質等造成的經濟損失問題越來越凸顯,村民們希望陳艷芳能幫他們出個好點子,看看能否借助科技手段延緩果蔬“衰老”。
烘干果蔬水分是實現其得以長時間保質的一種常用手段,考慮到村里大量果蔬農產品的貯藏保質需求,陳艷芳決定帶頭試研制農產品烘干產線,通過主持“自適應烘干果蔬產品烘干產線”研究課題申請項目經費,在水果采摘園內設置一間果蔬烘干房,并帶領學生、技術、設備入駐,實現為村民免費提供果蔬烘干服務。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接下來要考慮的便是如何解決烘干設備的供能問題,陳艷芳想起了劉偉雄曾對她提起過,“雙創園”和村級果蔬種植基地之間有一家電廠,或許可以解決烘干設備的供能問題。
經過實地考察,陳艷芳發現該電廠從地下鋪設了兩條余熱蒸氣輸送管道,一條接入距離果蔬烘干房一公里外的龍嶺工業園,另一條接到了村里的文化廣場,后者相對更具操作可行性,但要將管道接入果蔬烘干房內的條件十分復雜:一是要對管道鋪設的沿途進行開挖,不能太淺,工程量大;二是需要在管道安裝調溫閥門,因為電廠余熱蒸汽的溫度可高達180℃,但烘干設備所需要的溫度僅在50℃—70℃之間;三是對管道質量、厚度要求較高,因管道經過人流密集的文化廣場,蒸汽如果泄露容易造成人員傷亡。綜合上述因素,使用余熱蒸汽供能烘干的設想難以施行,陳艷芳只好轉而求其次,利用電能運作烘干設備。此次對閑置資源整合再利用的設想,成為陳艷芳積極探索科技變廢為寶發展新路子的實踐。同時,烘干產線的投放還將大大提升農產品的“身價”,為村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
■組稿:本報記者 許競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