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農場繪出現代春耕圖
我市全力抓好春播春種工作,計劃農作物種植總面積136萬畝
■現代農機高效助力春耕生產
■“高大上”的農機頻頻“搶鏡”。
■農業機械成果展示現場
■全省春耕生產暨支農服務下鄉現場,一群白鷺與農機“共舞” 。
抓好糧食生產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我市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基礎。記者從昨日召開的全省春耕生產暨支農服務下鄉現場會議上獲悉,目前我市春耕生產形勢總體良好,各項工作有序推進,今年全市計劃春播春種農作物總面積136萬畝。
自走履帶式旋耕機、水稻缽苗移栽機、水稻有序拋秧機、農用無人水稻直播機……在東源縣柳城鎮下壩村萬綠智慧農場里,各類先進農業機械設備輪番上陣,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如果是人工插秧的話一天只能一畝多地,我開著插秧機一天輕輕松松四五十畝,效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大大降低。”談起農機高效助力春耕生產,農機手張天球臉上寫滿了自豪。
全面升級機械化,春耕跑出“加速度”。據悉,今年全市計劃春播春種農作物總面積13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面積95萬畝,花生、蔬菜等大田經濟作物面積41萬畝。目前,春播春種陸續開始,其中花生已播種4萬畝,早稻育秧面積6.5萬畝,辦田面積10.8萬畝。
近年來,我市從“地”這個根子上做文章,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底線,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其中,東源縣作為全省小型農田水利試點縣之一,目前已經完成項目勘測和設計,進入工程招投標階段。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131.9萬畝,今年計劃完成9.32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含改造提升)。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農業發展的命脈。“目前,我市已經準備了100萬公斤水稻種子,6.5萬公斤玉米種子,還有5萬噸肥料。這些農資的價格比較穩定,也能夠保障我市春耕生產順利推進。”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鄧春華說。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我們將在3月15日之前全面完成春播任務,3月底完成花生、玉米等旱糧播種任務,清明前完成水稻栽插任務。”鄧春華說,我市已經把全年糧食生產任務,層層分解到了縣、鎮、村,落實到戶到田塊,抓好撂荒耕地的整治,鞏固復耕復種的成果;加強對種糧大戶的補貼,加快推動土地流轉,確保農民的收益,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組織開展科技下鄉培訓,動員服務組織加強農業托管,加強農機的調度,確保春耕生產能夠順利完成。
現場見聞
農機轟隆下田 農民“洗腳上田”
“轟隆隆……”柳城鎮下壩村萬綠智慧農場傳來了旋耕機、拖拉機、無人植保機作業的聲音,奏響了春耕的“前奏曲”。
眼下正是春耕備耕的關鍵節點,在全省春耕生產暨支農服務下鄉現場會議現場,數十臺智能化農機設備先后登場,在肥沃的耕地上播下了春的種子。
走進萬綠智慧農場,自走履帶式旋耕機、履帶拖拉機正在田間來回作業,機身駛過的地方,土塊被打碎,耕作后地表平整,不易下陷。“自走履帶式旋耕機可有效解決水田因機械耕作而導致耕作土壤結構受到嚴重破壞的問題,尤其適用于深淺不一的南方地區,一般1小時的作業效率可達4—5畝。”東源縣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鍵寬說,旋耕作業的同時還可同步施肥,把基肥直接打入泥土底層,提高肥料利用率。
旁邊的水田現場同樣“科技范”十足。在機手的操作下,農業無人機飛行穿梭在寬廣的土地上方,將種子撒進田里,短短10余分鐘,就完成了3畝地的播種。無人機飛行路線及播種間距為智能化自主設定,播種后16天便可出苗。隨后,另一架大型無人機平地而起,在低空勻速飛行,噴灑霧狀農藥,均勻地灑落在水田上。
“無人機不僅能拍攝,還能播種和植保,裝60斤農藥都沒問題,真的很現代化。”前來觀摩的陳先生不禁感慨。不遠處,水稻拋秧機在田里來回穿梭,每臺拋秧機上只需一個人把秧盤擺好,機器便會迅速種下整齊的秧苗,行間株距排列十分整齊。
“拋秧機拋下去的秧苗,每次都是成行成序的,看起來十分規整,便于農戶進行田間管理,可以做到精準施肥、打藥,從而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農機手徐熾鍇說,過去1個人1天最多只能作業1畝地,而拋秧機1小時最高可拋12畝秧苗,農民的雙手得到了解放。
藏糧于技,技助豐年。無人駕駛水稻插秧機、變量施肥無人機、無人駕駛水稻直播機、無人駕駛高地隙除霧機……一項項農業“黑科技”,讓智慧農場實現數字化感知、智能化決策、精準化作業、智慧化管理。“高科技為夏糧生產搭好了‘豐收架’,我相信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種糧戶陳向陽對此信心滿滿。
支農服務
推出支農“大禮包” 農民吃下“定心丸”
從農資采購、質量保障、價格穩定到專業化防治、技術指導,為農戶提供全過程服務;開展農技服務“輕騎兵”鄉村行,服務農民、服務產業、服務農業經營主體、服務一線;發揮廣東省金融支農促進會作用,為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供金融支撐……在昨日召開的全省春耕生產暨支農服務下鄉現場會議上,一系列支農惠農“大禮包”及時亮相,讓農民吃下“定心丸”,積極備戰春耕生產,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讓農民當“甩手掌柜”
活動現場人頭攢動,廣東天禾農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天禾農資)展位前的農資用品以及農業社會化服務方面的亮點、成效更是吸引了一大波人前來洽談對接。
作為供銷社系統民生保供企業,天禾農資積極發揮農資商品供應主渠道、農業社會化服務主力軍和廣東為農服務國家隊作用,緊抓春耕農業生產重要節點,提前籌劃、多措并舉,全力做好廣東省2023年春耕備耕農資組織供應和農業社會化服務工作。“我們在河源深耕十幾年,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所需要的服務我們都可以提供,我們確保24小時響應速度,2小時確保農資產品和服務能送達農戶,幫農戶解答種植中的各種問題。”天禾農資副總經理姚偉英說,該企業除了保障春耕過程中的農資產品供應以及價格穩定之外,還可以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包括病蟲害專業化防治、配方肥使用、技術指導,為農戶解決實際需求。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讓農民當起“甩手掌柜”,天禾農資有計劃、也有行動。“農民把田交給我們,我們從種子到種植環節提供托管服務,農民享受節本增效就行了。”姚偉英表示,該企業今年計劃在河源開展8萬畝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同時,企業還將充分發揮專業植保業務的優勢,把植保專業課程送到鎮、村,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一對一宣傳,讓農戶對天禾農資的產品、服務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為農戶提供一站式、全過程服務。
“輕騎兵”田間地頭開課
在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展位,橫幅上“農技鄉村行 有我輕騎兵”標語格外顯眼,該中心種植業技術與種業推廣部部長羅學梅正向與會人員推廣應用“粵農技”小程序。
“用戶只需在微信小程序‘粵農技’上發出問題,后臺將匹配相應專家及時服務,有序開展農技服務‘輕騎兵’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精準服務。”羅學梅說,“輕騎兵”按農時農需有針對性地指導生產,直接在田間地頭開課,讓一線技術員和種養者、農機手與專家面對面交流;深入主產區,把脈問診開“藥方”,實時實地提出解決方案。目前,“粵農技”小程序上已經有超1500條圖文品種技術庫,開展田頭課直播及專家線上行課超30期,技術短視頻總計發布1000多個,在線觀看人次超5000萬。
羅學梅表示,接下來,將充分發揮“一主多元”的制度優勢,調動基層農技人員及鄉土專家的積極性,根據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和生產實際的技術需求,快速響應,集中力量破解產業中的痛點和難點,把新品種、新農技、新裝備、新模式、新成果匯聚成鏈、推廣開來,應用到全產業鏈中,為河源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85項金融產品支持春耕
適應廣大農民多元化、多層次需求,要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讓金融政策真正落實到“三農”、金融服務真正下沉到“三農”。
“我們促進會首批會員89家,包含廣東省內金融機構、證券交易場所、涉農產業投資機構、服務平臺機構、高校、科研及技術推廣單位、農業龍頭企業和優質實施主體等。”廣東省金融支農促進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為了更好服務春耕備耕,促進會及早謀劃,積極推動各會員單位深化服務內涵、創新工作機制,進一步為春耕備耕提供便捷、高效、差異化的綜合金融服務,讓更多“金融活水”暢流河源鄉村。
其中,在信貸方面,推出85項金融產品支持春耕生產,包含了信貸類產品43項、保險類產品29項、擔保類產品5項、股權類產品3項、基金類產品5項,并將其中24項首推產品匯編成《廣東金融支持春耕生產產品手冊》;組織8家合作機構全力實施好省鄉村振興融資風險補償資金試點工作,引導更多信貸支持中小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信貸直通車”平臺便捷、迅速的優勢特點,為糧食生產、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和春耕備耕提供金融信貸支持。
在農業保險方面,各農業保險會員單位提前部署春耕備耕相關農業保險投保準備工作,實現愿保盡保;積極拓展各類保險產品,有效幫助農戶轉移春耕備耕風險;推動會員保險單位開展防災減損服務,完善“保防救賠”一體化建設。同時,在股權方面,搭建廣東鄉村振興板綜合金融服務體系,助力春耕備耕企業對接資本市場。
生產托管
農業數字化 農田不丟荒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促進行動,大力發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會化服務,鼓勵區域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促進農業節本增效、提質增效、營銷增效。今年,廣東春播作物意向面積超3000萬畝,進一步加快廣東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農業生產托管成重要抓手。
打開“粵農服”微信小程序,在線下單,即可輕松找到周邊閑置的農機,完成代種代收等服務。廣州市健坤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汪洋演示了“粵農服”平臺的用法。他表示,“粵農服”采用“網約農機”新模式,不僅實現訂單式作業,而且實現了資源信息和信息大數據共享及農機多干活、農田不丟荒的目標。
“‘粵農服’已經實現了從1.0到2.0的提質升級,解決了資源分散和組織化程度低等難題。”汪洋介紹,過去1.0只有農戶和服務組織兩個主體,現在2.0具備了托管服務交易、托管農場服務、農服組織管理、金融保險服務、農資團購服務五大功能。
據了解,金融保險服務是農業托管服務的創新舉措,支持全流程、全環節托管,對農戶來說有兜底保障,有利于順利推動生產托管工作。而農資團購服務,可以降低生產成本,農民可以得到更多優惠。
“‘粵農服’是實現農業生產標準化、數字化的‘好幫手’,農民在平臺上下單,可以打破熟人經濟界限,逐步使服務流程規范化,而且下單農戶還可獲得相應的政策補貼,有利于農戶的自身發展。”汪洋說。
探索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全省各地涌現出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東源縣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也不甘人后,高質量統籌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工作,勵志打造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服務架構。
“去年,我們促進盤活了5100畝撂荒耕地復耕復種,共為55個100畝以上的大戶提供生產托管服務。”東源縣萬綠智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鍵寬說,該公司在東源縣藍口鎮、柳城鎮、船塘鎮、錫場鎮、半江鎮實現全托服務,10畝以上的土地便可進行托管。該公司計劃今年上半年使用“粵農服”小程序,把農民培養成農機手,公司“派單”、農戶“接單”,助力農戶穩步增收。
■統籌:陳鵬 ■組稿:本報記者 陳鵬 曾敏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