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燈而行 守護生命
——致敬河源白衣天使
■手術結束后,郭小玲仔細檢查、清理手術儀器設備。
■周遠珍在查看寶寶們的身體狀態
■黃超龍在深圳的核酸采集點進行核酸采集工作 受訪者供圖
■黃麗萍為市民群眾接種新冠疫苗
編者按:
他們,是手術室里的“幕后天使”,時刻關注著生命監護儀上的數字變化;是新生兒的“臨時媽媽”,24小時提供家人般的守護和陪伴;是戰“疫”英雄,用血肉之軀直面病毒,為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5月12日是第111個國際護士節。今年護士節的主題是“關愛護士隊伍,護佑人民健康”。據市衛健局統計,截至5月11日,河源有在冊護士12890名,其中女護士12669名,男護士221名。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本報記者走近4名不同崗位的護士,聆聽他們的職業故事,致敬平凡而偉大的“提燈人”。
手術室護士:
無影燈下的“綠衣英雄”
在市人民醫院外科2樓手術室區域,身穿綠色手術服,頭戴藍色帽子的護士,步履匆匆穿梭于手術室,核對病人信息、準備手術器械、清點手術物品,每個步驟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手術室從事護理工作32年,手術室護士長郭小玲早已熟悉這套嚴密而緊張的工作流程。她說,在這里工作的護士,每天都在手術臺上與疾病博弈,是醫生的得力幫手,也是每一臺手術的重要支撐。
爭分奪秒“打輔助”
早上7時多,換好衣服,戴上帽子、口罩,郭小玲帶領護士們一鍵切換工作狀態,全副武裝投入到一天的“戰斗”中。“大家對手術室護士的工作可能不太了解,以為只是簡單地遞一下手術鉗,其實要求嚴格,不容一絲差錯。”郭小玲笑著說:“這里的護士不會做手術,卻是除醫生外,最懂手術的人。”
隨著微創手術的普及,腹腔鏡等越來越多的高端設備被引入手術室,護士也要及時學習新設備的運用和維護,才能在爭分奪秒的手術臺上起到輔助作用。郭小玲介紹,手術室內一般有兩名護士配合醫生,一名是手術室內的巡回護士,負責檢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調整燈光、儀器設備的使用,清點手術器械等。另一名是站在手術臺上的器械護士,為醫生傳遞手術器械。這些看似簡單,實則需要熟練掌握手術的步驟、進程以及醫生的手術習慣。為了能緊密跟上醫生的步伐,每臺手術開始前,他們都需要提前一天做好病例分析,了解手術方式和流程,準備、檢查手術器械和物品,確保手術有序進行。“手術之后也要做好清點,核對每一樣手術器械和物品的數量,并對儀器設備進行初步清潔。”郭小玲說,清潔不是本職工作,但大家愛護設備勝過愛護自己。
患者的健康是堅守崗位的不懈動力
“自去年廣東省人民醫院幫扶以來,醫院的手術量日益增加,忙的時候每名護士要跟4—6臺手術”。郭小玲說,有時遇到大型手術,要連續在手術室待上6個多小時,因為患者處于麻醉狀態,生命支持靠的是醫護人員敏銳的觀察力以及隨機應變的操作能力,護士在此期間不能喝水,更不能上廁所。“這里是體力最好的護士,常常一站就是大半天”。郭小玲表示,除了安排好的各科室手術,他們還要應對突如其來的急診手術。很多從急診送到手術室的患者,身上都是血跡和泥污。每當遇到這種緊急狀態,郭小玲還需要及時調度手術室。
手術室護士與患者之間的交流并不多,常常術前打麻藥,手術結束后還未清醒就返回病房,而在手術前后,卻處處有著護士的暖心之舉。郭小玲說,由于很多患者都是第一次進入手術室,心里難免會緊張不安,覺得手術室冷,護士們會準備毯子,為他們保暖并握著他們的手,耐心講解注意事項,同時將手術室的注射液加溫到人體溫度,以降低患者寒顫、術后感染的風險。
“當看著受傷流血、生命垂危的患者做手術成功,安全返回病房時,就是我內心最大的欣慰,也是我在手術室護士這個工作崗位一直堅持到現在的動力。”郭小玲說。
(文/圖 本報記者 劉永菲)
新生兒專科護士:
忠于護理事業 當好“臨時媽媽”
早上8時,周遠珍來到新生兒重癥監護室,開始查看監護室里的每名寶寶,“寶寶們舒不舒服?今天狀態怎么樣?有沒有長大一點?”這是周遠珍每天關心的問題。看完后,周遠珍便會開始給寶寶們做晨間護理。
周遠珍是市婦幼保健院的一名新生兒科主管護師,護理專業出身的她,有著近16年的護齡。
不斷學習新技術
早產兒都要接受24小時靜脈營養,意味著需要持續打外周留置針。“早產兒的血管都很細,很容易腫,看著身上針眼多的寶寶,我們特別心疼。”為了改善這種情況,2014年,周遠珍外出廣州學習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技術(下稱置管技術),該技術能大大減少藥物對新生兒外周靜脈的刺激,保護血管,也能減少外周靜脈輸液滲漏與感染的風險,同時避免反復穿刺給患兒帶來的不良刺激,縮短患兒的住院時間。
然而,外出學習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去的時候,剛好用于置管技術的導管不夠用了,所以我那時的臨床操作時間不多。”臨床操作時間少了,自然對技術的掌握程度較低,但因為學習回來后馬上就要作為主力對同事開展培訓,要帶領整個團隊掌握置管技術,周遠珍壓力倍增,于是,她每天利用休息時間看書、摸索、請教老師,每天都與同事們加班加點學習、分析、總結。
2015年,市婦幼保健院正式使用置管技術。經過不斷摸索,如今,周遠珍及其團隊已成功為700多例患兒施行置管技術,并為我市其他醫院送去技術指導。
勤學善問的周遠珍每天下班后,常常查看資料到半夜,不斷地學習新技術,摸索新儀器,兢兢業業的她每年都被評為院里的“優秀護士”和“先進護士”。
為寶寶提供更好的服務
市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收治的早產兒非常多,為了更好地照顧早產兒,“臨時媽媽”周遠珍及其團隊積極創新,自己設計新事物,研究新方法,讓早產兒能夠在治療期間更舒適。“有些早產兒使用無創呼吸機時容易出現鼻塞松脫及鼻中隔壓傷的問題,我們就通過不斷改良水膠體的裁剪方法、鼻塞的固定方法、不同品牌的鼻塞使用方法等,終于摸索出了既能保證通氣效果,又避免鼻中隔壓傷的方法。”周遠珍說。
設計出改良鳥巢聯合花生枕的使用方法,既保證了早產兒的治療體位,又避免了頭型扁平及傾斜等問題;制作新型的袋鼠式護理衣,不僅安全保暖,還改善了家屬袋鼠式護理的體驗感。周遠珍所在的新生兒科團隊在創新的路上愈走愈遠。
“這是一個特別神圣的職業。”周遠珍認為,護理工作并不是乏味的重復,而是需要在日復一日重復進行的小事中不斷提升自我,不斷把小事做到更好,做到極致。周遠珍將繼續發揮南丁格爾精神及工匠精神,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新生兒專科護士。
(文/圖 本報記者 陳思芬)
核酸檢測護士:
用實際行動詮釋白衣天使的擔當
11日下午,市中醫院手術麻醉科,黃超龍身穿一襲綠衣,戴著口罩,準備工作。
今年28歲的黃超龍是市中醫院的一名手術室護士,從業8年來,他始終以自己的職業為驕傲,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白衣天使的職責和擔當。
奔赴一線助力核酸檢測工作
今年3月,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深圳,牽動全省人民的心,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辦發出支援深圳核酸采樣指令,市中醫院接到上級通知后,成立了抗疫醫療隊,黃超龍絲毫沒有猶豫,主動報名投身到這場戰“疫”之中,奔赴前線為深圳市民開展核酸采樣工作。
一到深圳,黃超龍就立刻投入到工作中,身穿厚厚的防護服,戴著口罩,衣服干了又濕,濕了又干,護目鏡也泛起了一層水霧,臉上被勒出一條條痕跡。黃超龍說,在深圳支援的時間里,每天從早上忙到深夜,最多的一天連續工作15個小時,最多能完成1500人的核酸檢測采樣量。
采樣操作要細心、嚴謹,容不得一絲馬虎,黃超龍和同事認真核對每個受檢者的采集信息,確保萬無一失。手消、核對、采集、儲存,無數次重復這套動作。“雖然辛苦,但每當看到自己完成的所有采樣樣本呈現‘全陰’時,內心不禁涌起醫務人員的使命感與榮譽感。”黃超龍回憶道,在那一周的時間內,完成了約10萬人次的工作量。
此次經歷,讓黃超龍對生命有了全新的認識,他認為世上沒有什么困難是不能克服的,沒有什么比為生命堅守更值得欽佩。在那之后,黃超龍再次收到支援東莞的核酸采樣工作指令,前往東莞支援抗疫工作。
愛崗敬業成為醫生的得力幫手
談及從事護士行業的初衷時,黃超龍說:“當時家里條件不好,年邁的奶奶身體狀況也不好,如果自己能從事醫療事業,就能為家人提供幫助。”2013年,黃超龍正式從市衛生學校畢業,進入市中醫院,開啟了他的護士生涯。
手術室護士是一個專業性較強的崗位。剛到手術室時,他努力地學習相關專業知識,理論與實踐反復強化,讓黃超龍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手術室護士。當問到他最有成就感的時刻,他說:“手術室里面,每名病人都是帶著病痛進來的,嚴重時還會危及生命,當配合醫生完成一臺臺高難度的手術、成功搶救每一名危重患者、聽到他們的一句‘謝謝’時,我都會有滿滿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盡管工作繁忙、壓力大,但是黃超龍對自己的工作仍充滿了熱情,憑借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在工作上,黃超龍表示,身為醫護人員,希望能在疫情防控中能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社會作出一些貢獻。“我將會更加熱愛護士這份工作,繼續做好本職工作,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本報記者 周慧荷)
新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保科科長黃麗萍:
為群眾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叩叩叩”——“你好,我們是源城區新江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稱新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請問您是陳俊成小朋友的家屬嗎?我們經過系統發現您家孩子還沒有完成麻腮風疫苗接種,現在上門來評估了解孩子的健康狀況與免疫情況。”3月下旬,黃麗萍帶領醫護小組到源城區新江街道龍尾壩社區為無法電話聯系、行動不便的社區居民查漏補種,提醒他們及時完成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把護理服務送上門、做到家。
帶隊進社區查漏補種僅是黃麗萍負責的其中一項工作,作為新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防保科科長的她,主要負責預防接種門診及新冠疫苗接種點管理事務。自2008年畢業后,黃麗萍便參加護理工作。護理生涯14年,預防接種工作4年,黃麗萍總是堅持將自己融入一線工作當中,貼近群眾、貼近一線護士群體,以身作則引領青年護士以人為本,為群眾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為群眾健康筑牢免疫防線就滿足了
去年3月,我市啟動大規模人群新冠疫苗接種工作,新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首批128家新冠疫苗接種單位,接受符合條件的接種集體或個人預約接種。據黃麗萍回憶,到6月份,前來該中心接種新冠疫苗的市民群眾人數達到高峰,單日最高接種量達2600劑次,而負責為群眾接種的護士僅有8名,平均每名護士要接種超過300劑次,人手不足時她既要統管人員協調工作,又要為社區居民接種新冠疫苗。
正常情況下,為一名接種者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的全過程需要約3分鐘,而黃麗萍為支援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和其他護士一起從早上8時到下午4時接種,在一線連續奮戰8小時完成325劑次接種,平均每1分47秒就要完成一劑次接種,仿佛成了“行走的接種機”。黃麗萍說,因為身穿隔離衣,接種臺前又總是排著長長的接種隊伍,她完全顧不上喝水、上廁所和休息,只是專注地一針接一針為市民接種,在去年那個炎熱的夏天,厚厚的隔離衣使她悶熱、呼吸困難、汗流浹背,長時間重復抬手接種的動作使她肩膀酸痛不已,不斷用力掰開疫苗瓶蓋更讓她指甲變形、甲肉開裂,但她絲毫不覺得疲憊和辛苦。“只要看到群眾都能順利完成接種,為他們的健康筑牢免疫防線,我就滿足了。”
為年輕護士提供貼心指導
“護士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需要耐心、愛心和高度的責任感,還要學會如何與患者溝通,是一份以人為中心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敬畏與尊重生命。”談起如何做好護理工作,黃麗萍滔滔不絕,對待年輕護士的指導,她也放在心上,除了日常工作中注重“以老帶新”“傳幫帶”,手機還保持24小時“超長”待機,還經常囑咐護士有問題,可以隨時找她,不讓問題過夜,有時晚上10時還會接到護士的咨詢電話,她都會不厭其煩地耐心解答。
黃麗萍的護士生涯還在繼續,她說,將繼續做好本職工作,引領青年護士真誠做好護理工作,不斷為群眾提供優質護理服務,保障群眾生命健康。
(文/圖 本報記者 許競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