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河源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

扛起“國家隊”使命 全力沖擊“國字號”

2022-06-20 09:27:22 來源:河源日報

2b464acbf07b801b86d8f8031c8e6c0c_0620003_001_01_s.jpg

■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積極加快項目建設。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支持河源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下稱國家農高區)。再次站在聚光燈下,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不僅成為河源現代農業發展的希望,更被省委賦予時代重任、寄予更高期望。

大鵬展翅乘風起,風勁揚帆正當時。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如何擔起省委交付的使命,成為廣東現代農業的“示范”?“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必須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嚴格對標省黨代會要求,爭取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積極學習借鑒第二批成功創建地區的經驗,對建設基礎、產業基礎、創新資源、基礎設施、政策保障等五個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時完成整改和補充,保障創建工作扎實有力推進,以新擔當新作為為河源加快建設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排頭兵,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出貢獻。”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黨工委書記鐘志堅表示。

■文/圖 本報記者 劉昕

站在時代發展潮頭 資源稟賦從全省“出圈”

6月的燈塔盆地,細雨飄落大地。從過去一眼望去皆為山地丘陵,到如今廠房春筍般拔地而起、再到高端科創平臺落地……橫跨3縣20個鄉鎮的河源燈塔盆地,已成為農業高端人才的匯聚地、農業龍頭企業的積聚區、科創平臺的試驗田,為河源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力,是河源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戰場”、鄉村振興的“主引擎”。

燈塔盆地總面積2291平方公里,可用于農業開發土地面積約1799平方公里,占總面積78.5%,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生態優良,有著優良的地表水資源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適宜糧食作物、蔬菜、亞熱帶水果、經濟苗木、南方藥材和養殖業等農業產業發展。

燈塔盆地現有9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省級28家、市級100家,年供應粵港澳大灣區糧食5萬噸、蔬菜32萬噸、水果18萬噸、水產品0.7萬噸、生豬16萬頭,是廣東省糧食主產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綠色農產品的重要供應基地。

當前,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核心區重點布局創新創業、生物科技、精深加工、智慧農業等高新技術企業集群,配套科技服務、展示交易、農業旅游等功能。初步規劃形成“兩中心三基地”,即“綠色低碳農業全球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生態農業與科技合作中心、粵東西北高效低碳農業示范基地、粵港澳大灣區優鮮農產品供應基地、嶺南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示范基地”。

自2019年燈塔盆地正式創建國家農高區以來,省委省政府對燈塔盆地發展寄予厚望,省委書記李希等省領導多次到燈塔盆地調研,強調要堅持高水平推進國家農高區規劃建設,立足優勢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規模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智慧農業,努力形成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去年12月,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全力推進燈塔盆地開發建設。

今年5月,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支持河源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高區。

······

前瞻未來,端倪初見。從創建國家農高區的提出,到全省資源傾斜推進開發建設,再到省黨代會報告提出新的要求,燈塔盆地被省委委以全省唯一創建國家農高區地區的重任,成為矚目焦點、站在發展潮頭。

緊扣“嶺南丘陵綠色低碳農業”主題 打造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根據國家農高區創建標準,園區創建應依托科技優勢,開展示范推廣和產業創新,培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產業集群,并按照“一園區一主導產業”的模式,打造具有品牌優勢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走進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處處涌動著項目建設的強勁熱潮,串起項目建設的壯美畫卷:美林油茶加工產業園本月將完成辦公大樓主體并啟動5棟廠房建設、廣東富麗士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廠區項目正在搭建辦公樓四層模板、華源康藥食同源產業項目已完成一期建筑地基基礎且正在建設6棟廠房主體、福茂農業智慧裝備產業項目已完成5棟建筑地基檢測并進行宿舍一層地梁的混凝土澆筑、藍莓產業示范園項目已完成500畝藍莓基地建設……

當前,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立足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產業基礎,初步擬定以“嶺南丘陵綠色低碳農業”為創建主題,圍繞以高山茶油和藍莓鮮果加工為代表的農產品精深加工業、以油茶樹種植和生豬養殖為代表的立體生態種養業、以綠然燈塔農產品物流園為代表的現代農業服務業等三大主導產業方向,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集群。

“落戶項目必須是符合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綠色低碳農業定位的項目。”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肖卡說,作為省、市發展的熱土,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呈現出明顯的“強磁場”效應,主動來洽談的項目絡繹不絕,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在高位推進項目落地的同時,一直堅決按照國家農高區創建定位一一甄別。截至目前,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核心區范圍內引進落戶項目9個、投資總額31.6億元,其中動工項目6個、投資27.5億元;正在洽談項目18個,投資總額45.5億元,力爭今年新增落戶項目3—5個。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鐘志堅表示,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將繼續堅持“項目為王”,落實“一企一策”項目跟蹤服務制度,加快推進桉樹林退出、林地流轉、建設用地報批等工作,全力做好土地儲備,為保證產業項目落地建設、建成投產提供全方位保障。在營造良好服務“軟環境”的同時,還將優化基礎設施配套“硬環境”,特別是要貫徹落實省領導在河源調研時提出的“打造全省第4個大型灌區”指示要求,全力協助水務部門做好灌區規劃建設,分步實施好灌區工程建設,進一步鞏固山塘加固改造工程成果,推進東源縣船塘河提水工程、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灌渠水利工程如期建成,加速破解燈塔盆地工程性缺水難題。

借助科技創新東風 打造現代農業“三大高地”

根據國務院文件要求,國家農高區的建設原則包括:堅持創新驅動、深化體制改革、突出問題導向和推動融合發展。由此可見,堅持創新驅動,是國家農高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過去,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敞開懷抱,為八方來客提供多元需求和選擇——借助“科技創新”東風,強化產學研合作,深化與華南農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省農業科學院、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建成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河源分中心,與10個科研團隊達成合作意向,與17家企業簽訂共建共研共享協議,獲批2項廣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組建了智慧農業、質量安全、生態種植、生態養殖、食品加工5大科研團隊有129名科研人員。

如何讓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這個“百花園”釋放更多活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農業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提出,把開放的大門向著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新方式和更深層次不斷拓展,即“建設一批”“推動一批”“孵化一批”“引進一批”——

依托燈塔盆地優勢產業,聯合高新技術企業,夯實一批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研發服務、轉化示范分中心平臺,建設一批科創平臺;

依托企業、院校、科創平臺等載體,把油茶高產栽培技術、國雞品種研發和育種技術、檸檬真空冰凍干燥加工技術、富硒水產品研究與開發技術、優質絲苗香稻選育技術等復制推廣至全市農村,示范引領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一批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油茶、藍莓、生豬、國雞、肉鴿、獅頭鵝等品種為突破口,自主研發培育種質資源,孵化培育一批現代種業;

實施好“揚帆計劃”,積極開展“百名博(碩)士黨政儲備人才引育工程”“千名科技專家引育工程”等,推動“七大人才引育工程”“五項人才新政”落地生效。

發動鄉村振興“引擎” 聯農帶農讓村民致富

東源縣船塘鎮三河村村民們最近喜上眉梢,去年投放的鱸魚魚苗,今年被廣東勇記漁業有限公司統一收購,村民們又多了一份收入。

作為河源“航母級”項目,河源太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產業園區由廣東勇記漁業有限公司與九毛九上市全資子公司廣州太二商貿有限公司聯手打造,計劃總投資3.5億元。項目建成后,整體養殖規模將達到1萬噸,年產值超8億元,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室內循環水養殖基地,帶動上萬名農戶參與水產養殖,助力燈塔盆地發展智慧農業、加快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產業賦能特色農業,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已成為河源鄉村振興的“主引擎”——

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通過導入西施柚、百香果、靈芝等特色產業及發展農家樂、特色民宿等,積極探索“三變”(即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經驗;

與美林公司共創聯農帶農新機制,即將農民土地流轉到村集體,再出租給企業種植油茶樹,預留5%的土地交由企業無償幫扶開發,其間種植加工等所有收益全部歸村集體統一分配,預計前10年每年每畝平均收益可達1萬元、第11年開始每年每畝平均收益可達6000元以上,帶動就業500人;大力實施“美麗經濟、美麗鄉村、美好生活”三美建設,在東源縣順天鎮大坪村和黨演村試點種植油菜花826畝,成為全市網紅打卡點,帶動周邊文旅產業發展……

未來,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將用好農村資源,整合自然山水、田園休閑、農耕文化、民俗體驗等農業農村資源,加快“美麗經濟、美麗鄉村、美好生活”鄉村振興三美建設,發展以藍莓、西施柚、油菜花、百香果等種植項目為載體的觀光農業,打造農旅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帶,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盆地經驗”。

“今年是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高區的關鍵之年,創建成功與否不僅代表河源的實力,更代表全省的實力。”鐘志堅表示,燈塔盆地國家農高區全體干部職工將全力以赴,嚴格對標省黨代會要求,緊扣 “農”“科”“高”的建設發展要求,圍繞國務院的指導意見和科技部的工作指引以及專家組提出的打好宣傳牌、灣區牌、生態牌、科技牌等“四張牌”、現場考核要看“五個點”的要求,進一步細化時間表、任務書,嚴格對照創建標準找差距、補短板、強優勢、增亮點。

成績

●年供應粵港澳大灣區糧食5萬噸、蔬菜32萬噸、水果18萬噸、水產品0.7萬噸、生豬16萬頭;

●國家級科創平臺5個、省級科創平臺8個、市級科創平臺17個;

●引育和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133名,其中院士5名。

目標

●力爭2022年供粵港澳大灣區地區蔬菜35萬噸、生豬20萬頭、冰鮮雞達9000噸,水果20萬噸;

●推動16個在談儲備項目順利落戶,力爭今年新增落戶項目3—5個;

●力爭引進10—15家涉農高新技術企業;

●力爭一年內引育和柔性引進高層次人才300名,培育農村實用人才1.5萬人次以上。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