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在我市舉行
推動河源客家文化煥發新活力
■專家學者到市博物館參觀
■在第十二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上,青年學者圍繞主題展開討論。
■客家文創設計作品展覽吸引市民駐足觀看
在25日舉行的第十二屆客家文化高級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近百位文化學者、專家云集槎城,以“新時代客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為主題,展開學術研討,為河源客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精準“把脈”。
論壇上,專家學者們立足看家本領,著眼時代發展,各抒己見,對河源客家文化發展建言獻策。主辦方表示,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之路必定充滿期望,期待客家文化探源工程深入實施,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期待河源客家文化在發展中緊跟時代步伐,在新時期煥發新活力。
發展客家文化
創新中傳承 傳承中創新
客家人作為漢族的重要支系,也是當今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河源的客家文化研究任重而道遠。”華僑大學講席教授、華僑華人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創院院長吳小安表示,河源作為一個地級市,其所處的區位、生態、紅色歷史和傳統文化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具有獨特性,前景光明。
“河源‘客家古邑’的定位幾乎成為客家群與客家學界的共識。”贛南師范大學客家研究院原院長、教授羅勇圍繞“新時代的河源客家文化自覺、自信與自強”展開分析。他表示,文化構建與文化自覺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厚實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撐;河源依托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不斷加強學術研究,在政府與民間良好互動下,“客家古邑”品牌不僅會越來越響亮,也將可能成為一個地區文化整合和建構的典范。
贛南師范大學客家研究院院長、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溫春香通過對客家研究、百越研究、學術與身份等方面的闡述,認為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在五次遷徙后吸收不同地區的文化形成獨特的文化;客家具有山區少數民族特征的漢族民系,既繼承了古代畬族、百越文化,又融合了古代漢族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客家文化如何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福建省政協研究室綜合處原處長戎章榕認為,要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力量,將先進的技術工具與優秀的文化傳統結合起來,發揮新媒體的引領、借鑒和互動作用。新時代轉化與發展客家文化既要立足河源,又不能局限于河源,要在創新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
感受客家風情
探尋河源文化
客家文化既是一種地域文化,又是一種族群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傳承、厚重的文化內涵、濃郁的民俗風情,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活化石”。探尋河源客家文化,加強河源地區的歷史文化傳承,對于踐行當代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如何利用族譜樹立客家青少年學生的家族歷史觀,弘揚客家文化?“針對河源客家青少年對族譜認識較為淺顯的問題,必須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族譜歷史觀,讓他們自覺了解族譜和傳承族譜文化。同時,客家地區還可以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族譜社會教育和服務活動,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與合作。”河源職業技術學院(下稱河職院)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羅春娜表示,讓青少年參與修訂來促進對族譜的了解和重視也是一種有效手段,不僅可以增進他們的族群意識和族群自豪感,而且有利于促進文化自強。
一個地方的文化自覺來源于其自身的歷史文化底蘊、學術研究支撐和政府與民間的良好互動。后世客時代的河源如何發揮政府和民間兩個積極性,將“客家古邑”的品牌延續下去?羅勇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他指出,世界客屬第23屆懇親大會從申辦到圓滿成功,是政府和民間良好互動的結果。此后,為進一步加強河源的文化構建與文化自覺,政府加大文化投入,如客家文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產業支持政策的出臺等。同時,企業對客家文化資源的利用也紛紛提上日程,建設客家文化主題博物館。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河源的客家標簽將會更加明亮,也成為河源客家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重要一筆。”羅勇說。
保護客家文化遺產
“河源經驗”可借鑒
花朝戲是紫金縣獨具特色的地方小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河職院講師劉少燕、鄧欽芳和紫金縣花朝戲傳承發展中心演員、花朝戲市級傳承人廖瑞枚等人以花朝戲在河職院的傳承教育為例,對“課程思政視域下非遺活化與傳承教育”進行了探索與實踐。據了解,2017年河職院啟動客家文化研習與傳承項目,開展花朝戲的課程建設、表演實踐和文化研究,探索客家優秀文化元素與內涵在高校傳承中的多維路徑,在花朝戲傳承活化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經驗。劉少燕等人認為,在文化自信自強背景下,三全育人機制的不斷完善,活化與傳承路徑的不斷創新,必將讓這朵“山溝里的山茶花”持續絢爛綻放。
贛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專家鄭紫苑則以紫金縣花朝戲申遺成功為例,認為官方賦予花朝戲認可的地位,為其傳承和保護起到積極作用,作為一種“標志性文化”對它的傳承和保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資金,使得它逐步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所以“申遺”是傳統民間小戲在全球化語境中,尋求新發展的一種經營策略,在其領域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客家文化要振興,首先客家方言要得到保護。”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博士羅鑫認為,保護客家方言的最重要手段,就是音樂、美食、文旅、電影等年輕人最喜聞樂見的形式。河源作為“客家古邑”,近年來在客家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來自河源的客語原創音樂異軍突起,河源客家菜也在不斷地向外輸出,廣受好評。“河源的經驗,值得梅州以及其他客家地區學習。”羅鑫在比較河源和梅州兩市客家語言異同的基礎上,提出各客家地區均應擴大格局、加強交流的愿景,以客家母語為媒介和手段,共同推進客家地區整體的文化振興。
紅歌唱響東江
創新紅色精神傳承方式
河源不僅是客家文化發源地之一,更是紅色文化浸染地。當客家文化與紅色文化在河源邂逅,又會迸發出怎樣的火花?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授陳菊芬通過收集和整理東江地區的客家山歌,挖掘山歌背后的革命故事,探尋山歌中的紅色精神在當代如何更好地弘揚與傳承。“進入新時代,客家山歌仍然具有極大的精神動力。”她認為,傳承東江地區客家山歌中的紅色精神,不僅能發揮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也能促使客家文化更好地傳承。如何使客家山歌融入紅色精神的傳承模式得以延續?陳菊芬認為將蘊含紅色元素的客家山歌引進校園,是弘揚紅色精神的新模式,也是傳承東江地區客家山歌的新途徑,建議各級各類學校有機融合課堂教學,充分運用山歌資源;而社會化傳播也是一種有效傳承途徑,可通過唱紅色山歌、講紅色故事,讓山歌中的紅色精神真正走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依靠新媒介、新內容、新方式傳承紅色精神的方式逐漸普及,這也是新時代傳承紅色精神邁進的一大步。”她說。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傳承客家紅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源城區埔前鎮上村村美麗庭院景觀設計以羅煥榮烈士的生平事跡為線,運用敘事學、符號學理論,打造遞進式場所精神氛圍,以不同主題結合景觀表現形式表達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庭院景觀效果的同時,引導宣傳教育。”河職院講師李月新說。
深耕客家文旅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客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備受關注的一個熱點話題。作為客家族群文化經營的延伸,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發展是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大力發展文旅產業的客家地域,河源理應高質量發展客家文化產業,努力使其成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動機’。”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二級研究員溫憲元就客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創新提出建議,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面對發展客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問題,要重視創新,進一步打造客家文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功能,著力從產業、企業、技術、融資、市場、平臺等多個領域加大培育和提升力度;客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在文化產業政策和實施上要采取以社會文化產業政策為統領的策略,各地方政府要力求做到增加客家文化產業從業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和素質提升,并實現客家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分享。
目前,自駕游正成為當下人們重要出游方式之一,這給客家傳統文化的旅游、觀摩提出了新要求。客家傳統文化景點,怎樣根據自駕游的特點和需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調整服務項目?龍巖學院教授林清書對此進行了深入調研、思考和規劃。“緊緊抓住自駕游和客家文化的特點,尋找兩者之間的聯系,探索客家文化資源開發、整合和利用的途徑,能夠促進客家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他認為,加強客家傳統文化旅游資源的建設,盡可能激發自駕游愛好者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到客家地區旅游,促進客家地區經濟、文化、教育、醫療事業的發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傳承創新有青年
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文化傳承是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基礎,如何在新時代客家文化創新傳承中展示青年擔當?“客家文化、客家傳統的傳承,應該主要依靠客家人民來進行,其中青少年的責任更是重大。”閩南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何雅芬舉例中國臺灣的客家活動,通過客家小館長的角色扮演的方式,利用客語拼音、客語詞典等工具,寓教于樂,讓小朋友在玩耍中學習客家文化。這給了河源傳播客家文化一個很好的啟示,要讓客家文化傳承下去,就要使青少年懂得什么是客家文化。
針對客家文化傳承的創新路徑,江西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陳穎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她表示,很多青少年“身在客家不知客”,要從客家文化認同出發,利用網絡媒體進行客家文化宣傳,同時借助網紅力量展示客家服飾、美食等,加強青少年的認同感,從而增強客家文化的凝聚力。
2019年以來,河源堅持“灣區所向、深圳所需、河源所能”,舉全市之力全域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時代下,讓客家文化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成為河源建設的重要一環。“客家文化要和當代的潮流文化相結合,形成客家元素的產品甚至產業鏈。”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育培訓部主任、助理研究員秦晴認為,可以通過打造服裝品牌、建設主題酒店等方式,將時尚元素與客家文化相融合,形成河源的客家品牌;另一方面,利用客家童謠合唱團,將河源之聲唱到粵港澳大灣區。
澳門城市大學博士李小霞則將目光放至數字媒體上,她表示,區域是一個共同體,要做到多元共生,又相互融合;要通過網絡、新媒體的方式看客家文化的建構,了解客家文化在數字傳播中的特征,善于利用青年群體的推介作用表達客家文化。
■統籌:鄒茹玉 ■組稿:本報記者 鄒茹玉 朱惠思 曾敏 見習記者 陳星 ■攝影:本報記者 馮曉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