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勝芳辰日漸暖 燃燈美夜月初圓
——河源元宵燈俗略記
■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民升燈慶添丁 馮曉銘 攝
■連平縣忠信鎮司前村花燈 馮曉銘 攝
虎年春節,料峭春寒,槎城一些落葉樹的枝頭,已悄然綻出了細細的新芽,有心急的宮粉紫荊率先開起了花。節氣的悄然變換,上元燈節即將來臨。元宵節的一個重要象征物事——花燈,在河源各地有著重要地位,一則慶賀“添丁”,二則寄托了各種吉祥期盼。圍繞花燈,又有香火龍、舞獅等參與者眾的大型活動。
燈會賀太平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漢魏形成、唐宋發展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道教將其視為三元節之首,為上元節,為天官賜福的佳日。到了明、清時期,元宵節成了與新年(元旦)相呼應的重要節日,通常要大張旗鼓張燈結彩地慶賀,像明代江南的杭州,太平盛世里,元宵燈會極是繁盛。
河源,一直傳承著這些元宵民俗。時至今日,走進源城北直街的各姓老屋中,仍時不時會看見上廳祖堂梁上懸掛著一盞花燈,那是各姓在向祖先報告“香火”還在繼續傳承。
花燈用于生子酬神謝祖,是數百年前廣泛傳承下來的。福建亦有添燈(丁)之俗,清代廣州“燈夕”時求子,用百寶燈供神。第二年“酬燈”,若真生了兒子,就要擺下宴席慶賀。
太平街上原有家天成號,制作、經營燈籠,以竹子扎成骨架,外糊白紙或彩紙,燈籠內裝有蠟燭或油盞,懸掛時大放光明。紙上書有紅色或黑色文字。燈籠有大有小,視人們需求而定。天成號做過的最大燈籠,門是出不去了,須從天井往上吊出去。上世紀40年代,生意興隆的天成號開設了3個門店:天成老號、天成號、天成棧。元宵之前,天成號的花燈、燈籠供不應求。
有外地遷河源城的老人回憶,河源城的化龍橋(其實是飛鸞橋)又被叫作“化容橋”,化龍橋那邊有條街,娶新娘要用的物事,都能在哪里找到,有很多花嫁和轎館的店。化龍橋畔的古榕樹下,每在大年初八左右,就會有花燈手藝人在樹下掛起花燈售賣。筆者年幼時站在化龍橋頭,看著大榕樹身上那些色彩斑斕的飄著長長紙流蘇的花燈,總以為裝飾居家用,卻不知道是慶祝男子之誕生用的禮器。
民國期間,河源縣上莞文人陳澤在提及元宵燈節時說,花燈在吾鄉之意義,則與生子添丁有關。我國是農業社會,耕耘勞作,防衛征戰,都以體強力壯男人為主,重男輕女相習成風?!盁簟薄岸 蓖?,所以生育男孩、添有新丁的人家,就應買大花燈一個,懸在祖祠屋梁上,黃酒一瓶,三牲祭品,奉祀祖先。集合所有添新丁的村民在祖堂飲宴,稱為“做燈酒”。人們聚族而居,人口繁衍,各建房屋,另立門戶,一個宗族總有幾間祖先祠堂。從正月十一“開燈晚”起,每間祠堂都要“做燈酒”,照樣行事。這種風俗對富人來說,正好宣示其家興旺,而窮困的人家生了男孩,為“做燈酒”這筆費用,比籌錢過年還要困難。到正月十六晚上,把祠堂屋梁上花燈取下焚燒,叫做化燈。
市區花燈制作人李惠源一般在每年的中秋節后就開始制作花燈,共做100多盞,來訂花燈的多是東源一帶的村民。東源縣燈塔鎮澄陂村、上莞鎮新輪村陳公寨、船塘鎮黃沙村等地,至今仍保留著吊燈習俗。
源城上城黎屋曾經有過吊燈風俗。與上城黎屋同脈的古竹黎氏,則在男孩出生后的第一個正月初二,家長要為孩子在社壇或廟宇里掛一個燈籠,叫作“上燈”,燈籠一直掛到正月十六才“收燈”。上燈那天,所有添了丁的家庭出錢買菜、買米、買酒,擺在社壇或廟宇里,請村中父老和成年男子吃喝一頓,叫做“擺燈酒”。
源城區東埔街道學前壩一帶,一般是在正月十二上燈,到端午節再化燈,也有人吊到正月十九就化燈的。
東源縣南園古村在正月十三、十四常會進行上燈儀式游行,上一年生了男孩的戶主抬著花燈出來巡游,每條隊伍前有鑼鼓開路,后隨舞獅隊,一路燃放鞭炮走向祠堂。
在東源蘇家圍,元宵節時通常會進行花燈會活動。村民化裝成戲劇里的歷史英雄人物、神佛人物,有三姑六婆、童男童女,一并挑著燈籠、花燈游街、游村,甚是熱鬧。
升燈慶添丁
清雍正《連平州志》有連平上元節(元宵節)做花燈的記載:“上元喜簇花燈,作龍獅各種戲舞,唱采茶歌?!敝倚呕?,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其中一項;忠信上燈習俗,名列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忠信上燈習俗由來久遠,當年正月十三吊燈后至次年正月十三掛燈前的添丁家庭,會在家族祠堂上掛一盞花燈。一些家庭生了一個兒子后,最少都會掛兩盞燈,一盞掛祠堂,一盞掛家里;有時要四五個,掛家里客廳、大門口、新祠堂、老祠堂等。連平各地上燈的習俗基本上在正月十三結束。
花燈曾例外地為女孩掛過。市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賴煥清告訴筆者,他聽說八九十年前的一年,有個村整村沒有生一個男孩,生的都是女兒,族人怕斷了“燈帶”,就為其中的一個女孩進行了上燈儀式。
僅為上燈儀式制作的花燈,基本上每盞花燈都要被焚化,留存不下來。連平的一些花燈制作人意識到,花燈的用途不能太局限于上燈,否則客源不廣。洋溢著喜慶之氣的忠信花燈,正在謀求開拓新的用途,被用到其它喜慶場合。一些企業舉辦活動,旅游景區裝飾,也會購買花燈。
追龍祈興旺
正月中下旬,“暖燈”“化燈”等儀式時,通常會配套香火龍、醒獅、舞龍、客家鑼鼓等活動。正月十三,東源縣船塘鎮福坑村林屋通常會開展一年一度的舞“香火龍”。東源縣上莞鎮新輪村的追龍已經被評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追龍在正月十一至十三開展,其游行路線分兩路。
2019年元宵前,明龍(燈光龍)的路線為新輪村文化廣場—上莞鎮街道—李白村—新民村—陳公寨陳氏宗祠—新輪村文化廣場,黑龍路線為墩頭陳氏宗祠—上莞鎮街道—墩頭陳氏宗祠(黑龍,香火龍)。村民有的舉火把追明龍,有的執香追黑龍,沿途所經人家門前還會燃放煙花炮竹和擺放香壇相迎相送。
連平的鯉魚舞,自明崇禎七年(1634年)建州以來,流行于連平縣忠信、油溪、高莞、大湖等鄉(鎮),廣受村民喜愛,是河源市公布的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這些民俗,無不反映了人們期盼人丁興旺、國泰民安的心愿。
新的一年里,天上的月圓了,人間的湯圓吃罷,春節,便算是高高興興地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