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四甲村曾是龍川的紅色革命中心

2021-02-07 10:26:51 來源:河源日報


■位于四甲上印寨頂的龍川縣蘇維埃政府、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舊址。


龍川縣佗城鎮四甲村,是現今河源地區最早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燃起革命之火的地區之一。20世紀20年代初,以四甲進步青年黃克為代表的共產黨員,在四甲傳播馬列主義、培養農民運動骨干,建立農民協會和農民軍,培養和吸收共產黨員,開展農民運動,在四甲村上印地帶成立龍川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打響了龍川工農革命第一槍,一度成為龍川紅色革命中心。在革命戰爭年代,有著悠久革命傳統的四甲人,在黨組織領導下,多次開展土地革命,組織革命武裝斗爭,反抗國民黨統治,捍衛革命果實。

1 黨組織在紅色小村四甲的壯大

龍川縣佗城與東源縣藍口、葉潭、黃村三鎮毗鄰之處,有一片縱橫約15公里的小村,是一個具有悠久紅色革命傳統的地區,這就是有名的四甲村。在20世紀20年代,四甲有500余戶農戶,2600余人。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四甲進步青年黃克、陳濟平、黃日初就在廣州接受革命思想教育,于1923年成立了上印鄉農民協會。1924年、1925年,黃克等5位四甲進步人士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黃克、黃自強分別于1924年、1925年參加第二、第四屆廣州農民講習所學習。

1925年2月初,隨著國民革命軍的第一次東征,四甲地區便興起了農民運動。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龍川佗城成立了龍川特別支部,領導龍川的農民運動。

1926年,四甲先后成立了村農會和龍川四甲分區農會,成為龍川組織最健全、革命氛圍最濃厚的地區之一。1927年4月12日,中共龍川特委、縣農會、縣農民赤衛隊的主要骨干,從當時的龍川縣城佗城轉移到四甲,使四甲成為整個龍川縣的紅色革命中心。

1927年12月,受中央農運部派遣,革命先驅黃克將革命的火種帶回四甲,開展農民運動,并在四甲村上印地帶成立龍川縣第一個蘇維埃政府,打響龍川工農革命第一槍。

黃克回到家鄉四甲后,重新組建了中共龍川特別支部和龍川縣農會。中共龍川特別支部有黨員楊復生、黃覺群、黃日初、鐘彪、陳濟平、黃自強、戴文達、葉卓、黃天澤。

1928年3月6日,龍川縣工農代表大會在四甲上印寨頂召開,龍川縣蘇維埃政府正式宣告成立,黃克當選龍川縣蘇維埃政府主席。

黃克是龍川縣佗城鎮四甲村人,早年受進步思想熏陶,從事青年運動。1924年,黃克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央農運特派員,并被選送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參加第二期學習培訓。

在黃克的影響下,不少四甲民眾走上了革命道路,羅高(1916—1948年)便是其中一位。羅高是共產黨員,曾任四甲葉布村農會會長、上鋒村黨小組組長,1948年農歷十一月中旬罹難。

在龍川縣蘇維埃政府成立的同時,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也宣告成立。劉琴西被任命為東江工農革命軍第一軍軍長,黃克任總指揮,第一軍迅速發展成一支擁有400余人的農民革命武裝隊伍。

1928年3月10日,黃克率領該軍攻打鶴市圩鎮,繳獲警察所槍支10余支,沒收地主財物一批,分給當地的貧苦農民。由于派往五華縣的聯絡員遭敵方殺害,致使攻占鶴市的革命軍孤立無援,后被當局和當地民團、地主武裝800余人包圍,黃克率部突圍,退回四甲。隨后,龍川、河源、五華的國民黨軍對四甲進行清剿。3月24日,黃克等在前往紫金向上級黨組織請示工作的途中被捕,4月11日被押往龍川佗城南門殺害。這便是有名的“鶴市暴動”。

經此一役,在四甲的中共黨員及其領導人被迫疏散隱蔽,有的遠走廣州、南洋,有的留在地方,單線聯系,保存革命種子。1939年10月,上級黨組織派黃干來四甲恢復黨組織,發展黨員,隨即成立四甲黨支部,黃干為書記。1940年8月,黃平接任四甲黨支部書記,并增設陳濟平(后為黨支部書記)、戴文達、黃日初為支部委員。此后,四甲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到1949年5月龍川解放時,已有黨員46人。

2 廢除保甲制,紅色武裝保衛分田廢債成果

1942年春,有地主侵吞了農民80多石谷子。中共地下黨很快組織領導四甲農民開展反對地主侵吞農民糧食的斗爭,通過發動群眾,開展合理合法的斗爭,使這80石谷子如數歸還農民,群眾因此揚眉吐氣。

由于四甲蘇區軍民經過了革命戰爭的洗禮,群眾基礎好,對共產黨感情深。1944年冬,在后東特委指示下,四甲率先恢復了黨組織活動。

1946年,在共產黨員陳蘇的領導下,四甲群眾組織了以黃平、黃輝、鄒興等為首的“短槍隊”和“窮人小組”,將地主存放在四甲的所有稻谷糧食沒收。其中一管姓地主由佗城趕回四甲查看其糧食,被短槍隊抓住,但因看管不嚴,管姓地主逃跑后向國民黨龍川縣政府告急,縣政府企圖往四甲“治亂”,誰知四甲的副鄉長、保長都是地下黨員,并于三月間武裝打擊前來“戡亂”的縣自衛隊,獲得勝利。

1947年3月,九連工委在河源黃村召開恢復武裝斗爭會議。四甲黨員黃平、黃輝等參加。會后成立了由黃平、劉冠領導的飛鵬武工隊,活動于龍(川)河(源)邊境和四甲一帶。飛鵬隊配合東江人民抗征隊在龍河邊境活動,解決河東部隊經濟給養問題,開展減租減息、鋤奸反霸、鎮壓豪紳地主革命活動,推翻了國民黨在四甲的基層政權保甲制,恢復和發展村農會、民兵和婦女會等組織。

同年4月6日,羅高帶領民兵配合東江人民抗征隊,在“里子塘”伏擊國民黨龍川縣自衛總隊的一個中隊,全殲敵人,繳獲槍彈一大批。4月13日,羅高組織民兵,配合東江人民抗征隊,在坪田夜襲并全俘國民黨龍川縣自衛總隊另一個中隊,繳獲各種武器一大批。

1947年冬,九連地區的武裝斗爭迅速發展,武裝隊伍也日益壯大,不少鄉村得到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權。1947年11月,四甲所屬的8個自然村全部恢復了村農會,相繼成立了全副武裝的各村民兵常備隊,共約200人,積極開展游擊武裝斗爭。

為保衛土改分田廢債成果,1948年3月6日,廢除了國民黨在四甲的鄉、保、甲制度,成立了解放區瑤亨鄉農民協會,一切權力歸鄉農會。同時成立了鄉民兵常備大隊,村相繼成立了村農會和常備民兵中隊,教唱“民兵歌”,開展夜間巡邏。自此,保甲制在四甲再也行不通了。

推翻了保甲制后,國民黨當局認為四甲一帶的“治安”便會愈加“不靖”。國民黨龍川當局對四甲廢除保甲制的做法十分惱火,兩次派縣自衛中隊進入四甲游擊區,但在連坑村均遭四甲民兵阻擊。

不僅僅是四甲民兵在戰斗,粵贛湘邊縱隊東二支第四團(團長王彪)、江防大隊(大隊長鄒建)以及前文提到的飛鵬隊(隊長張彬)等河東地區的主力部隊都在關注著四甲,隨時支援反擊。

兵進不去,送糧的人總能進四甲吧?1947年4月4日,縣長朱華、參議長黃蔚文、自衛總隊長黃道仁揚言:“時值春荒,近日將到四甲發放救濟糧。”四甲黨組織將此情況立即向上級匯報。九連工委決定,由書記嚴尚民率東江人民抗征隊主力,在四甲飛鵬武工隊配合下,于梨子塘伏擊縣自衛總隊。

6日上午,徐洪率縣自衛中隊進剿四甲。敵軍一進入梨子塘伏擊圈,負責瞭望的黃輝,以揮動草帽為信號,嚴尚民下令拉響地雷,頓時槍聲四起。埋伏于兩邊山上的游擊隊員沖下山來,前堵后截打擊敵人。經過半小時激烈戰斗,斃敵11人,俘敵30余人;繳步槍40多支,子彈一批。

九連工委恢復武裝斗爭后就首戰告捷,極大地振奮了游擊區軍民志氣,鼓舞了斗志。

遭此失敗后,7月中旬,龍川當局施以“調虎離山”之計,令龍川自衛總隊與地方聯防隊約800人進攻毗鄰四甲的河源黃村河東總部,四甲游擊武裝奉命支援伏擊。

這時,龍川國民黨兵力趁虛進剿四甲,抓獲一批革命青年,關押于四甲中心小學,進行嚴刑逼供,最后將陳文學、陳文泉、陳仁章押往佗城梅村殺害。

9月中旬,在民兵配合下,飛鵬武工隊在河源樂村伏擊進犯四甲的河源自衛中隊,斃2人,俘30余人,繳槍30多支,子彈2000多發。接著,四甲民兵常備隊襲擊樂村地主,收繳其錢糧,大獲全勝。

1948年、1949年間,四甲常備隊多次配合粵贛湘邊縱隊等主力部隊,攻打柳城、藍口等地。

國民黨保十三團起義談判期間,四甲的武工隊還接到絕密命令前往戒備,到達之后,保十三團已經是“自己人”了。他們趕到葉潭、藍口,又前往龍川,參加了接受保十三團起義的交接手續。部隊回來后,四甲舉行了慶祝大會。

3 分田廢債,土地回家:龍川是最早土改的地方之一

龍川的土改分田工作,始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閩粵贛邊的五興龍蘇區如龍川大塘肚蘇區等地。1928年冬至1933年,除廻龍大塘肚外,龍川的赤光新田,佗城四甲三印,鶴市歐江、宦境、芝野,通衢葛藤、儒南、田心屯,麻布崗閣前,細坳黃麻布,上坪茶活、青化等村,先后開展抗租抗債、減租減息和打土豪、分田地斗爭。

當時一些有文化的黨員編排了一些旋律簡單、歌詞易記的歌曲,并提出一些富有教育性的口號,宣傳、教育群眾,讓他們轉變觀念,支持革命。“親家你去哪里來?”“公式去農會開會來。”“開會講計麥介事?”“你想聽真坐下來,上屋地主作古怪,公式等窮人愛起來,大家團結斗垮佢,分田廢債鬧翻身。”這支民歌,解放戰爭時期曾傳唱于原河源縣河東地區,現被《東江革命歷史詩歌選集》(丘啟文供稿,李楚編纂)收錄。

“牧者有其牛,耕者有其田”,是1946年上級派陳蘇同志到四甲恢復武裝斗爭后的宣傳口號,朗朗上口,易讀易記,深深地教育和發動了群眾。

自1947年7月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10月10日由總部發表政治宣言:《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宣言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同年9月13日,中共全國土地會議通過了《中國土地法大綱》,于10月10日由中共中央公布。《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九連工委在自己的電臺里收到了這兩個重要的“雙十文件”,根據兩個文件精神,九連工委決定,在和平、龍川、河源等地,選擇條件較成熟、群眾基礎好的鄉村建立游擊根據地,進行土地改革。

四甲村的黨員覺悟很高,1947年12月下旬,四甲黨支部派孫志到河東總部請示九連工委,要求在四甲開展土地改革。根據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打下的革命堅實基礎和黨員、群眾的意愿,九連工委決定在四甲地區進行土地改革。

隨即,四甲成立分田廢債委員會,孫志任主任,副主任為陳崇祺、戴文達、羅偉、黃瑞,顧問為陳濟平,委員羅高、鄒興、黃日強。他們以《土地法大綱》提出當地分田廢債總原則:以村為單位,將總面積按人平均分配;在具體做法上,以各戶原耕田為基礎,進行抽坑(田)補土段(田)、抽遠補近、抽肥補瘦。廢債,指的是財主借給窮人的債權,自宣布之日起一律作廢。

1948年二三月間,經三榜定案分得土地后,四甲各村都自發舉行“土地回家”慶祝活動,敲鑼打鼓放鞭炮,非常熱鬧。

分田廢債行動進行得十分迅速,各村7天時間就完成了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任務,依各村實際情況按人均8分至1畝左右(唯當時沒有評劃階級,待1952年龍川土改復查時,按“查漏補缺”辦法評劃)分配給窮人。

這期間,除四甲進行土地改革分田廢債外,還有黃石的杉木坑、義都的猴嶺及紫樂鄉的船亨和宦境等地,進行了減租減息、懲治惡霸與土豪劣紳農民運動。

3月上旬,河東分工委特派員劉波,在四甲中心小學主持召開群眾大會,宣布“分田廢債結束,以前所立田契、借據一律作廢,如有人反抗,當反攻倒算論處”;同時號召農民一手拿槍,一手拿鋤,保衛勝利果實。

實行分田廢債后,四甲人民更加緊密地配合川南地區游擊武裝隊伍開展斗爭活動。不顧艱險去了解敵情,或到佗城圩鎮為游擊隊購買生活日用品和藥物,或當向導、幫助看管俘虜、收公糧等,四甲成為川南地區游擊武裝斗爭可靠的大后方。

1948年至1952年,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都屬于農民所有。1953年至1955年,為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期,土地所有權屬私人(土地入股分紅),使用權為集體;1956年至1958年9月,為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時期,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均為集體;1958年10月至1979年夏,為人民公社時期,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均為集體(農場、大隊、生產隊);1979年冬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至今,土地所有權屬集體,使用權則為承包戶。

■文/本報記者 凌麗 圖/翻拍自《四甲蘇區紅旗飄》一書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四甲蘇區紅旗飄》等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