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煙眠雨過清明
河源清明風(fēng)俗的沿襲與改良
■河源市烈士陵園內(nèi)的革命烈士紀念碑
■河源市革命歷史革命烈士紀念館
■春日,河源客家文化公園內(nèi)的黃花風(fēng)鈴木鮮花盛開。清明前后,也是人們踏青的好時節(jié)。
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漢《淮南子·天文訓(xùn)》)清明通常在農(nóng)歷三月初三前后,陽歷則在4月初。不知從何時起,這個節(jié)日成了掃墓、踏青的節(jié)日。每逢春日草木叢生,人們想到山上祖先墳?zāi)梗直化傞L的野草樹木遮掩,所以備下祭品去拜祭祖先,先將墓旁野草盡除,后在墳?zāi)顾闹軖焐系斡须u血的紙錢,因此,“掃墓”又叫“掛紙”。清明主要活動是掃墓,也稱為“上冢”或“上墓”,也有禁火、踏青、插柳、蕩秋千等一系列風(fēng)俗活動。清明時節(jié),河源還有吃烏飯、艾粄等習(xí)俗。
①傳統(tǒng)掃墓儀式
“清明不拘前后,掃墓掛紙加土祭拜。”(同治版《河源縣志》)在原河源縣,清明節(jié)前后,很多人家都會準備三牲祭品,上墳掃墓。民國時期東源上莞知名人士陳澤認為,清明時節(jié)作為掃墓之日,是因為在農(nóng)業(yè)社會里,土地是祖先的遺產(chǎn),農(nóng)業(yè)知識及耕作方法,都是一代一代靠祖輩口口相傳,因此,人們崇祖報德,出于對祖先的思念之情,即使是祖先的骸骨也要安頓好。每逢春日草木叢生,想起山上祖先墳?zāi)梗直灰安輼淠菊谘冢詡潺R祭品去祖先墳?zāi)拱菁馈_@種風(fēng)俗固然與農(nóng)業(yè)社會有關(guān),但與孔孟思想之孝道及“不忘本”,亦不無關(guān)聯(lián)。
掃墓時,先將墓旁野草樹木盡除,后在墳?zāi)顾闹軖焐系斡须u血的紙錢。然后便拿出三牲祭品,擺在墳前禱告,恭恭敬敬地點燭、上香、奠酒、燒紙、拜祭后,這才離去。
紫金藍塘鎮(zhèn)王字龍村的掃墓程序大致有六項。一、掃除墓地內(nèi)外和周圍的雜草雜物,燃放數(shù)排紙炮(現(xiàn)已禁止燃放)。二、擺紙錢,墓地四周擺放12張紙錢,如逢閏年則多加一張,紙錢用香串著插入地下。三、墳頭添新土,鏟一塊帶土的草皮,把雞血紙壓在下面,避免讓風(fēng)吹走。四、兩支燭、三炷香,點燃后插入香燭槽,擺上三杯茶、五杯酒及其他供品,如豬、羊、雞肉等。五、在土神臺位點燃兩支燭、三炷香,斟一杯酒。六、在墓正前方的天神位,用鋤頭把土鋤松,橫向灑一杯酒,點燃兩支燭、插上三炷香。其他程序與祠堂祭祖相同。如果是上一年亡故者的新墳,或上年建成的新墓,需要進行“開青”,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過后至清明前舉行,家庭成員及親戚參加儀式,用葷食祭品,再加上兩盤艾粄,插上柏樹枝,還有青蔥、青蒜、芹菜等,其他儀式不變(杜遠成《紫金縣藍塘鎮(zhèn)王字龍村杜姓宗族與民俗》)。
在河源,舊時有些姓氏房族便以公嘗田收入備辦祭品,祭掃祖墳,設(shè)席吃喝;有的做清明會,進行聚餐。游子或旅居海外者,多在此日回鄉(xiāng)祭掃祖先墳?zāi)梗械男帐蠒谇迕鞴?jié)時聯(lián)宗祭祖,如連平司前村吳氏。司前村吳氏清明祭祀甚是隆重,掃墓一般由族中幾位長老主持,從大房系到小房系按順序進行,有“眾典”的(如舊時的公嘗)就用眾典,沒有的就按人口平攤費用。祭祖完成后,在祠堂擺幾十桌酒席,并請60歲以上老人免費用餐。(吳光強等《連平縣忠信司前的傳統(tǒng)社會、宗族與民俗》)
但在很多客家地區(qū)的農(nóng)村,清明時節(jié)并不掃墓。清明處于春耕期間,因此,“春爭時夏爭日”,不能因掃墓而耽誤農(nóng)時。有人認為,清明客家人不掃墓,還有一個原因是,舊時客家人生活普遍較為貧困,有俗語說“年到初七八,家家捋(舔)粥缽”可以佐證。孩子開學(xué)、春耕生產(chǎn)購買農(nóng)具種子,很多地方都要花錢,此時掃墓,既無錢又無物。而且客家人在山區(qū)居住,耕地有限,且很講究風(fēng)水,所以都將祖先葬于各個山頭之上,離家都有一段路程,而清明時節(jié)又是客家人春耕大忙季節(jié),所以時間上也不允許客家人清明時節(jié)去掃墓。
那么祭掃祖先墳?zāi)苟嘣谑裁磿r候呢?是在春秋兩季。據(jù)了解,從正月開始就有客家人上山掃墓,除了有清明前后去掃墓的,還有很多客家人重視“秋祭”。“秋祭”多在中秋前后進行,那時正是秋收大忙過后的農(nóng)閑季節(jié)。《客家古邑民俗》一書記載,客家人掃墓一般在農(nóng)歷八月,有些在重陽節(jié)那天掃墓,同治版《河源縣志》云:“重陽祭墳?zāi)挂嗳缜迕鲿r。”
客家人一般建好墳?zāi)购螅猩献迦说谝淮螔吣梗驮谵r(nóng)歷八月。往后去掃墓,也多在農(nóng)歷八月。因此,每年農(nóng)歷八月就成了客家人掃墓的時間。
②明日踏青郊外去,綠楊門巷系雕鞍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寒食人家事踏青”(楊萬里),“今日清明宴,佳境惜芳菲”(張說)……清明時節(jié),正是春色最佳時,詩人們奉上對春天最熱誠的謳歌,普通人也為春光所動,并不在清明時節(jié)沉湎于對先人的哀悼。“清明日,都市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入芳樹園囿之間,杯盤酬勸,抵暮而歸。”(《京東夢華錄》)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明《帝京景物略》)
因而,清明前后,各地士女將自己打扮得整整齊齊,“靚容冶服游集勝地,陸行踏青,舟行游湖” (明萬歷《揚州府志》),河源各地亦如是。
清明前后,河源的上城、下城滿城是花,各大公園春色如“十三女兒學(xué)繡,一枝枝、不教花瘦”。新豐江兩岸的簕杜鵑、宮粉紫荊已盛開,火紅、紫紅、粉紅、粉白的,飛花漫天,落花成陣。江上云煙飄蕩,白霧深鎖,猶如仙境。
3月,春雨綿綿不絕。春雨著處,千萬種顏色,愈發(fā)地分明起來,本色如何,便是如何。蝴蝶在細雨中低飛,翩翩起舞。清脆悅耳的鳥鳴起落于密葉之間,小麻雀在油碧的草地上撲騰雀躍找食物。連日陰雨之后放晴的河源,更是滿城鮮花,花香撲鼻。
春天如此美好,“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白居易)。民國《和平縣志》載:“按舊俗清明士女多往郊外游玩,稱為踏青。”鄰近的梅州五華也如此,早起插柳于門,男女俱插柳于鬢,同行踏青。
因而,晚清時,和平下車徐旭曾在他的《興隆竹枝詞》里寫道:“清明烏飯雜黃粱,探外家回角黍香。偶向畬禾岡上望,踏青多半秀才娘。”
③消失的烏飯與春天的艾粄
和平縣曾有過清明或三月三(上巳節(jié))煮烏飯的風(fēng)俗,但到了民國的時候,這個風(fēng)俗已漸漸式微了。民國《和平縣志》在記載此事的時候,已寫明“不知始于何時”,并用上“亦聞有”的字眼,說明當(dāng)時烏飯已非家家戶戶都煮的。
《和平縣志》中記載了烏飯的做法:用烏飯藥(木本植物,中藥,縣志載又名禾層)擦爛,取水浸粘米,與蔥、蒜、韭、臘味之類,一同入鍋蒸煮。但不遠的鄰縣五華,用的卻是楓葉,揉碎泡水,染糯米飯為黑色,用以祭祀。道光《長樂縣志·風(fēng)俗》:“清明,以楓葉染糯米蒸飯作團,謂之烏飯。……謁墓曰踏青、掛紙錢,以烏飯祭。”以烏飯祭祖至四月初八止,因那天墓門要關(guān)閉的。而和平縣的烏飯,并非用楓葉來染蒸,亦不用以祭墓。
吃烏飯圖的是個好意頭:一則是禾層多年豐熟,寓意豐收;又說,“家家煮烏飯,烏蠅定盡沒”。
而在原河源縣(今源城區(qū)),則在清明后的四月初八“浴佛日”,采百草,和米一同舂成粉,做成藥粄,吃了可以躲避疫氣。
現(xiàn)今的河源,藥粄罕見,而艾粄常見,大約因艾粄食材極易尋找。春天一到,艾草便萌發(fā)出來,極嫩的葉子,手一搓就可以擠出綠汁。在市區(qū)的各個早餐店、餐館、酒店,甚至一些小販肩挑的擔(dān)子上,都能看到墨綠色的艾粄。對講究藥食同源的河源人來說,清明時節(jié)天氣陰濕,吃艾草可祛濕溫補;小孩子用艾草來煮水洗澡,可防生瘡,并且可用來掛在門前避邪。艾草不僅是一種食材,也是一種有2000多年歷史的藥材。早在戰(zhàn)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艾葉的療效與用法。孟子有句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艾粄的做法不復(fù)雜,艾草最好選比較鮮嫩的,洗凈、搗爛、蒸熟后,和著粘米粉或者糯米粉搓揉成團,在中間加入芝麻糖、花生等餡捏成甜咸不同的口味。然后放進鍋里,蒸上15分鐘后,色澤墨綠、香氣清爽的艾粄就出爐了。
艾粄還有另一個“功用”,如果哪家最近有親人離世,到其墳前燒香,要敬奉艾粄“開青”,意思是給已故親人的亡靈開了光,就可以到陰界任何一個地方謀生了,不用只等家里人來供奉了(蘇瑞國《客家古邑河源》)。
④門外插柳枝掛絲茅以避邪
我國許多地區(qū)都有在清明折柳插門的習(xí)俗,河源各縣也有。
據(jù)傳,春秋時介子推拒絕晉文公重耳的邀請,堅守綿山不出,晉文公放火燒山趕他出來,介子推仍是不愿出來,被燒死。晉文公撫著焦柳大哭。次年此時再到此山,發(fā)現(xiàn)焦柳逢春發(fā)出了新芽,晉文公便折柳簪于發(fā)上。這是清明折柳、簪柳的由來。
明代有地方志講到插柳于門的作用時,一般都說是避邪,但也有其他說法,《夢粱錄》說:“以柳條插于門上,曰明眼。”而簪柳,有一說是防止來生變狗,《帝京歲時紀勝》載諺語:“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到了民國,連平人還保留了插柳、簪柳的古風(fēng)。《連平州志·卷二》云:“清明……門垂柳枝,食艾糕,以除寒氣。”
在原河源縣,清明時節(jié)則家家戶戶在門楣上掛絲茅和桃葉以避邪,主要是不讓別的孤魂野鬼串門到自己家來討吃,而只孝敬給自己已故的親人和祖先。如今科學(xué)昌明,加之此“避邪”物也不易尋得,這種風(fēng)俗,也已經(jīng)式微。
⑤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云祭掃
每到清明,市民還前往各地烈士陵園內(nèi)或烈士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向犧牲的烈士表示敬意與緬懷。2020年清明節(jié),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河源烈士陵園自1958年建園以來首次閉園不對外開放,由園方工作人員代表向先烈敬獻花圈和鮮花。2020年清明節(jié)前,為表達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河源與全國同步拉響防空警報,汽車、船舶鳴笛,市民默哀3分鐘,共同悼念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去年,市文明辦和市民政局聯(lián)合發(fā)出文明祭掃倡議書,倡導(dǎo)廣大市民通過鮮花祭掃、家庭悼念、經(jīng)典誦讀、網(wǎng)絡(luò)祭祀等創(chuàng)新祭祀方式緬懷先人、寄托哀思。河源烈士陵園、“粵省事”微信小程序開通了“云祭掃”服務(wù)平臺。
而今年的清明節(jié),為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形勢下清明烈士祭掃工作,烈士陵園提醒團隊祭掃需提前致電預(yù)約登記,分時段有序入園,以引導(dǎo)錯峰祭掃。源城區(qū)退役軍人事務(wù)局則開發(fā)了“網(wǎng)絡(luò)中國節(jié)·清明”河源烈士陵園清明云祭掃平臺。
■文/圖:本報記者 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