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高溫下的堅守
■外賣小哥劉志海送餐間隙,喝水降溫。 肖斌 攝
■工地上的勞動者頂著烈日,堅守在工作崗位。 馮曉銘 攝
核心提示
盛夏時節,氣溫節節攀升,城市里到處翻滾著熱浪。高溫之下,仍有這樣一群勞動者奮斗在一線,他們是穿梭于鋼筋水泥之間的建筑工人,是走街串巷清理街道的環衛工人,是爭分奪秒、奔跑不息的外賣小哥,是翻山越嶺、攀附于高壓電線之上的電力工人……他們用滿身的汗水保證著一座城市的有序運轉,用敬業和堅守勾勒出驕陽下最美的身影。
近日我市最高氣溫36.7℃
○本報訊 記者 王亞嬌 記者昨日從市氣象局了解到,7月8日以來,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我市氣溫一路飆升,東源在10日和13日錄得全市最高氣溫36.7℃。預計未來一周我市高溫天氣持續,太陽將繼續“火力全開”。
“7月9日至14日,我市連續6天出現35℃以上的高溫天氣,目前各縣區高溫黃色預警生效中。”市氣象局預報科負責人賀發勝說,由于南方的濕度較大,所以相對于北方而言,體感溫度會更高,悶熱感更加明顯。
自我市有氣象監測以來,歷史最高氣溫出現在1980年7月10日的龍川39.6℃,去年最高溫度則出現在7月28日的和平38.8℃。
未來一周我市繼續受副熱帶高壓的影響,暫無臺風到來,也沒有明顯的降雨過程,所以高溫天氣還將持續,每日的高溫時段集中在14—18時,建議市民盡量避開高溫時段出行,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預防中暑、脫水、灼傷等情況發生。
據悉,按照《廣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規定》,高溫黃色預警信號的含義為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35℃或者已經達到35℃以上;高溫橙色預警信號含義為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37℃或者已經達到37℃以上;高溫紅色預警信號含義為24小時內最高氣溫將升至39℃以上。
建筑工人
“筑”就城市美好明天
連日來,戶外溫度一度直逼40℃,而體感溫度還要更高,站在太陽底下,身體皮膚能感覺到微微的灼燒感。在市區盛源大廈項目施工現場,機器轟鳴聲不斷,200多名建筑工人正頂著高溫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
主體建筑頂端,幾十名建筑工人正在進行模板施工。作為“離太陽最近”的工種之一,他們對烈日的“烤驗”深有體會,來自貴州的冉章便是他們中的一員。每天早上6點,天蒙蒙亮時,冉章和工友們早已洗漱完畢,戴上安全頭盔,領取工地提供的防暑藥物,打上一大壺涼茶,帶齊電鉆、線墜、撬棍等工具,便上到主體建筑的頂端,開始一整天的勞作。
因為早上氣溫相對較低,冉章和工友們一般會選擇在模板上施工。搭設支架,安裝龍骨,調整板下皮標高及起拱,鋪設頂板模板……一套工序下來,盡管太陽不算毒辣,冉章的汗水仍止不住地沿著下顎流下,把略微發黃的白色衣服浸透。
待到中午、下午,當一天中的氣溫到達最高點時,冉章便和工友們一同撤到模板下,在略微遮陽的地方切割和捆扎鋼筋,直至陽光沒那么強烈,再回到模板上繼續工作。這樣的工作場景,在一天之內會重復十多次。
“在工地干活,喝水不是按壺算的,是按斤算的。”用手臂抹掉即將流到眼睛里的汗水,剛把切割好的鋼筋堆放整齊,耐不住熱的冉章便停下手頭上的工作,拎起水壺悶聲灌下幾大口涼茶補充水分。“為了生活嘛,大家都一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對得起這份工作。”說完,冉章便繼續投入工作。
像冉章這樣的建筑工人,遍布在全市大大小小的建筑工地。盡管鋼筋燙手、汗如雨下,他們仍然堅守在一線,專注于一磚一瓦的建設,用自己的汗水,“筑”就著城市的美好明天。
消防員
用汗水詮釋責任和擔當
炎炎烈日,當人們在空調房里吃著西瓜刷手機時,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在高溫下背著10公斤重的沙袋“大棉襖”進行常規訓練,比如長跑、翻越障礙等,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記者見到東源縣消防救援大隊的簡奕星時,他正穿著體能訓練服進行常規訓練。小伙子裸露的皮膚被曬得黝黑。
早上8點,夏季氣溫已超過20多攝氏度。簡奕星和其他戰友一樣,額頭、眼角、鼻尖已經冒出了豆大的汗珠。當天上午他所參加的訓練科目有爬繩、操法。他身體前傾,兩手向后伸,呈跳躍姿勢,然后縱身一躍抓住粗繩,手腳并用很快爬了上去。此時太陽越爬越高,訓練場的氣溫也開始大幅上升,簡奕星大汗淋漓,汗水很快蒙住了雙眼。
8點到11點是雷打不動的訓練時間。由于近期高溫,出于對消防員的保護,上級會將一些訓練科目的時間進行調整,但因為訓練時間基本不變,所起的作用不是太大,大部分時間消防員們還得在高溫下進行訓練。訓練時所穿的衣服跟訓練項目有關:有時穿體能服,有時要穿上滅火救援服、搶險救援服。滅火救援服密不透風,穿上去就像穿了一件大棉襖,會讓人喘不過氣來。訓練還有強度要求:3公里長跑需13分鐘以內完成,5公里長跑需23分鐘以內完成。有時候要模擬救人,把一個60公斤重的假人從4樓訓練塔抬至樓下,訓練強度很大。簡奕星用又熱又累來形容訓練后的感覺。一個科目訓練下來,全身濕透,訓練服甚至能擠出水來。
下午進行的游泳訓練是消防員們最享受的時候,當然還是有要求的:6分鐘游完200米才算達標。
“養兵千日,用兵千日”,正是有了像簡奕星這樣一群“逆行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才得以保證,社會也因他們的無私奉獻而平安穩定。
外賣騎手
烈日下的“跑男”
連日來,我市持續高溫天氣,不少市民打消了出門就餐的念頭,選擇在空調房內等外賣小哥把美食送上門。而外賣小哥不得不在中午最熱的時候飛馳在大街小巷。昨日中午,記者跟隨一位外賣小哥的步伐,用鏡頭記錄下他一路送餐的辛苦。
當日中午12時許,在市區文明路附近,外賣小哥劉志海行色匆匆,顧不上給電動車上鎖,就往路旁的一家餐飲店跑去。取餐成功的劉志海,匆匆跨上電動車,向著目的地駛去。到達送餐地點,疾步上樓。“您好,祝您用餐愉快”,敲開門,把餐送給7樓的顧客,劉志海趕緊下樓,進入到下個訂單的配送。騎行的路上,劉志海告訴記者:“我們一般從上午10點鐘開始,一直到下午的1點半,這是最忙的時候,我們平均能接到將近20單。”直到下午將近2點,待外賣全部送到客人手中后,劉志海才有時間喘上一口氣,往嘴里灌幾口水后再與記者交流。
今年29歲的劉志海是兩個孩子的父親,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4年前他選擇了收入相對可觀的外賣行業,成為一名外賣配送員。“在河源的城區好多地方都是些老舊小區,沒有電梯,一般是6樓7樓比較多,顧客天熱想點個外賣,我們正常都是給人家配送上去的,哪怕再遠或高層電梯壞了,我們也要送,十幾層都得爬。”和記者交談的間隙,劉志海拿起水杯喝了起來,豆大的汗珠從他的臉頰上滾落。因為身上穿戴著公司配備的工裝和工作帽,似乎看不到汗水,但仔細觀察會發現,他上衣早已濕透。記者發現,劉志海暴露的皮膚被曬脫了皮。
喝水后,劉志海還是感覺熱,他干脆把水杯的水倒了出來,抹在臉上降溫。稍微休息幾分鐘后,他又開始接單投入工作。
千千萬萬個“劉志海”,組成城市里的外賣騎行大軍,接單、取餐、送餐,為每一位市民提供服務。準時送達不讓顧客等待是他們的職責,他們奔跑于高溫下,為美好生活而奮斗。
電力工人
冒酷暑守護萬家“清涼”
穿上藍色工作服,戴好安全帽,攜帶著望遠鏡、激光測距儀、紅外測溫儀及無人機等設備,黃檸與同事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黃檸所在的南方電網廣東河源供電局(下稱河源供電局)輸電管理所輸電線路5班,主要負責全市500千伏輸電線路的運行維護工作,而輸電桿塔大都設在“深山老林”,車難過、人難走,這對電力工人開展相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頂著炎炎烈日,沿著幾十厘米寬的小道,攀爬了約半個小時,便來到了500千伏輸電桿塔下。此時黃檸與同事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豆大的汗滴也從額頭上不停地流下來,他們一刻也不停歇,調試好設備、拿出記錄本又忙碌了起來。“激光測距儀測得線路到樹木距離約20米,滿足安全距離要求;紅外測溫儀測得導線連接溫度正常,未發現溫升異常點;無人機觀察到線路通道及桿塔上各個重要部件均正常。”黃檸與同事一邊測量、觀察,一邊記錄、收集信息,以便于實時掌握情況。
黃檸告訴記者,針對當前高溫高負荷情況,輸電線路以及輸電桿塔上的重要部件等都可能會發生變化,所以電力工人會加大運行維護力度,需要開展相應的防山火、防鳥害、防高稈植物等特殊巡視,保證電力安全穩定供應。“目前,全市共有10回500千伏輸電線路,660基輸電桿塔,線路總長400多公里。”黃檸表示,將不斷增強責任感,堅守好工作崗位,守護萬家“清涼”。工作結束后,黃檸與同事又前往下一處輸電桿塔,開展運維工作。
為了保障市民用電,在炎炎夏日能享受到清涼,河源供電局還組建了黨員服務隊,逐門逐戶走訪客戶,了解客戶需求、收集客戶用電問題并開展安全用電、節能用電、科學用電宣傳。
環衛工人
用汗水“擦亮”城市“容顏”
連日來,驕陽似火,我市每天的最高氣溫達35攝氏度以上。烈日高溫下,“城市美容師”——環衛工人們每天早出晚歸,穿梭于大街小巷,他們清運垃圾、灑水凈街,與高溫抗衡,與烈日較量,用辛勤的汗水“擦亮”城市的“容顏”。負責源城區金溝灣市場及周邊環境衛生的袁成超便是其中一員。
袁成超是龍川人,今年51歲的他從事環衛工作已近10年。每天凌晨4點左右,袁成超便穿著橙色工作服來到源城區金溝灣市場,開始一天的清掃工作。
“每天來到工作地點后,我得先把垃圾桶內、商戶門口打包好的垃圾清理干凈,不然垃圾一散開,就會發出一股臭味,影響到大家的生活。”昨日上午10點30分,記者看到袁成超時,他正右手拿著掃帚,左手拿著鏟子,往垃圾清運車里倒垃圾。盡管此時不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但是他已熱得滿頭大汗,皮膚被曬得黝黑。
雖然負責的清潔區域不大,但袁成超每天需要來來回回走動,確保不放過一個煙頭、一張紙巾、一片樹葉。“把垃圾桶的垃圾清理完后,我就會在街道上不停地巡邏,看到垃圾及時清掃,不能讓它們影響市容市貌。”袁成超邊清掃垃圾邊說。
隨著天氣越發炎熱,垃圾極易產生臭味,每次在工作時,袁成超都會注意把垃圾清運車停遠一些,盡量不影響周邊商戶。袁成超的細心換來了周圍居民的關心,“天氣很熱的時候,大家都會叫我進去坐一坐,降降溫,也會給我送水,我覺得特別溫馨。”
雖然天氣非常炎熱,衣服總是被汗水浸濕,但袁成超依然對工作熱情滿滿。“雖然天氣很熱,但是我既然選了這份工作,就要把這份工作做好。”袁成超說,身為河源人民,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河源變得更加干凈舒適,助力河源創建全國文明城市。
工程師
頂住“烤驗”跑出項目“加速度”
14日下午3點,炎炎烈日,最高氣溫達到36℃。記者在江東新區的河紫花園安置小區項目施工現場看到,馬林頭戴安全帽、身穿作業服,正有條不紊地檢查各項工作,汗珠不斷地從他的臉上往下滑,衣服早已濕透。
今年25歲的馬林是中鐵二十二局集團紫金橋頭片區項目工程技術部副部長,2019年大學畢業后,只身一人從老家河北石家莊來到河源工作,主要負責建筑圖紙的技術指導和現場施工安排。3年來,他堅守初心,默默奉獻,用敬業和堅守勾勒出盛夏最美的身影。
“高溫季節,施工現場溫度高,工作條件相對惡劣。”馬林告訴記者,為了應對高溫天氣,他采取了物理降溫方式,帶冰袖、涂防曬霜,以減少受熱程度。剛來河源的第一年,馬林的身上經常出現過敏現象,但他并沒有半點怨言。他笑著說:“我們不可能因為高溫而歇班,日常工作也要正常進行,干的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說完,他便繼續埋頭苦干,拿著靠尺詳細測量墻磚表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
馬林吃苦耐勞的精神也讓身邊的同事對其贊不絕口。“我經常能看到馬林因檢查工作,深藍色的工作服總是濕了干、干了濕,他是個謙虛、上進的人。”中鐵二十二局集團紫金橋頭片區項目部黨支部書記石小永告訴記者,他總能在凌晨一兩點的時候,在施工現場看到馬林的身影,時刻監督著在建項目有序推進。不僅如此,在工人澆筑混凝土過程中,馬林也會與其他技術人員堅守在現場指揮,對混凝土澆筑進行全過程監控,正因為他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使得他取得較大的進步。
“我熱愛我的工作,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得腳踏實地、不斷學習。”在馬林身上,充分展現了良好的職業精神和極高的工作熱情,彰顯了頑強拼搏、敢于擔當的時代風采。
■本版統籌 梁驅遠
■文/本報記者 梁驅遠 李建華 王亞嬌 陳思芬 肖斌 周慧荷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