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 甚美!甚美!
——全國百名地市黨媒總編看宜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題采訪掠影
■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圖為三峽大壩。付蓓蓓 攝
■清江畫廊 楊金艷 攝
■三峽大壩五級船閘航道 吳俊杰 攝
■秭歸屈原祠,與三峽大壩隔水相望。 黃翔 攝
■非遺傳承人余遠國在三峽非遺 in 巷的茶館為游客表演枝江楠管。 胡劍廷 攝
■室內原生態土家民俗情景歌舞秀《花咚咚的姐》。 吳俊杰 攝
■壯美長江,詩畫宜昌。 付蓓蓓 攝
10月14日至17日,全國百名地市黨媒總編看宜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主題采訪活動,先后走進“國之重器”三峽大壩、國家地質公園清江畫廊、屈原故里秭歸、稻花香集團、三峽大數據中心、三峽非遺in巷等地,用筆頭、鏡頭聚焦“壯美長江·詩畫宜昌”,全方位、全媒體感受記錄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新作為、新亮點,共同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
宜昌素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這里山川秀美,是典型的山水風光城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長江三峽國際旅游最佳目的地城市和建設中的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擁有各類旅游資源747處,其中5A級景區4處。同時,這里是巴楚文化的發祥地,是嫘祖、屈原、王昭君的故里,歷史悠久,人文厚重。
難能可貴的是,宜昌不但做到了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還把自然資源與土家文化巧妙融合,從“賣山水”升級為“賣文化”。如,清江流域首部室內原生態土家民俗情景歌舞秀《花咚咚的姐》,以高亢的原生態山歌、婉轉的長陽南曲讓人如癡如醉;三峽人家景區把《土家哭嫁》作為壓臺節目演了近20年,讓游客在參與表演中沉浸式體驗當地民俗文化的精髓。三峽非遺in巷是以非遺為主題的宜昌城區首家文化旅游區,由非遺特色街區、非遺展館、非遺劇場和商業業態四部分組成,通過一系列沉浸式情景演出串聯整個街區。
伴隨文旅融合碰撞的火花,宜昌打造世界旅游文化名城的夢想,已悄然照進發展現實。
宜昌,可謂甚美,甚美!
(本報記者 吳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