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村古鎮 訪高鐵新城
“五城耀粵贛 融抱大灣區——走進多彩河源”大型聯合采訪活動走進和平龍川
■贛深高鐵五城聯合采訪團在龍川縣佗城鎮學宮采訪 贛深高鐵五城聯合采訪團記者 馮曉銘 肖斌 攝
踏上青石板,沿著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尋根客家情緣;在百年學宮,紅墻黛瓦下,聆聽嶺南漢越民族融合的歷史……昨日,贛深高鐵五城聯合采訪團及粵贛兩省其他主流媒體繼續赴和平、龍川兩地采訪,穿越歷史煙云,感受河源深厚的文化底蘊。
和平:一磚一瓦盡顯文化風韻
初冬時節,陽光和煦。居高而望的陽明博物館,迎來了粵贛兩地40余名記者采訪。陽明博物館位于和平縣城東山嶺,極目遠眺,和平縣城盡收眼底。和平縣是東江流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和客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明朝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軍事家王陽明在這里踐行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王陽明在和平作出的貢獻以及其深厚的哲學思想引起記者們的關注,大家仔細傾聽講解。
據悉,陽明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達14499件,是省內占地面積最大、風格獨特、館藏文物最多的縣級館,也是一座見證和平古文化發源地、南北文化交流主要通道、中原人南遷史跡、甄別客家文化淵源的縣級館。展館內采用高科技幻影成像、視頻、文字、圖片等形式,全面、生動、形象地詮釋和平歷史的發展進程,簡述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
“‘陽明文化’是和平縣一張閃亮的歷史文化名片,從中也可以看出和平歷史人文底蘊?!辈稍L團一行認為“陽明文化”很有特色,并建議把和平打造成為國內心學研究者、愛好者向往的陽明圣地?!?/p>
隨后,采訪團走進廣東省首批27個古村落之一的林寨古村。古村內客家民居錯落林立,山水環繞,環境秀美,有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及民國古民居280多棟。其中,最能體現客家標志性建筑的四角樓宅第有30棟,棟棟圍屋成方,四角高聳,飾以斗拱飛檐,氣勢恢宏。采訪團的記者大多是第一次見到四角樓,贊譽之詞不斷:“雕梁畫棟,大氣壯觀,如畫一樣美麗?!薄皬暮脚纳峡?,規模非常龐大,可以跟開平碉樓相媲美。”
采訪團記者們踏著古老的青石板邊走邊看邊評,十分熱鬧。
龍川:千年歷史點亮高鐵新城
百里東江碧道,千年古邑龍川。龍川是內接珠三角城市群,外連贛閩湘皖蘇的重要出省通道。京九鐵路、廣梅汕鐵路在龍川“十”字交會。即將通車的贛深高鐵也將在龍川大地馳騁,并設立龍川西站,這也是贛深高鐵全線第三大、河源段最大的站點。
因高鐵結緣的采訪團,在下午3時來到龍川西站。開闊的站前廣場上,秦朝時期篆體字“龍川”映入眼簾,以“秦漢之韻,厚德龍川”為設計切入點的龍川西站站房恢宏大氣,呈現出一種古代與現代元素碰撞融合的別樣美感。采訪團從站前廣場進入檢票大廳,登上站臺,“搶先”一睹西站風采。他們一致認為,高鐵通車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會被更多人了解。
從西站出來,已是日落時分。采訪團一行繼續探索龍川,來到當日最后一站——佗城。佗城原稱龍川城,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設縣治所在地,至今已有2230多年歷史。悠久的建縣歷史,也孕育了豐富的文旅資源。佗城內,越王井、越王廟、正相塔、龍川學宮、考棚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98處,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和“中華姓氏博物館”之美譽。
“趙佗率領50萬大軍平定百越,建立南越國,推行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鼓勵漢越同歡,促進民族和諧……”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采訪團一行走進越王廟、龍川學宮、考棚等地,了解南越王趙佗的一生,以及嶺南漢越民族融合的歷史?!皡⒂^佗城后,感受到了在保護歷史古跡這方面,龍川乃至整個河源都做了非常到位的工作,對于嶺南文化的文脈傳承,影響力不容小覷?!毖虺峭韴笥浾吡趾IJ為,河源在保護歷史古跡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
“河源是贛深高鐵線旁的一顆明珠,寶光遮不住。”采訪團兩日來在多彩河源的所見所聞,讓大家對河源的人文歷史、城市發展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贛深高鐵五城聯合采訪團記者 劉永菲 梁驅遠 謝少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