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河源那個少年
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
沒有一絲絲改變
時間只不過是考驗 種在心中信念絲毫未減
眼前這個少年 還是最初那張臉
面前再多艱險不退卻
——歌曲《少年》
自古英雄出少年。
今天,我們穿越百年,尋找河源這塊紅色土地上的初心少年。
在中華民族內憂外患、積弱貧窮的時代,他們萌發革命理想,立下偉大志向,堅定革命信仰,書寫璀璨人生。
他們,是同輩之中的佼佼者,更是當代河源少年的楷模。
之一: 阮嘯仙
1898年生,東江三杰之一,1921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刻硯明志
東源縣,義合下屯村。阮嘯仙在這里度過了少年時光。
其祖上,也闊過。到父親時,家道中落。
年少的阮嘯仙,對農民的悲慘遭遇非常同情。
一次,看到富人的牛踩了農民田地的禾苗,心中憤憤不平,便呼來一群小伙伴,輪流看護。
村里有間“聞嘯軒”學堂。
9歲那年,阮嘯仙從家塾轉入“聞嘯軒”。1907年的一天,10歲的阮嘯仙,突然對窗外的白云多看了幾眼,待老師阮益三走出課室后,拿起自己的墨硯盒,刻下“揮筆落下如云煙,意志堅強可敵天”。
一顆少年的心,許下為國為民奮斗終生的志向。
因家貧,阮嘯仙曾一度輟學。但他失學不失志,離校不離書。見子如此好學,父親東挪西借,1914年,阮嘯仙被送到河源縣城入讀三江高等小學。
在這里,受李岐山、黃鏡仁、徐禮輿等老師進步思想的影響,曾寫道:“古今忠臣烈士,見危授命,不茍偷生,揮熱血,斷頭顱,當考其行。”
阮嘯仙在河源聲名鵲起。
1918年,阮嘯仙考入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茖W校,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紅色生涯。
之二:劉爾崧
1899年生,東江三杰之一,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剪辮討賊
少年的劉爾崧對頭上的長辮子一直不爽。
1907年,劉爾崧念書的學堂,有一位老師叫甘暉如,因縣衙抓了在廣州讀書剪了辮子回來的一個人,這位老師便毅然帶著一班學生前往縣衙請愿,迫使當局放人。
8歲的劉爾崧,對此事印象十分深刻。
在他更小的時候,非常討厭被人抓小辮子,很想剪掉。母親怕他剪了辮子鬧出大麻煩,便不讓。
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12歲的劉爾崧終于將他討厭的辮子剪掉了。
1913年,劉爾崧考入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他的作文,經常被當作范文“貼堂”。其中,有篇“貼堂”作文《讀六國論之后》里寫道:“六國之君,不愛人民,只知自己驕奢淫免,得不到群眾的擁護,故秦兵一到,盡皆散亡。”
讀書那會,正碰上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劉爾崧等人,到紫金縣城街頭宣傳,大聲誦讀蔡鍔、唐繼堯發布的《討袁檄》,聲討竊國大盜袁世凱。
和阮嘯仙一樣,1918年,考入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茖W校,曾被選為學生會主席。
之三:黃居仁
1904年生,東江三杰之一,1925年春
加入中國共產黨。
私塾學霸
1904年,黃居仁出生于書香家庭。他的少年讀書時光,多半是在私塾度過的。
其父早逝,由祖父壽康和母親李長妹撫養。壽康是國學生,曾設家庭私塾,黃居仁在祖父膝下學了幾年詩文。
熟讀詩文之余,黃居仁喜歡看《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書,受關羽、張飛、趙子龍、武松等小說中人物的影響,跟隨祖父刻苦學習武藝,成為文武雙全的少年郎。
10歲時,黃居仁到鐵場石坑村的外祖父家讀書。13歲時,入讀洋貝中學國民維新學校,接觸到了一些新思想。14歲,又轉到“出潛私塾”就讀。15歲,轉學到鐵場富賴學校,接受新學。
1921年春,17歲的黃居仁走出大山,到佛山一同鄉開的染織廠當學徒工。
老板惜才,告訴他,打工是沒有前途的,便資助他。
1922年,黃居仁以優異成績考入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茖W校。
在學校,黃居仁認識了阮嘯仙、劉爾崧等人,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開啟革命事業。
之四:羅煥榮
1900年生,黃埔一期畢業,
兩次參加東征,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功夫小子
羅煥榮是個功夫小子。
1900年11月,羅煥榮出生在埔前鎮上村村一個較富裕的家庭。
祖父是秀才。讀書識字,是羅煥榮少時必不可少的事。
上村有一棟建于清咸豐年間的古宅,當地人稱其為“樓閣(角)”。羅煥榮在這兒讀書、練武。
最讓人樂道的,是羅煥榮練武的故事。
在那個國民身體素質普遍孱弱的年代,勇武剛猛的羅煥榮,在同輩人眼里是一個近似于大刀王五、霍元甲的傳奇人物。
羅煥榮身手敏捷,能夠同時擊打3個沙包,毫發無損地在沙包間騰挪跳躍。
羅煥榮似乎有股神力。他兩個手的大拇指翹起來,能把100多斤的甘蔗用碼秤提起來。
威武有力的羅煥榮并不是個莽夫,也是勤奮的讀書郎。1907年羅煥榮入讀河源縣樂育高小,1920年入讀紫金樂育師范,1922年入讀廣州市師范學校第二部。
極具武人氣質的羅煥榮,終究從軍去了,后成為黃埔一期學生。
之五:劉琴西
紫金“四·二六”暴動總指揮,192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書香子弟
百年前,紫金城北有個被稱為“花園劉”的書香世家。
排行老四的劉琴西,1896年出生在這里,比胞弟劉爾崧大3歲。
劉琴西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清朝貢生,其父劉世銘是光緒丁酉科拔貢第一名,敘選直隸州判,授五品官。
劉琴西童年時,拜劉舸南為師,學習四書五經,后考入永安縣城高初兩等小學,受教員甘暉如(同盟會員)、羅炳章的引導和教育,幼小心靈里萌發了憂國憂民、立志改造社會的思想。
辛亥革命興起,紫金縣城掀起剪辮運動。15歲的劉琴西,和私塾同學一起,蹲守在紫城馬路口,手持剪刀,對進城趕圩的人進行宣傳,并動手剪辮。
1913年,劉琴西進入縣立第一高等小學讀書。因學?;锸澈懿睿袃蓚€同學打破碗碟以示抗議,被學校開除學籍。劉琴西等人站了出來,帶著同學們“鬧”,迫使學校收回成命。
1916年,劉琴西高小畢業,被選送到廣州農林學校讀書。
后經弟弟劉爾崧引薦,走上革命道路。
之六:黃克
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打響龍川工農革命第一槍。
崇尚英雄
1905年,龍川佗城鎮四甲上印村,一個富裕家庭,黃克出生。
少年黃克生活無憂無慮。
動蕩年代,黃家以“幼不學,老何為”為信條,認為小孩子必須“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黃克8歲時,入讀私塾,學《千字文》《增廣賢文》等。黃克不僅讀其文,還求其義,私塾先生便額外給他開小灶。課余,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向往書里那些英雄式的人物。
“補漏趁天晴,讀書趕少年。”1918年,私塾先生向黃克父母建議將他送去讀新學,他便去了鶴市坳背高等小學校。
在這里,黃克遇上了他的革命導師楊復生。課堂上,楊復生常常給學生們講述俄國十月革命的故事。受熏陶,原本崇尚英雄的黃克,立下了長大要做大事的志向。
畢業前夕,一個“封建思想頑固”的老教師打罵學生,學校沒有處理這名教師,反而懲罰被打罵的學生。黃克憤怒了,帶著其他持同樣立場的學生,找校長和那名老教師論理。惹急了的校長,開除了黃克。
1922年春節,黃克遇到了回鄉過春節的黃覺群,他正在向當地進步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工農革命。
黃覺群發現黃克為人正直,非常同情貧苦人民,便將其帶到廣州。
從此,17歲的黃克開始投身革命,成為一名職業革命者。
觀今日之河源少年,長在紅旗下,陽光正好,生機勃發,風起揚帆正當時。
愿今日之河源少年,以先輩為傲,學史立志,接棒傳承,爭做時代好少年。
■文/本報記者 胡劍廷 凌 麗
■插畫/小小
(主要參考資料:《河源紅色革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