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隋唐謫宦入循州 中原文化潤河源

2022-06-26 09:00:00 來源:

fd0c4c8c3f5ca50cab36840a78921072_p1_s.jpg

■唐代循州地界。河源、龍川屬之。 資料圖片

c9c0817ebf3400e0da57acc2db78dd57_p2_s.jpg

■南宋馬公顯《藥山李翱問答圖》。 資料圖片

■本報記者 凌麗

核心提示

南越王趙佗啟嶺南華風后,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衣冠南渡”的中原人與當地居民雜處,但彼時南越族人數量甚多,“王化”多有未及之處,人們仍“樓居山險”“隨山峒而居”,中原王朝很難對此進行管理。南嶺以南的潮、循各州,被隋唐帝國視為貶官流放之地,300多年間,眾多才學之士謫居至此,客觀上使中原文化廣泛流布此間,使之“漸襲華風……椎跣變為冠裳,侏化為弦誦,才賢輩出,科甲蟬聯,彬彬然埒于中土”。

唐代循州區劃累變,治所屢遷,本文所列被貶來的名宦,也許有的一生也不曾踏上過今日河源、龍川縣境的土地,但在那個年代,龍川仍屬循州,本土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震蕩中,流風周及各邑,影響深遠。

柳旦辦學龍川郡

在南越王趙佗的大力推動下,嶺南地區“華風日興”“學校漸泓”。東漢時,廣信一帶出現了著名的經學大師“三陳”——陳欽、陳元和陳堅祖孫三代,他們傳承儒家思想,治《左氏春秋》,清代嶺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盛贊曰:粵處炎荒,處古帝王都會最遠,固聲教所不能及者,“此其繼往開來之功,誠吾粵人文之大宗”。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一批南下避亂的士人、手工業者、商賈陸續來到嶺南地區,如北海郡劉熙,往來南海、蒼梧,有生徒數百人;東吳騎都尉、易學大家虞翻被孫權流放到番禺,在今廣州光孝寺一帶講學,從者數百。

“三陳”之后,出現了“四士”——士燮、士壹、士?、士武兄弟,此后又出現了番禺董正、楊孚,南海黃豪、王范等學者。按道光《廣東通志·選舉表》中記載,在漢朝的察舉選官制度下,“察孝廉、舉茂才”,整個廣東省有17人被舉薦錄用,以番禺最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原不少貶官被謫入嶺南。隋文帝最小女兒蘭陵公主的丈夫——駙馬、兵部尚書柳述,是第一個被朝廷流貶至龍川郡(郡治在今惠州,河源現轄各縣多屬之)的官員。柳述貶居龍川郡的時間大概有3年,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前后復遷寧越郡(今廣西欽州),在遷徙途中不幸染上瘴毒,病發身亡,時年僅39歲。

隋朝時龍川太守柳旦,是一個極重視教育、教化的地方官員。柳旦是在大業元年被任命的,他在龍川郡任職了3年,回京述職時,被隋煬帝留下了,不讓走了,封了太常少卿、黃門侍郎的官職,終于任上。

柳旦出任龍川太守的這幾年,距趙佗任龍川縣令已有800多年,畢竟與中原不易溝通,在文化上出類拔萃者罕有,民風也并未達到都能和煦融洽程度,歸善、河源、博羅、興寧、海豐等地,仍常見“民居山洞,好相攻擊”,遇到生產生活中的問題,仍是常以械斗來解決。作為隋煬帝駙馬柳述的叔叔,柳旦的修養很高,“工騎射,頗涉書籍”,是河東解縣人,他秉承趙佗“詩禮化其民”的理念,文以化之,“開設學校,大變其風”。隋煬帝聽說后,“下詔褒美”。人們認為,柳旦是惠州辦學第一人。

被貶循州的大唐宰相

據不完全統計,自唐中宗景龍年間起,就有10多名大臣被貶謫到循州,當然,他們大多生活在循州治所。其中,僅唐朝宰相就有4人:杜元穎、牛僧孺、張錫、崔沆,若加上一個當年不是宰相,后來當了宰相的鄭畋,就有5位唐朝宰相到過循州。武將有左金吾將軍李道古、義武軍節度使渾鎬,滄德宣慰使、諫議大夫柏耆等,有文臣,有武將,甚至不乏大學者,如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李翱,博聞強記的陳諫,太常博士閭丘均,還有隨著幕主鄭亞來到嶺表的大詩人李商隱。

大唐是中國封建王朝的巔峰盛世,許多傳奇人物,至今令人聞其名則有如雷貫耳之感。唐朝宰相更是其中出類拔萃的一個群體,屬“位極人臣”肱股之臣。唐朝共有369位宰相,有人統計,90%以上都是北方人。

這些宰相中,有4位先后被貶到循州的唐朝宰相杜元穎、牛僧孺、張錫、崔沆,他們有著不同的命運,有的死在循州,有的重新被朝廷召回并委以重任,有的在與造反派的斗爭中被殺害。

唐太宗宰相杜如晦五世孫杜元穎,長慶元年(821年)以戶部侍郎同平章事,長慶三年(823年)被授予武職:西川節度使。杜元穎因以相位出鎮西川,在當地橫征暴斂,卻對武器裝備沒有認真維護,結果“賊兵”殺來時,常常遭遇潰敗。

唐文宗聽了一些人對杜元穎的告狀,就把他貶為循州司馬。最后杜元穎死于循州,時年64歲。

唐代的朋黨之爭令許多官員歷經宦海浮沉。唐文宗時起,牛僧孺和李宗閔結為朋黨,與李德裕為首的另一朋黨在朝中互相排斥、打壓。結果,牛李兩黨的首要人物也遭受到黨禍,牛僧孺被唐武宗所不喜歡,幾經黜貶,最低落時,在會昌四年(844年)時被貶為循州長史。

在循州時,唐武宗薨,唐宣宗立。牛僧孺時來運轉,在大中元年(847年)的八月份,他就被召回京中當了太子少師,但于次年就病逝了。

鳳閣侍郎、同平章事張錫,剛剛當了宰相還不到一年,因為向一心想當皇帝的武則天建議將廬陵王李顯請回朝中當皇帝,武則天的氣惱可想而知。更倒霉的是,張錫又被查獲“贓滿數萬”,武則天要將剛剛華蓋當頭的張錫處以死刑。

武則天氣惱雖還沒有消除,但她知道張錫是個人才,知人善任的武則天在臨刑前將他釋放,改為流配循州。在循州的兩三年里,張錫沒有沉淪,仍和他前往監獄的路上那樣,“氣象自如”。 唐中宗即位,大赦天下,張錫在神龍元年被赦,授工部尚書,兼修國史。

唐僖宗朝的宰相崔沆,是個頗具歷史知名度的人物,是成語“沆瀣一氣”里的主人公。

崔沆在乾符二年(875年),即王仙芝黃巢起義造反的那一年任科舉考試主考官。他舉賢不避親,錄取了同宗的崔瀣,于是坊間嘩然,并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時任中書舍人崔沆受妹夫韋殷裕的連累,被貶職為循州司戶。在這里,崔沆與土人語言不通,沒什么人能和他交往,當地人鄭隱頗讀了些書,能與他交流談天,崔沆常與之往來,并給予幫助。次年九月,唐僖宗接位,將那些因受韋殷裕等人連累而遭到貶謫放逐的官員全部放回。在循州待了近一年的循州司戶崔沆復官為中書舍人,隨他入京的鄭隱,被他舉薦參加策試,一舉及第,是循州韋昌明后的第二個進士。

乾符二年(878年)升任宰相。廣明元年(880年)春,黃巢攻陷京城,可憐崔沆與另外一位宰相豆盧球、廣德公主與駙馬等諸多高官、皇親國戚,一起遇害。

宿儒名將居循州

《舊唐書》和《新唐書》等史書記載的被貶或被派遣到循州任職的大致有10多位名臣武將:張錫,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任宰相,次年因泄露宮中機密被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年)韋后殺中宗立少帝,再度出任宰相,不久,韋后被殺,他再度被貶。

閭丘均,為安樂公主所薦,任太常博士,以文章著稱。景龍元年(707年),安樂公主被誅,受此連累,被貶為循州司倉。

劉宗器,洛陽人,上言“請塞汜水舊汴口,更于熒澤引河入汴”,因此功擢為左衛率府胄曹。但不久新渠填塞不通,于開元十五年(727年)被貶為循州安懷戍主。

趙縱,郭子儀的女婿、太仆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因仆人告發,被貶為循州司馬。唐代大詩人盧綸曾寫詩《夜中得循州趙司馬侍郎書因寄回使》送他。

陳諫,自河中少尹貶臺州司馬,是中唐時與柳宗元、凌準、劉禹錫同時被貶的八司馬之一,最后被貶為循州刺史。 李翱,于唐憲宗元和初年隨楊于陵往廣州任官,元和四年(809年)十一月,任循州知州。

渾鎬,義武軍節度使,元和十二年(817年)被貶到循州。 李道古,左金吾將軍,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被貶為循州司馬。

竇紃,仕至渭南尉、集賢校理。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年),因其岳父王涯事被貶為循州司戶參軍。

杜元穎,官至宰相,唐文宗太和年間(827—835年),被貶為循州司馬。

柏耆,滄德宣慰使、諫議大夫,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被貶為循州司戶參軍。

段嶷,右金吾衛大將軍,封西平郡公。甘露之變(太和九年,835年)后,被貶為循州司馬。

牛僧孺,官至宰相,牛李黨爭中牛黨的領袖,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被貶為循州長吏。

鄭亞,李翱女婿,桂管防御觀察使,大中二年(848年)二月,被貶為循州刺史。鄭亞的兒子鄭畋在循州住了一段時間。鄭畋后來在唐僖宗時成為宰相。

李商隱,《新唐書》《舊唐書》和《全唐文》《唐才子傳》里都提到,李商隱曾隨因受牛李黨爭而被貶為循州長史的鄭亞在848年一同來到循州,待了大約一年的時間。

崔沆,宰相,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被貶為循州司戶參軍。

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物,大多有著深厚的文化素養。這些人雖然在循州的時間并不長,但對整個嶺南地區尤其是河源(包括龍川、惠州等地)的文化氣象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翱教民用陶瓦做屋頂

李翱是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貞元十四年進士,曾師從韓愈學習古文,文章甚受時人推崇。元和初年(約808年),戶部侍郎楊于陵出任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李翱隨同去做幕僚。

其間,李翱與同事一起,在嶺南四處調查研究,體察民情。他發現,當地民眾的屋頂都是用茅草做的,茅草最易引火,且嶺南多臺風,茅草屋頂不抗風。李翱開始教群眾用陶瓦做屋頂,易蒲屋,以減少火災隱患。

或因李翱在循州干得出色,元和四年(809年)十一月,李翱以節度掌書記的身份被升職,奉敕當了循州知州。

謫宦入循州 

威鳳入卿云

這些從中原被貶來的文臣武將和詩人學者,大概根本想不到,自己的到來,會給這尚稱蠻荒的循州帶來如此巨大且持久的影響。他們雖然在循州留下的傳說與史跡不多,但他們帶來的中原文化如春風化雨般影響了循州地區百姓和士人學子。

因其謫宦之多,嘉慶《龍川縣志》還專辟一卷,講到“謫宦流寓”,對龍川瘴氣、謫宦影響作了一番甚有文采的概述。

“龍為粵之古邑,瘴雨蠻煙,向為罪臣竄謫之所”,雖然氣候不太好,但是,龍川境內的山川勝地,卻是景色極佳,幾乎能與廬山、岳麓山媲美。中原那些遷客騷人、孤臣落拓之士,絡繹不絕地來到循州、龍川。這些博學君子極有風骨,他們的一舉一動和一題一詠都極受邑人關注,受后人景仰。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