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返鄉記】目的地:吉林白城
小鎮的人越過越好
從南粵大地到冰封北國,從崇山峻嶺到一望無際,今年春節,我隨著返鄉的“大潮”,穿越幾千公里回到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在家鄉過年。冬日,廣袤無垠的黑土地上覆蓋了厚厚的一層積雪,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格外耀眼。車多了,路通了,樓高了……家鄉的變化體現在一點一滴中。
機械耕種 百姓生活更愜意
“今年雨水好,大家的收成都不錯,向陽村有戶人家光玉米就收獲了100多萬公斤。”老爸笑著說。
玉米是家鄉老百姓最常種植的農作物,是農戶們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老家,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種植玉米。收成100多萬公斤?讓人驚訝之余,我更好奇是種了多少土地,耗費了多少人力。
靠天吃飯、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民汗珠落地摔八瓣這些話是我小時候對農活的最初記憶。農忙時節,父母早出晚歸,不停地忙碌。
老爸解釋說,現在種地要比原來省事多了,玉米、高粱、小麥等都有專門的機器種植和收割,春天統一種下去,秋天再用機器收回來,農戶們只要選好種子,備好肥料就行了。尤其是國家為農戶們發放糧食種植補貼后,大家的種植熱情更高了。
我的家鄉地勢平坦,是典型的農業地區,也是國家級大型商品糧基地市,土地中含有大量的黑鈣土、淡黑鈣土沙土、鹽堿土,弱堿性土地產出的農產品不但口味好,而且有利于保持人體酸堿平衡和身體健康。由于農作物一年就種植一季,長時間“千錘百煉”產出的農產品品質也更好。
這幾年,很多農戶將成片土地承包出去,然后自己再通過務工賺錢。老姨家就是其中一戶。2021年,我家也流轉了10多畝土地。“雖然自己種可能收獲更多,但是土地流轉可以旱澇保收,更穩妥一些。”老爸說。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今年白城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1648萬畝,落實保護性耕作面積523萬畝,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422萬畝。在機械化使用方面,2021年,白城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1%,其中,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了100%,玉米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6%,花生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5.6%,大豆綜合機械化水平為85%。在培優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方面,梅花氨基酸、飛鶴乳業、牧原生豬、吉運肉牛等一批大項目成為全市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產業支撐。
小鎮生活 各有繁榮景象
我出生的村子叫繁榮村,原來很偏僻。近年來,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等一系列政策扶持下,村里的每一條道路都實現了硬底化,原來的危房變成了一排排的磚房。
黑A、冀D、遼A、吉B……春節前,家鄉的縣城和小鎮上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川流不息。隨著春節返鄉的人越來越多,大家在表達思鄉之情的同時,也紛紛感嘆家鄉變化大。
今年春節,家里也格外熱鬧,幾個兄弟姐妹都從國內不同的地方回了老家。大年初二,大家齊聚在一起,談天說地。長輩們看著我們都能回來過年,笑容滿面。
“目前正在準備畢業論文,上半年可能會開始找工作。”在浙江大學讀研的表妹說。能夠在國外工作幾年再沉下心來讀研,非常佩服她的勇氣和毅力。她是最早放假的,也是最早回到家里的。
“原來開車回來至少6個小時,現在全程高速,今年回來就開了4個小時。”在吉林市一家電器公司做總經理的堂弟說,家鄉變化確實很大,尤其是縣城,高樓多了不少,還有幾條路竟是8車道,顯得十分大氣。
“家里變化太大了,我們附近的村實現合村并鎮,大家住上了樓房,享受著集體供暖。”一位在外工作的親友說,現在老家出行也很方便,不僅有多條高速,還通了高鐵,從外地回家越來越方便。
東北地區的人口外流多已是全國知曉,不少青年選擇在外地就業生活,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有不少青年回鄉發展。村里的老楊家飼養了幾十頭肉牛,再加上種植農作物的收入,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觀。他覺得,雖然在外面務工也很賺錢,但如今農村發展越來越好,國家也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創業就業,為返鄉創業人員給予了許多的補貼和優惠政策。
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家鄉的變化融入了建設人的心血,給了外出人回鄉的底氣,讓留在家鄉的人們變得更幸福。
(文/圖:本報記者 王亞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