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改善人民生活——
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百姓收獲幸福滿滿
■本報記者 蘇勇軍 馮曉銘
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每年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加快發展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公共事業;平安建設不斷深入,社會治理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5年來,我市努力踐行共享發展理念,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實現發展成果普惠共享。
城鄉面貌大變樣
百姓幸福感更強
一座幸福之城,必有鮮明的民生底色。讓城市發展的成果看得見、摸得著、享得到,讓身處其中的百姓有更強的幸福感、歸屬感、獲得感,這是市委、市政府對老百姓的承諾,也是一幅正在變為現實的幸福圖卷。
“現在生活舒適多了,交通方便、基礎設施完善,小孩有游樂場所,我們老人也有鍛煉的地方。”家住市區富景小區的徐南星每天送小孩上學后,都會散步到社區的運動場健身,然后再到附近菜市場買菜,生活非常便利。
5年來,我市持續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深化創建為民、創建惠民,著力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
5年來,我市通過實施“百街千巷”綜合整治、老舊小區改造、農貿市場改造等工程,投入50億元加快城市建設,完成改造1132條街巷、130個市政工程,建設精品示范街16條,提升整治小區201個、農貿市場21個,極大改善了群眾的生活環境。如今的河源,正在全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的重要承載地。
2019年,我市遭受“6·10”“6·12”洪澇災害。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又好又快又省”推動一大批災后重建項目。一座座新居拔地而起,一張張笑臉溫暖燦爛……災區重現活力、村容更加美麗、民風更加淳樸、產業更加富強。
與此同時,我市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為導向,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目標任務,全力推進全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有序推進省定貧困村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大力推進民生工程建設、努力促進鄉村和諧穩定,因地制宜推進脫貧攻堅和謀求產業發展,繪就了一幅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正在抓緊建設的河源粵菜師傅一條街預計月底投入使用。屆時,每年可自銷本地農產品產值5000萬元以上,帶動旅游消費1.2億元以上,帶動就業創業6000人以上。
河源粵菜師傅一條街項目是我市“三項工程”發展的一個縮影,5年來,河源以小切口帶動民生大變化,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高質量落地實施。目前,“三項工程”已累計開展培訓21.8萬人次,帶動就業創業13.53萬人,發放補貼1.86億元,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朝氣蓬勃的河源勇立潮頭、破浪前行。一組數據格外耀眼——我市累計投入扶貧資金46.32億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8568戶、107372人全部達到脫貧“八有”標準,實現“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落下”的目標,255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
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有勞動能力貧困人口年收入達16618元,是2015年的4.68倍。255個相對貧困村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941元,是2015年的2.94倍;村集體年收入平均達38.56萬元,是2015年的13.77倍。近5年來,我市在貧困群眾中培育了創業致富帶頭人924人,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有1165名貧困學生畢業后考進黨政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
今年印發的《河源市2022年村莊清潔行動方案》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對標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要求,動員廣大農民群眾廣泛參與,持續整治、著力解決村莊環境整治“反彈”問題,實現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有序、村容村貌明顯提升、長效清潔機制逐步建立、村民清潔衛生文明意識普遍提高。
一個個村莊產業興了、環境美了、人氣旺了。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起點,河源人民初心不改、奮斗不息,全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向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和諧美好鄉村生活穩步前進。
公共服務大提質
群眾獲得感更強
走進位于江東新區的深河人民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溫馨的環境、干凈的病區、熱情的服務和精湛的醫術讓患者和家屬放心。
5年來,隨著深河人民醫院·暨南大學附屬第五醫院、東源縣人民醫院新院、東源縣第二人民醫院、紫金縣第二人民醫院、龍川縣第二人民醫院升級改造工程及連平縣第二人民醫院擴建工程等項目的建成投入使用,河源老百姓就近就醫變得簡單方便多了。同時,我市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提高衛生健康服務能力,以推動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為著力點,搶抓省人民醫院幫扶市人民醫院、暨南大學托管深河人民醫院的契機,堅持借勢借力,不斷提升我市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為構建群眾美好健康生活提供強有力的健康保障。
病有所醫、學有所教、老有所養、住有所居。5年來,我市聚力抓民生,突出抓好重大民生補短板項目建設,創新實施市委書記、市長“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看病難”“飲水難”“養老難”等一批批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教育是民生之基。近年來,全市共完成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18所,新增公辦學位4535個,新增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9所,新增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學位6602個;同時,我市還加大義務教育學校新建擴建力度,全市共新增公辦學位12780個;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改擴建11所,新增寄宿制學位2362個。
推進平安建設
公眾安全感更強
漫步河源夜晚的街頭,霓虹閃爍,愜意自來。市民歐陽仕說,隨著我市持續推進平安建設,違法犯罪案件越來越少了,幸福感和安全感越來越強。市民劉燕麗說,雖然她是女孩子,但是晚上出門也感到很安全。
平安,是社會安全感的底線,是重要的民生,也是普通百姓最基本、最普遍的渴望。5年來,河源堅持把推進平安建設作為各級黨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圍繞“把河源建成全省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的總目標,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聚民心,沖在前、勇爭先,不畏艱險、敢打硬仗。
在樹立“大平安”理念的基礎上,我市堅持重心下移、固本強基,充分運用“楓橋經驗”,依靠群眾就地解決問題的優勢,千方百計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當地、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實源頭治理這篇大文章。
掃黑除惡為社會平安奠定堅實基礎。我市始終保持深挖根治高壓態勢,縱深推進掃黑除惡斗爭。2018年至2022年4月底,全市打掉涉黑組織12個,涉惡犯罪集團39個,破獲刑事案件1048件,起訴涉黑涉惡案件80件412人。
5年來,我市進一步加快“平安城市”視頻監控建設步伐。全省首創的“和家園”智慧視頻系統建設,最大限度織密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網,著力構建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為“平安城市”建設注入新力量。
強化為民宗旨。我市政法機關從最困難的癥結入手、最突出的問題著眼、最具體的工作抓起,一場場生動的“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蓬勃開展。召開民意座談會79場,收集意見建議624條;排查基層矛盾糾紛累計列賬160宗,化解137宗;出臺便民利民舉措765項,為群眾辦實事1903件。
5年來,我市政法隊伍政治忠誠進一步筑牢,頑瘴痼疾整治成效進一步顯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