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頭破浪行 奮楫揚帆譜新章
——河源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綜述
■5月31日,河源市中級人民法院、河源市金融局、人民銀行河源市中心支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河源監管分局4家單位共同簽署《關于推進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合作備忘錄》,合力搭建專業高效、有機銜接、便捷利民的金融糾紛多元化解合作機制。
■6月27日上午,“我為黨旗添光彩”河源法院英模事跡首場巡回報告會在市法院舉行。
■6月28日至29日,省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龔稼立到河源法院調研學習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一站式建設、服務保障鄉村振興、基層基礎建設等工作。
■2021年10月19日,市法院公開審理原告龍川縣四都鎮某經濟合作社、朱某良不服河源市人民政府作出的行政復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一案。
核心提示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源市中級人民法院(下稱市法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為大局服務,為發展護航,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新期待,不斷譜寫公正司法的新篇章。
推進法官員額制改革、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宗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全市法院大力推進“一庭一品”創建活動,推動人民法庭立足小舞臺,展現大作為,黨建引領型、基層創新型、調解優先型等法庭建設“河源樣本”初具雛形。
點點滴滴換來處處芬芳。10年來,全市法院共有38個集體、78名個人獲得省級以上表彰,涌現出“全國優秀法院”紫金縣法院、“全國法院先進集體”市法院審監庭、研究室,廣東“最美人民法庭”燈塔人民法庭、“全國法院辦案標兵”陳劍鋒、“全國法院先進個人”田偉恩、廣東省“人民滿意公務員”黃莉、廣東省“最美基層法官”黃遠青等一批先進典型。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今年來,市法院明確固本強基、提質增效、創先爭優“三步走”工作思路,深入推進培根鑄魂、保障護航、改革增效、固本強基、司法惠民、能力提升“六項工程”,奮力推進全市法院工作高質量發展,護航幸福和諧美麗河源建設,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組稿:本報記者 劉燁華
通訊員 李振華 徐曉曦
深入推進平安河源建設 服務大局護航發展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機關提出的工作目標和重要要求,是人民群眾的殷切期盼,也是人民法院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
全市法院始終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10年來,全市法院審結刑事案件22029件,其中市法院審結刑事案件2715件,全力保障河源社會安定、人民安寧。常態化推進掃黑除惡斗爭,堅持“打傘破網”,以高壓態勢依法嚴懲黑惡勢力犯罪,彭定鋼、龔德恒、陳偉平等一批黑惡勢力犯罪分子受到嚴懲,加大“打財斷血”力度,強化執行聯動,用足執行措施,處置涉黑惡財產1.3億元。積極參與社會治理,著眼堵塞社會管理漏洞,市法院發出司法建議161份,反饋率100%,關于健全青少年健康成長校園守護機制的司法建議獲評“全省法院十佳司法建議”。深入開展打擊整治養老詐騙專項行動,依法打擊、整治規范、宣傳教育“三箭齊發”,總結推廣“五式”排查法,編制《老年人防詐騙十大案例》宣傳手冊,拍攝《法庭內外》防養老詐騙專題片,組織宣傳活動31場次,發布報道推文106篇次,其中被中央級媒體宣傳報道5篇次。全市法院審結養老詐騙案件5件5人,判處罰金13.3萬元。
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示范區”“排頭兵”目標任務,緊扣市委“五大產業”“七大行動”工作部署,積極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注入司法新動能。10年來,全市法院審結各類民商事案件132673件,其中市法院審結民商事案件16492件。“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全市法院用實際行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市法院堅持落實最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指導全市法院綜合運用環境保護禁止令、生態修復、懲罰性賠償等措施,為河源爭當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排頭兵提供有力司法服務和保障。2019年以來,全市法院審結各類環境資源案件760件,助力追繳生態環境賠償金8200余元,督促當事人主動履行恢復生態環境費用30多萬元,讓“環境有價、損害擔責”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助力經濟轉型升級,用法治手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市法院緊緊圍繞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服務高質量發展目標,有序推進企業破產處置府院聯動機制實質運行,企業破產處置工作實現從“單打獨斗”到“攥指成拳”飛躍。其中,2020年度河源市收回債務所需成本為資產價值的3.37%,為全省最優水平。近5年來,市法院審查72宗破產申請案件,出清“僵尸企業”32家,先后盤活資產14億余元、土地62萬平方米、房產1700余套,協助追繳及實現地方稅費收入超6億元。河源市貝嘉利陶瓷有限公司破產重整案,是市法院依托府院聯動發揮審判職能作用,成功引進戰略投資人助力企業涅槃重生的一個縮影。
落實最嚴格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制度,審結知識產權案件1361件。與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簽訂《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機制合作備忘錄》,依法保護深河產業共建科技創新,服務保障江東新區、河源國家高新區產業創新驅動發展。
加強常態化疫情防控司法應對,精準服務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發布《關于依法為疫情防控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并聯合市工商聯出臺《關于“支持疫情防控防治、保障企業復產復工”專項行動的意見》,幫助中小微企業減負紓困,全力保障全市企業復產復工。圍繞我市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找準結合點、切入點,出臺《關于為河源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提供司法服務的實施意見》,推出14條舉措,支持燈塔盆地爭創國家農高區,為河源“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水缸子、茶罐子、油瓶子”工程提供優質司法服務和保障。
深化改革創新 提升司法審判效能
法者,治之端也。全面深化改革是人民法院的一項歷史性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法院積極穩妥推進一系列司法改革舉措,不斷提高審判質效和司法公信力,司法改革從夯基壘臺,漸到集厚成勢。 ——著力推進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市法院緊緊牽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統籌開展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實行法官員額制改革,經過嚴格選任標準和程序,全市現有員額法官145人。堅持“入額必辦案”,2021年全市法官人均結案208件,比2016年增加66.8%。健全院庭長辦案機制,2021年以來,院長、庭長帶頭辦理案件24535件,占結案總數的64.4%。不斷健全“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責任制,實行審判權力和責任清單,明確法官辦案責任終身制,落實有權必有責,失職要問責,建立健全新型審判權運行機制,確立合議庭、法官辦案主體地位,全市法院組建以法官為中心、以輔助人員為支撐的新型審判團隊56個,案件審判更加專業化、精細化。
——著力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全面落實庭前會議、排除非法證據、法庭調查的3項操作規程,努力以法庭審判的程序公正,實現案件審理的實體公正。落實庭審實質化,強化控辯平等對抗,發揮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的決定性作用。
——全面落實立案登記制改革。為破解群眾“立案難”困局,2015年5月以來,全面推進立案登記制改革,對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切實保障訴權。立案登記制改革順民意、得民心,以當場立案為主體,以網上立案、自助立案、跨域立案、協作立案等為支撐的立案新格局已經形成,老百姓告狀不再難。
——深化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改革。2016年7月1日以來,全市基層法院管轄的以縣、區行政機關為被告的行政訴訟案件和行政賠償案件,統一由東源縣法院集中管轄,消除群眾對行政案件“不敢告”“告不贏”的疑慮。全面支持行政機關實施“放管服”改革,全市法院10年審結行政案件5370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上升到目前的71.8%,老百姓“告官能見官”。
——深化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改革人民陪審員選任程序,擴大參審范圍,完成人民陪審員“倍增計劃”,提高人民陪審員的廣泛性和代表性。完善人民陪審員參審機制,通過網絡進行隨機抽選,推行大合議制等舉措,更好地發揮人民陪審員參與審判、監督司法的作用。
多措推進司法為民 公平正義深入人心
“要讓有理無錢的人打得起官司,讓有理有據的人打得贏官司,讓打贏官司的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由此,市法院推出了一項又一項便民、利民、為民的司法新舉措,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元司法需求,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有了最直接的獲得感。
民有所需,我有所為。全市法院大力推進訴訟服務中心建設,建立首接負責制,落實一次告知制度,實行“五心”服務承諾,努力把訴訟服務中心打造成方便群眾訴訟的“為民、文明、和諧”法院窗口,實現“馬上辦”“一次辦”“集中辦”。積極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推進訴訟事項跨區域遠程辦理、跨層級聯動辦理,有效解決群眾異地訴訟難問題。
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開展“一站式建設提升年”活動,大力推進最優窗口、服務承諾、智慧訴服、源頭減紛、提速增效“五項行動”,推動一站式建設向基層、向社會、向網上、向重點行業領域延伸,利用數據賦能,全面推廣“粵公正”等網上平臺,全面應用跨境見證、網上調解、網上財產保全、網上委托鑒定、網上申請退費等電子訴訟,實現網上訴訟服務事務全覆蓋。今年2月,市法院通過人民法院調解平臺,以訴前調解方式在線調結一起房屋租賃合同糾紛上訴案件,該案從組織調解到作出調解書用時僅2天。
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減輕當事人訴累。堅持把非訴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全力推進一站式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兩級法院全覆蓋建立調解中心,訴調對接單位51個,建立調解工作室30個、訴訟服務站59個、法官聯絡點85個,成立調解、速裁快審團隊21個,推動構建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法委牽頭、人大監督、社會團體、自治組織、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各職能部門各擔其責、主動作為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近3年來,全市法院累計訴前化解糾紛12284件。
用情用力保障民生,聚焦群眾關切問題。2013年開始,市法院持續開展“百名法官進百村”活動,廣大法官進農村、進工廠、進校園,將審判服務觸角延伸到最前線,密切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打造司法惠民一張網,指導基層法院試點設立7個網上巡回法庭,讓群眾享受家門口的法律服務。加大司法救助力度,10年來,全市法院為困難當事人緩、減、免交訴訟費2482.8萬元,發放司法救助金1092萬元。
保障勝訴權益迅速得以兌現,是維護法律權威,回應人民群眾期望的重要一環。10年來,全市法院執結案件53003件,執行到位金額112.4億元。2016年起,市法院經過3年的艱苦奮戰,構建執行難綜合治理格局,依托信息化創新執行管理,大力推行執行事務集約、繁簡分流、團隊辦案3項機制,決戰決勝“基本解決執行難”,堅決打通公平正義“最后一公里”,以優良成績通過最高人民法院考核驗收。堅持善意文明執行理念,以和解方式妥善執結社會關注的山東路橋公司與廣州大廣公司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得到省法院主要領導批示肯定并作為成功經驗在全省法院推廣。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全面深化陽光司法,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依托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四大公開平臺,2019年以來,全市法院及時推送審判流程信息85646條,網上公開生效裁判文書35941份,庭審直播7198場。
嚴格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開展“法律六進”普法宣傳活動62場,推動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加強“兩微一端”新媒體矩陣建設,累計推送各類報道4050篇,總閱讀量621.94萬,切實講好法院好故事、弘揚法治正能量。持續辦好《法庭內外》欄目,播出“以案說法”電視節目339期,在《河源日報》刊發報道和典型案例774例,弘揚法治正能量。
鍛造法院鐵軍 打造忠誠隊伍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法院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以黨建為引領,大力推進法院隊伍“四化”建設,努力鍛造忠誠干凈擔當的法院鐵軍,以實際行動盡職履職、擔當作為,建功新時代。
市法院堅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干勁,迅速啟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扎實推進“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推動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和“兩個確立”主題教育走深走實,引導干警筑牢政治忠誠,在忠誠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實踐中淬煉忠誠品質。市法院把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去年以來,舉辦黨組“第一議題”學習64次、黨組書記上黨課3次、黨支部書記上黨課64次,舉辦專題學習研討會和宣講報告會19場次,接受習近平法治思想全員政治輪訓81人次。
“敢啃硬骨頭,甘當‘燃燈者’。”市法院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從黨的百年奮斗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著眼專業化、職業化,制定《加強青年干部學習教育培養機制建設的意見》,加快解決員額法官老齡化、干部隊伍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去年以來,完善青年人才選育管用全鏈條機制,統籌開展隊伍政治能力、職業道德、專業技能、綜合素質培訓183場4382人次。成立2個青年理論學習小組,創新開展“河法大課堂”等形式多樣的學習,幫助青年干警扣好投身人民司法事業“第一粒扣子”。出臺干警季度考核方案和崗位技能競賽辦法,每季度評出辦案能手、司法輔助崗位能手、司法行政崗位能手各5名,激發干事創業精氣神。
大力弘揚英模精神。組織“我為黨旗添光彩”英模事跡巡回宣講和事跡宣傳,選樹兩級法院6名一線英模代表,開展全市法院英模事跡巡回報告會7場次,引起社會廣泛好評。加大激勵關愛干警力度,持續開展“最美法官”“十佳干警”評選活動,依托“兩微一端”新媒體矩陣,講好英模故事、展現英模風采,掀起學先進、趕先進、當先進的熱潮。“標兵法官”陳劍鋒、“人民滿意公務員”黃莉、“最美法官”田偉恩先進事跡被“學習強國”廣東平臺等媒體推廣宣傳,充分發揮了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同時,把弘揚英模精神與法院工作實踐相結合,推動“星級黨支部”創建,設立黨員先鋒崗30個,評選黨員先鋒干警26名,推動英模榜樣力量轉化為生動實踐,讓英模精神“活”起來。
回首過往,跋山涉水未停步;眺望征途,初心一如來時路。“責無旁貸”是奮斗路上最嘹亮的號角,全市法院人正為逐夢新征程凝聚更為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