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返鄉記】目的地:湖北黃岡
團圓的飯越來越香
在中國人眼里,最濃的年味,或許就是親情。
2022年春節前夕,在大雪紛飛中,我乘火車回到了我的家鄉——湖北黃岡。對于在外打拼的我而言,每年姥姥家和奶奶家的團圓飯是最能感受年味、親情的時刻,親人們相聚一堂,開懷暢談、其樂融融,讓“年”的味道一下子涌上心頭。每年的團圓飯大家聊的話題大多反映著親戚朋友們這一年的生活工作情況。
舅舅:
“我現在也有五險一金了”
農歷臘月廿八晚上,我和父母親來到姥姥家準備團圓飯,一大家子人在新建好的房子里忙碌著。雖然忙碌,但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晚上,大家紛紛入座,一家人便在熱氣騰騰的團圓飯前開始了對過去一年的總結和對新的一年的展望。
“今年我們要祝賀曹總,他能走出去踏實地工作,就是進步。”團圓飯上,大家對我的舅舅在2021年主動出去務工表示贊許。舅舅在喝完一口酒后感嘆道:“我現在也是有五險一金的人了。”
曾經,舅舅擁有一家模具廠,事業有成、風光無限。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模具行業市場小,導致廠子效益不好而倒閉,于是他“下崗”了,在家待了10余年。去年,他主動轉型到一家企業上班,每個月工資有1萬多元,生活重新走向正軌。
“今年暑假,我倡議大家一起帶著老爸老媽出去旅游。”談笑間,舅舅舉起酒杯提議。記憶中,在姥姥家吃團圓飯,大家圍在一起,暢談各自一年來的苦與樂時,最后都會圍繞舅舅在家不工作的事情進行“聲討”。但今年,團圓飯是在一片和睦、歡樂的氣氛中進行。
數十年沒工作還能找到好工作,得益于時代,也得益于舅舅年輕時學到的技能。席間,大家都說,如今只要肯干都能謀生立足,何況舅舅是一位好學之人,年輕時自學鉆研了許多模具方面的技能。舅舅的改變,為姥姥這個大家庭帶來了極大的鼓勵和安慰,又猶如一團火苗,悄然在家庭每個成員的心中燃起。
表弟:
務工青年計劃到城里買房
道路越修越好,村容村貌大大改善,車輛越來越多……今年春節回家,聽到最多的就是親戚朋友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大提高,日子越過越紅火。我的老家在黃岡東站旁邊,緊鄰黃岡市區,高鐵的開通,為老家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高鐵站旁,一個擁有400多戶、房屋整齊劃一的小區已建成,每家每戶獨門獨院。
路通則財通。回到村里,總能聽到村里年輕人在城里買房的想法。鄰村的小劉就是這樣。新娘進門前,要求他家在城里買房。小劉的父母湊了幾十萬元的首付,在城里換了新房。
大年初二,姑姑和表弟們到奶奶家一起吃團圓飯,已是我家的慣例。“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什么就買什么,之前過年時才能吃到的美食,現在平日生活里也能吃到。”對于老人而言,或許一日三餐才是生活水平最直接的印證。飯間,奶奶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得到了大家一致贊同。但對于年輕人來說,生活卻不止于此。
“現在壓力雖然大一點,但是日子有奔頭!”二姑聊起了表姐在城里剛買了140平方米的房子。春節前,在外務工的表姐和表姐夫在黃岡市區買房子,每月房貸6000多元。
“我也看了旁邊的一個樓盤,也想入手。”表弟聽完后附和著。
表弟曾是三姑的“心結”,成年后便一直有些“不務正業”,按大家的說法就是在家“啃老”。前兩年結婚后生子,他似乎一下子長大了,主動外出務工,去年省吃儉用存了10萬元,還計劃到城里買房。
過年,村子里每個家族的年輕人總會聚在一起繞著全村拜年。年輕人都很努力,有學有所成的,有常年外出打工的,還有自己在家搞運輸的,幾乎沒有待在家里“啃老”的。一年下來,有人賺幾十萬元,在當地已經是平常事。經濟條件好了,大家都在城里買房,生活更方便。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就近到市里的小學、幼兒園上學,上學條件更好了。
從在家“啃老”到主動外出務工再到城里購房,表弟這樣的鄉村青年似乎已不再像從前那樣缺少規劃、游手好閑。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也對自己的生活有了信心、有了規劃,更加積極、努力面對人生。他們的轉變,或許就是我們這個國家繁榮富強的最好證明吧。(文/圖:本報記者 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