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兩宋名臣點燃河源文化明燈

2022-09-18 09:00:00 來源:河源日報

be6120e64c35443d07b585cd88cf7a2c_hyrbs0918001_001_01_s.jpg

重修后的龍川學宮一景 本報記者 黃贊福 攝

603ba3ebc96ac98202e2a9a4c885995e_hyrbs0918001_001_02_s.jpg

河源市客家文化公園內的古成之雕像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核心提示

兩宋時期,蘇軾、蘇轍、李綱、吳潛、文天祥等名臣謫宦,先后謫居龍川、河源。這些光彩奪目的“文曲星”,和王汝礪等本土士人一起,成為河源文化教育事業的“燃燈者”。

嶺南“華風日興”

北宋時期,由于戰亂等諸多原因,中原人陸續進入嶺南,使得嶺南“華風日興”。隨著河源文化社會發展,儒學興起、學校增多,這片曾被稱為“蠻貊之地”的粵東北之地,從“故(前)蠻夷地”成了“南中佳郡,今非昔比”的地方。

北宋中后期,從中原遷徙定居河源地區的士人日漸增多。他們也帶來了儒家文化,設學校、變風俗,知書達理的人漸漸地多了起來。原先尚武好斗、率性而為的土著,也接受了各種規范教育。別人提到龍川、循州、河源這些地名時,也不再是一臉茫然或談之色變。宋仁宗時,韶州(今韶關)進士余靖盛贊:“龍川郡者(宋指惠州,河源時屬之),漢之名郡,越之沃野,地近魚鹽之饒,士多江海之樂,故其資奉易足,而慫恿易勸。”此處龍川郡,實指惠州,今龍川、河源屬之。

余靖是嶺南人,贊鄰近州縣或有“誰不說俺家鄉好”之嫌,江蘇高郵人秦觀贊譽道,“龍川雖云遠,風物號清鮮”,其客觀性和可信度就毋庸置疑了。

曾13次堅辭丞相之位的宋代“嶺南儒宗”崔與之,與河源也頗有淵源,其祖父一度定居河源,死后葬于河源義合(今屬東源縣),后崔家遷至增城。他在《與循州宋守書》里贊道:“循為南中佳郡,今非昔比矣。”與南漢、唐或更早時期的龍川比,北宋的龍川已是煥然一新。

龍川邑人在談及宋時龍川時并不溢美,并中肯地評價蘇轍謫居龍川時對當地文化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龍為百粵首邑,自秦漢來,衣冠文物與中州埒。五代以前,書缺有間,至蘇文定始作《志略》(楊廷釗)。”“龍川于唐宋為荒徼,自蘇潁濱謫居于此,士子炙其言論,稍知窮經。”

和唐代一樣,宋朝也有不少名臣謫宦如蘇軾、蘇轍兄弟,李綱、吳潛、文天祥等,被貶謫至龍川、河源兩縣。這些光彩奪目的“文曲星”,為河源地區的文化事業的發展點亮了一盞又一盞明燈。

渡盡劫波學宮在

宋代“慶歷四年,詔諸路州、軍、監各令立學,學者二百人以上,許更置縣學。”(《宋史·職官志》)此后,各地均設縣學,培育人才。

據《惠州府志》記載,宋代惠州共中進士50余人,是惠州歷史上考中進士最多的朝代。按近代行政區域分,其中河源6人(含今東源縣),龍川15人,永安1人,和平1人。(據《歷史的記憶 ——河源市人物與名勝》統計)

唐朝開始,學宮成為全國各地祭祀孔子并同時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地方,是地方官學的泛稱,擔負著傳承文化、施行禮樂的教化職能。

在宋代以前,河源就有了學宮,但命運多舛,時因戰火而毀,時因火患而圮。河源多位知縣都曾為學宮費盡思量。學宮經多次遷建、重建,直至清乾隆年間才算最終“定居”下來。在使用了200年左右,河源學宮在20世紀50年代遭拆毀,今已不存。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知縣薛彥博下堂歸來府衙,坐在堂上思忖,此處自秦末趙佗為令,文風漸昌,何以在南渡之前只出了古成之、鄔大昕等四五名進士,南渡后,就沒中過進士,文風不振也。他思來想去,覺得肯定是學宮風水不好,與掌教王惟喆經過幾番合計后決定遷移學宮。

于是,薛彥博等人把學宮遷到“江山在前,高明爽塏”之處。過了六七十年,到了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知縣林魁辰在縣城北一里許隔江印岡嶺下重建學宮。淳祐二年(1242年),知縣夙子興重修學宮。南宋淳祐丁未(1247年),河源就中了兩個進士:林佑仁與何天隱。不久,何天隱在城南二里處的小山上開鑿出逍遙巖,是為河源老八景之一。

夙子興重修的學宮,后來毀于戰亂,學舍亦傾圮。元末,河源屢遭兵燹,學宮未能幸免。清同治版《河源縣志》記載,河源縣登科第甲榜之人才,寥落如晨星,中進士最多的,還是要數宋代,共中進士6人,是歷代最多的。

龍川學宮始建于唐,南宋時一些循州官員都曾修葺過學宮。嘉泰年間(1201年-1204年,是南宋宋寧宗第二個年號),龍川學宮在縣北,嶅山峙其后,龍川江繞其前,風景甚佳,最為興盛。宋代,龍川共中進士20人,不可謂不多。

元初至元十八年(1281年),龍川學宮慘遭兵燹,延祐六年(1319年)重修。明代兩次遷徙學宮,規制悉備,明末又毀于兵燹。清朝順治年間,學宮又被攻城的賊寇毀壞。原學宮還有照壁、泮池、戟門、東廡、西廡,現存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均系清康熙年間重建。1000多年的風雨滄桑,龍川學宮多有變遷。我們現在在龍川佗城看到的學宮,是經過歷朝歷代的修葺后,2006年經龍川縣重新維修后的模樣。

惠州書院三分之一在龍川

書院之名,始于唐而盛于宋。北宋多講學于私家,南宋多講學于書院,故南宋時書院最盛。書院又有官立、私立兩種,龍川的多為私立,規模不大。

宋代廣東共有縣學63所,書院41所,其中較多的是廣州、惠州。據《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不完全統計,宋代有書院14所,惠州范圍包括惠州十屬,歸善(含今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龍川、河源、和平、永安(今紫金)、海豐、陸豐、長寧,以及連平州共九縣一州書院,在龍川的就有5所,占比1/3強。這5所書院分別是鳳臺書院、望高書院、嶅峰書院、三沙書院、東山書院。

鳳臺書院、望高書院皆由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進士王汝礪創立。嶅峰書院由宋時循州守梁克俊建立,在嶅山之南,除有書院功能外,還祭祀循州最早的進士韋昌明和官階最高的北宋工部尚書王汝礪,他們于龍川的士風演變均有很大貢獻。嶅峰書院毀于元代的兵燹,后來重建。

三沙書院在龍川佗城東瑤村東山寺,由南宋名相吳潛在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創建。他以飽學之士的力量,向龍川學人傳播南宋理學及其他學術文章。東山寺始建于隋大業七年(611年),占地面積達500多平方米,據有關資料稱,當時吳潛收有百余學子,為龍川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貢獻。

龍川進士數第一

科舉制度進入宋代,已經很完備,也很公正,皇帝還親自主持殿試。在北宋時期, 今河源地區的進士并不少,按現存清代后期各縣縣志記載,共計27人。河源縣有6人:古成之(端拱元年,988年)、古革(紹圣四年,1097年)、王傳燮(崇寧二年,1103年)、鄔大昕(政和二年,1112年)、林祐仁(淳祐七年,1247)、何天隱(淳祐七年,1247年)。古成之是河源縣第一個進士,也是北宋東江地區第一個進士。龍川在縣宋代有20名進士,今紫金縣轄區內則有黃渙(紹興三十年,1160年)1人中進士。

按道光《廣東通志》載,古成之是河源人,但其“貫”為增城。據古氏族譜,古成之的近祖古蕃(原籍江西)任竇州(今信宜)都監,卸任回鄉時,沿東江北上再折入新豐江,見涼帽山一帶風水甚佳,便將家安在了河源長吉村。古蕃生6子,分居增城、河源立溪、梅州大埔等6地。自唐元和年間的古云應算起,古蕃為第五世,古成之為第八世,古革為第十一世。

因古人常作遷徙,籍貫多變,同治《河源縣志》中,只記載了古成之與古革二人,古成之的兒子古宗悅(仁宗皇祐五年進士)、孫子古鳳儀、重孫子古堇、古鞏(與古革為同胞兄弟,同科進士),均未錄入縣志之中。

古成之文章為“南粵倡”,備受粵人尊崇。南宋淳祐年間,惠州太守趙汝馭創建十二先生祠,古成之與蘇軾、蘇過父子及陳堯佐、陳偁、唐庚等先賢同受祭祀。

古成之向來有“嶺南首第”之稱,但實際上,在他之前,尚有幾個進士,道光《廣東通志》所載入宋后第一個進士乃是譚桓,在北宋第一個年號的建隆元年(960年),即已因上書陳安南急務,特賜進士第。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亦有海陽(今屬潮州)人謝言“草澤應召”,進士及第。

嘉慶《龍川縣志》中,記載了宋代進士20人,這數量在舊時整個惠州地區都是位列第一的。這20個進士是:王汝礪(天圣二年,1024年)、羅孟郊(天圣八年,1030年;今興寧縣人)、曾楷(天圣八年,1030年)、陳世宗(慶歷六年,1046年)、劉致一(慶歷六年,1046年)、羅愷(嘉祐二年,1057年,探花)、徐虛中(紹圣四年,1097年)、鄒杭(紹興十五年,1145年)、陳萃(紹興十五年,1145年)、黎必取(慶元二年,1196年)、蕭興(嘉定元年,1208年)、鄔孝臣(嘉定元年,1208年)、程琳(寶慶二年,1227年)、許迪(紹定五年,1232年)、張洪(紹定五年,1232年)、李蔡(淳祐七年,1247年)、李夢呂(寶祐四年,1256年)、劉叔向(寶祐四年,1256年)、魏珣(咸淳四年,1268年)、唐中立(咸淳七年,1271年)。

其中,有些是一榜二進士,羅愷那一屆更是一榜3個同鄉進士,蔚為盛事。

這些進士的出現,說明在宋朝時期,隨著人口的流入與增加,河源地區已完全融入大中華文明之中,確立了尊孔崇儒的文化道統,積極用世。

相關閱讀

尚書王汝礪在龍川建兩所書院

宋代惠州(古惠州十屬)有14所書院,龍川5所,占比1/3強,而其中2所——鳳臺書院、望高書院皆由王汝礪創立,是舊時惠州地區較早創設的書院。

唐代,東江地區僅龍川韋昌明一人中進士,王汝礪則是入宋后龍川第一個進士,他是佗城宜民坊人,1024年中進士后,官授潮州刺史,頗有政績,后升工部尚書。

相傳王汝礪青少年時曾在霍山讀書。書籍給人的力量是巨大的,王汝礪深知此理。當時,他看到鄉里眾多孩童、青少年沒有書讀,于是決定創辦書院來使他們讀書明理。具備一定能力后,他于望高山下創建了鳳臺書院,教導家鄉青年學子。傳說南宋抗金名將李綱游循州時,曾在鳳臺書院講學一月有余。

有人推算,鳳臺書院大約創建于北宋天禧年間,而望高書院則創建于北宋天圣二年之后。兩書院均為私人所建,除供主人與朋儕吟詠讀書外,尚有教育親族子弟之用,比之官方所建僅作書齋用的英德涵暉書院(1006年建),“在教育的功能上顯然又進了一步”。(徐志達等《惠州文化教育源流》)

佗城白云巖下普安寺曾是王汝礪讀書處。崇禎十五年,邑庠生徐壯行、沙棟龍重建并供奉文昌,寺東有毫光從地起,二人感到奇怪,便去挖掘,發現了半塊殘碑,上面有詩二首,其一云:“白云深處一巖開,按使巡行得從陪。積歲雖為香火地,幾時曾有旆旌來。天資松翠供吟筆,風送藤王落酒杯。步帳慚無四十里,敢期遲待月明回。”

王汝礪年老致仕返鄉后,于佗城五馬山下創設望高書院,培育英才。他死后葬于佗城五馬山龍津源,面向其舊宅,入祀龍川鄉賢祠。明嘉靖年間,舉人黃縉在其宅基建居,掘得宋代玉珰及古硯,硯上刻有“礪”字。附近鄉民在王尚書墓附近挖土時,得玉帶三片,墓磚有“王尚書”三字,另有斷碑一塊,字跡已模糊。碑、帶,都被葉姓鄉民收藏。

唐代韋昌明、宋初王汝礪,都是對家鄉教育有情懷、有擔當的龍川士人,他們設書院授學,使有志于學者得遇明師,找到進學門道。在他們身體力行地推動下,龍川學風大振,宋代至少“井噴”式中進士第者20人。

■本報記者 凌麗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