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保護生物多樣性 守護連平生態美

廣東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守護綠水青山工作紀實

2022-10-26 10:42:31 來源:河源日報

c9b9aa79575f59a2babf4a53d0fd700b_1026012_001_01_s.jpg

■近年來,黃牛石保護區科研團隊有序開展綜合科學考察和紅外相機監測工作,不斷豐富保護區資源監測成果。(資料圖片)

cb42216b3e43f074c89d97563fe82a73_1026012_001_02_s.jpg

■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鷴已廣泛棲息于黃牛石保護區,且數量逐年遞增。(資料圖片)

9e0646d5be9691b4bd340cdef39229dc_1026012_001_03_s.jpg

■黃牛石保護區通過對周邊社區、中小學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生態保護意識。(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金秋時節,廣東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草木欣榮、鳥獸棲居。在這里,連綿不絕的山峰、縱橫交錯的河谷構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觀,是野生動植物棲息的“伊甸園”,也是生態文明的“傳播基地”。

廣東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下稱黃牛石保護區)地處九連山脈、連平縣北部,1999年分別建立縣級、市級保護區,2001年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4420.32公頃,林地面積4377.13公頃,占保護區總面積的99.02%,是典型的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和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植物物種及棲息地、珍稀植物的原生地、自然景觀、新豐江上游水源地是其主要保護對象。

生態興則文明興。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黃牛石保護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資源保護、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等為主要任務,胸懷河山,履職盡責,不斷夯實綠色本底,勾勒出一幅“同在藍天下,人鳥共家園”的美好生態畫卷。

綠色寶藏,保護生物多樣性

“大家快來看,是黃腹角雉!咱們保護區也有國寶了!”5月20日15時58分許,布設于黃牛石保護區核心區的一部紅外相機,捕捉到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黃腹角雉的影像。視頻中,一只羽色鮮彩艷麗的雄性黃腹角雉在林間“閑庭信步”,神態悠然自得。黃腹角雉是我國獨有的珍禽,別名角雞、吐綬鳥、壽雞。因天敵危害嚴重、自然繁殖能力低、棲息地縮小,其數量十分稀少,目前全球僅存4000余只,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世界雉類保護行動計劃2000—2004》確定的急需保護種類,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黃腹角雉的出現意味著什么?黃牛石保護區科研監測團隊負責人介紹,保護區自建立以來,基本保持自然狀態,大部分為次生天然林,生態系統演替發展良好,生態環境多樣,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此次拍攝到黃腹角雉,在河源屬于首次,這表明近年來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提升和改善,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

除了黃腹角雉,工作人員還利用紅外線照相機拍攝到了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鷴的珍貴影像。白鷴是廣東省的“省鳥”,素有“林中仙子”之美稱。黃牛石保護區工作人員介紹,經過多年的有效管護,白鷴已廣泛棲息于保護區,且數量正在逐年遞增。視頻中,一群野生白鷴悠然地在林間覓食,其中白鷴雄鳥羽毛光澤亮麗,身后搖曳著長長的尾羽,猶如百鳥之王,雌鳥的羽毛呈橄欖褐色,體型比雄鳥要小。這段影像也被央視綜合頻道收錄,并在科普節目《秘境之眼》中播出,連平的良好生態再次走進了大眾視野。

珍稀動物頻頻現身,見證黃牛石保護區的生態之變,也凝聚著保護區科研監測團隊的汗水和智慧。為了摸清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的種群數量、種群分布和種群結構,掌握保護區內主要植被類型分布、地面生物量和多樣性分布等,從2002年至今,黃牛石保護區共開展了3次資源本底調查,并于2021年開展綜合科學考察和紅外相機監測工作,將保護區劃分為44個網格,每個網格均布設有紅外相機對野生動物進行長期監測,并每隔半年對監測數據進行收集整理,不斷推進監測常態化、規范化、體系化建設,豐富保護區資源監測成果。

據悉,最遠的紅外線相機布設點,工作人員需要步行8個小時才能到達。在一次次翻山越嶺、一次次細心監測、一次次巡山護林中,黃牛石保護區科研團隊的專注與認真,成功打開了這座森林物種的藏寶盒,果子貍、鼬獾、豹貓及南方紅豆杉等珍稀野生動植物重回公眾視野,許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增加,生存狀況不斷改善。截至目前,保護區共記錄到陸生野生脊椎動物26目80科223種,蝶類9科81屬113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種,分別為黃腹角雉、穿山甲和金斑喙鳳蝶,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4種;共記錄到維管植物214科787屬1620余種(栽培植物72種),大型真菌22科31屬52種,其中珍稀瀕危野生保護植物20科37屬51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8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種,為南方紅豆杉、金線蘭等國家二級保護物種27種。

逐綠而行,筑牢生態保護屏障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生態環境。”黃牛石保護區生態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進一步豐富,得益于保護區久久為功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工作。為保護好這片天然的植物寶庫、動物樂園,黃牛石保護區自成立以來,在省林業局、市林業局及連平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堅持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把黃牛石保護區建設管理作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行動,從政策落實、強化網格化管理、加強監測等方面持續發力,切實筑牢生態保護屏障。

為切實做到科學、有序推進保護區建設和管理,2020年,黃牛石保護區成立社區共管委員會,與保護區周邊3個鄉鎮、10個社區(村集體)共同成立了《廣東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委員會》,訂立了章程,為推進社區和諧相處、形成共管合力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2021年,連平出臺《廣東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禁止在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采石、挖砂等活動,對破壞保護區的行為最高處罰1萬元。同時,在保護區設置森林公安分局派出機構,這也是全市各自然保護區中設置的首個執法機構,旨在加大對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進一步維護保護區林區治安穩定。2022年,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聯合保護委員會成立,建立了保護區的監督檢查溝通協調機制。

強化網格化管理,落實巡護責任。為進一步強化管護工作精細度和執行力,保護區實行網格化管理,監督管護人員落實網格化巡護責任,明確職責范圍,值班巡護過程中須開啟網格化手機終端,確保林區詳情得到有效掌控,不斷推進規范化管理進程。“還自然以寧靜”是對自然最好的保護,黃牛石保護區嚴格執行24小時值守制度,把好出入林區關卡,加大巡護力度及頻率,嚴禁各種違法違規破壞森林資源行為發生,有效地減少了人類活動對野生動植物棲息環境的干擾,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更加優質的生存生長環境。

加強日常監測管理,提升管護能力。黃牛石保護區全力維護生物多樣性,切實做好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工作,有效勸阻群眾進入野生動物出沒區域,避免人與野生動物的近距離接觸,努力守住資源底線。

一項項具體的工作舉措,激蕩著保護區在推進生態保護建設中求實、務實、扎實的鏗鏘足音,使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更加有效。

共建共享,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秋日的黃牛石保護區,一派生機盎然。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科普教育示范園(下稱科普示范園)置身于綠水青山中,透過車窗就能將保護區的美景盡收眼底。

近年來,黃牛石保護區一手抓資源保護、一手抓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致力于將科普示范園打造成為集科普教育、自然研學和自然體驗于一體的科普宣教中心。據悉,科普示范園內自然資源豐富,建設實施方案以“探索黃牛石森林原野生境——感悟森林的一日、一年、一生”為主題,園內規劃成為“入口形象區、風景展示區、科普宣教區、森林體驗區”四大主題,“兩環、五核、多點體驗”的空間結構,打造成為粵東北中小學生自然研學旅行最佳目的地、全國先進森林體驗型自然科普教育示范園。如今,科普示范園項目已基本完成。黃牛石保護區還成立了志愿者服務團隊,開通公共預約平臺,為科普示范園項目開園作好準備,等待更多的人來揭開保護區的神秘面紗。

為了讓文明宣傳理念深入人心,黃牛石保護區還通過開展“送課上門”活動,對周邊社區、中小學開展科普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周邊社區群眾生態保護意識。

“有誰知道這是什么動物嗎?”日前,在連平縣第一小學,當科普宣教老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孩子們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小激動,紛紛舉手回答:“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課堂上,科普宣教老師詳細介紹自然保護區概況和生態保護等方面知識,指導他們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透過一雙雙純凈的眼睛,能真切地感受到一顆顆熱愛自然、渴求新知識的童心。黃牛石保護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開展生態教育送課上門服務,不僅幫助中小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著力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也使得保護區的科普宣傳能力得以提升。

年復一年,保護區宣傳教育工作也不斷創新,在打造自然科普教育示范園、開展“送課上門”等自然科普宣傳活動的同時,開展社區共管活動,與周邊村“兩委”加強溝通聯系,提高周邊村民生態保護意識,加快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通過新聞媒體平臺播放專題宣傳片,廣泛宣傳生態文明建設,向社會公眾展示保護區保護成果,不斷提高社會公眾生態保護意識。

時代賦予的職責使命,在奮斗中得以彰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畫卷,在實干中盡情舒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黃牛石保護區將繼續保護好連平的山水,維護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安全,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逐綠而行,不斷夯實綠色發展的根基。

■組稿:本報記者 劉永菲 譚紹丁 通訊員 張國進 謝泳美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