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龍碗窯,開出革命之花
——河源縣首個中共基層黨組織曲龍黨支部小記
■蘇維埃曲龍農民協會舊址展館內,重現農會開展宣傳發動的場景。
■康禾鎮曲龍村的楊氏宗祠。1927年,河源縣第一個中共基層黨組織在此成立。 楊堅 攝
■曲龍農會會員曾用過的武器
康禾曲龍農民協會,是原河源縣最早成立的農運組織。1925年冬,在海陸豐農民運動的影響下,紫金人鐘子懷、劉琴西等發動組織了河源縣第一個農民協會——蘇維埃曲龍農民協會,賴民擔任會長之職。從此,河源縣的農民運動在黨的領導下蓬勃發展起來,不到一年時間,全縣就組織成立24個農會,會員達2400多人。
1927年冬,河源縣第一個中共基層組織——曲龍黨支部成立,賴民任支部書記,直屬中共紫金縣特別支部領導。2011年6月,蘇維埃曲龍農民協會舊址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革命的種子
從碗窯里發芽
1922年,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蓬勃開展,河源縣地區的農民聞知,受到了很大鼓舞。毗鄰紫金縣上、下黃塘的東源康禾曲龍、白鳩坑,也受到海陸惠紫農民革命斗爭風潮的熏染。
民國十三年(1924年),時值孫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推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國共兩黨開展第一次合作,國民黨中央設立工人部和農民部,共產黨員林祖涵出任首任農民部部長,農民部頒發《農民協會章程》,由農民運動講習所陸續派遣近200名特派員,到各縣農村宣傳指導組織農民協會和建立農民自衛軍。
民國十四年(1925年)夏、秋期間,紫金縣農民運動領導人(中共紫河特區委宣傳委員)鐘子懷、劉琴西兩人,先后兩次來到河源縣的康禾曲龍、白鳩坑一帶活動,經過訪貧問苦,結識進步農民賴民,隨即以賴民為核心,串連發動楊年興、楊亞羅等農民,籌建農民協會。
同年10月,在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的推動下,海陸惠紫的農民運動迅速發展。同年冬,劉琴西與鐘子懷兩人又一次來到曲龍村,協助賴民,建立起河源縣第一個農運組織——蘇維埃曲龍農民協會,賴民為會長。
蘇維埃曲龍農民協會舊址是一座民居,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二進三間布局,通面寬13.5米,進深44米,總占地面積594平方米;土木磚瓦結構,磚石墻腳,泥磚墻,墻體擱檁承重,懸山頂。2011年,東源縣政府對該舊址進行重修;2011年6月,河源市委、市政府將其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農會成立后,首先打出了“打倒土豪劣紳,鏟除貪官污吏,廢除苛捐雜稅,大家過好日子”的旗號。
農會建立之初,參加農民協會的會員多是碗窯做碗的農民,后發展到田坑、六頭嶂、曾聯角、白鳩以及黃田、良田一帶,會員增到300多人。
經鐘子懷培養考察,賴民等5人在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河源縣第一個
中共基層黨組織成立
1926年,共產黨員阮志中、曾紹光、劉寶珊3人,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到河源開展農民運動,先后在古嶺建立了6個農會。此后,河源的農民運動蓬勃發展,康禾、回龍、葉潭、黃田、義合、南湖、禾溪、璉石、觀音閣等地先后成立24個鄉農會,會員2400多人。
“四·一二”政變后,國民黨“進剿”紫金農民自衛軍武裝。為保存革命火種,鐘子懷帶領部分農民武裝轉移到曲龍、白鳩坑開展革命活動。在頑強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反而不斷發展壯大,黨員從最初的5人發展到8人。1927年冬,河源縣第一個中共基層黨組織——曲龍黨支部在曲龍村楊氏祠堂內成立,賴民任黨支部書記,黨支部直屬中共紫金特別支部領導。
曲龍黨支部建立后,大力開展革命宣傳活動,發展黨組織,并建立農民武裝。1929年,在曲龍、白鳩坑、黃田肚等村又發展了一批黨員,并在黃田肚、白鳩坑分別成立了黨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康禾、黃田等地的一批進步青年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了團支部。
1929年11月,中共紫河特區委員會在紫金炮子成立,隸屬惠州縣委領導,下轄紫金的5個區和河源的藍黃區(藍口、義合、黃田、康禾),中共藍黃區委也同時成立,由特委委員鐘子懷兼任書記。在中共紫河特委的領導下,革命力量組織了一支20多人的紫河游擊隊。藍黃區也在康禾、白鳩坑建立了一支約有20多人的農民赤衛隊,中共曲龍支部書記賴民兼任隊長。
不屈的斗爭
1931年2月,阮志中(阮嘯仙之弟,化名黃光)受中共廣東省委委派,從香港回到紫金好義,任中共紫河特委委員。其間,在鐘子懷陪同下,阮志中先后到曲龍、黃田肚指導工作,召開黨員會議,宣傳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批判李立三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宣傳毛澤東領導的蘇區反“圍剿”斗爭的勝利。廣大群眾深受教育和鼓舞,在黨組織領導下,他們誓死與國民黨當局斗爭到底。這一時期,曲龍、白鳩坑成為當時群眾革命意志特別堅強的紅色游擊區。
國民黨河源縣政府對革命運動進行了鎮壓。1932年,當地地主豪紳勾結國民黨河源縣軍隊,到康禾、黃田大肆鎮壓革命運動。康禾鄉鄉長具文史到縣政府告發共產黨領導的農民赤衛隊和農會干部,要求派兵鎮壓。同年冬,國民黨軍隊組織一個連的兵力,分兩路鎮壓康禾、黃田一帶的農民赤衛隊。當時的革命力量比較薄弱,內部又出現了叛徒,康禾、黃田等地的地下黨組織被出賣,黨員曾火康、曾亞佛、曾亞憲、曾作瑞等慘遭殺害。
1933年春,由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和經濟封鎖,紅軍和黨政機關物資供給極度困難。為保存革命力量,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軍長古大存和東江軍委主席朱炎、獨立師師長彭桂等率部北上,準備到江西與中央紅軍會師。部隊從大南山出發,向北挺進,邊打仗邊籌糧。當部隊到達紫金烏禽嶂時,國民黨軍隊糾集反動民團氣勢洶洶地撲過來,妄圖一舉圍截“剿滅”紅軍。
幾經激戰后,紅軍突破重重包圍,退守到紫河邊境白鳩坑一帶。賴民聞訊,立即率赤衛隊前往白鳩坑,與古大存部隊并肩戰斗。
其時,國民黨羅克士部以及駐河源國民黨軍營長馬毅率整營兵力,并糾集當地民團武裝前往圍殲。戰斗中,在賴民的領導下,赤衛隊員和農民群眾積極上前線,運彈藥、搶救傷員,給部隊送水送飯。共產黨員鐘木生、鐘亞泉等為部隊偵探敵情時,不幸被敵方發覺后被捕,他們寧死不屈,犧牲于紫金黃塘。
賴民率部分赤衛隊,由白鳩坑經黃沙坑、神子前轉往曲龍水口長壩地方,恰遇前來搜山的國民黨自衛隊。因敵我雙方力量懸殊,楊亞文、楊亞進、楊仁香等赤衛隊員被捕,后被押至黃田鐵門崗殺害。黨支部書記賴民帶著部分黨員和農會骨干隱蔽起來,后被敵人逮捕,被關押在河源監獄。在獄中,他們受盡酷刑,最后被殺害于河源縣城南門崗。幸存的黨員逃到江西等地隱蔽起來,黨組織被迫停止活動,原河源縣的紅色革命活動轉入低潮。
現在的曲龍村,正在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和生態優勢,著力打造我市有名的紅色村、民宿特色示范村,市委、東源縣委宣傳部門指導修訂了紅色村莊規劃。2019年7月,康禾鎮紅色革命遺址可行性申報已立項通過,爭取到了紅色村莊第一批專項建設資金610萬元,計劃在2021年7月前將曲龍村打造成為東源縣乃至全市重要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本報記者 凌麗 文/圖(除署名外)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河源縣志》(2000年)、《紅色火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