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會館,無聲訴風云
■福建會館大門 本報記者 馮曉銘 攝
■本報記者 凌麗
這座會館其實“很紅”
——代開篇語
抗日烽火中的1942年,一群從香港脫險的文化名人,乘船從惠州逆東江而上,抵老隆稍作歇息后,又輾轉至韶關、桂林或興寧、大埔等地。
這是聞名中外的“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事件的場景。
這場驚心動魄的秘密大營救,距今已81年。
親歷者茅盾稱“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是廣東黨史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的歷史壯舉,在中國革命史冊、抗戰史上書寫了傳奇一頁,而龍川縣老隆鎮,是這一頁里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據載,從1942年初至當年9月底,經老隆這個重要中轉站安全轉移的抗日進步文化人士、各界愛國民主人士及其家屬達300多人。
中轉站的“大本營”便是老隆福建會館——當時的“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所在地。
福建會館建于清代,由龍川縣閩籍以龍巖地區為主的商人捐資興建。河源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福建會館因歷史機緣,也有著鮮明的紅色印跡。該館曾是我黨在河源地區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我黨著名農民運動領袖彭湃曾兩次居住于此,宣傳革命思想,撒播農民運動的火種。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里也曾作為東征軍的臨時指揮部。
如今,已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的福建會館,幾經修繕,依然有著往昔的崢嶸,陳列著“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重要史料和當地革命史料,于無聲處訴說風云。
河源日報社牢記黨媒職責使命,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今起推出《河源文脈長》欄目第二個系列報道——《“最偉大搶救”中的老隆福建會館》,從大營救史料中探尋和梳理老隆及福建會館的紅色記憶,弘揚紅色文化,賡續紅色文脈,激勵河源人民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胡劍廷)
東江河畔,龍川縣老隆鎮,華新路。
在一片現代建筑中,一棟老屋,白墻黑瓦,門牌號為39號,大門上方牌匾有“福建會館”四個大字。
4月16日下午,三三兩兩的工人,正在館內加班加點進行布展。
龍川縣博物館館長黃躍說,會館的裝修布展不日完工,將更新升級原有展覽陳列,重新開放。
館方提供的資料顯示:福建會館是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2019年10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會館是明清時期具有濃厚地域特色,且大多數為工商業者的同鄉行幫聚集的場所,多建在商業繁華之處。地處東江上游的老隆鎮,建有福建會館,且位列“全國重點”。
那么,福建會館又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背后藏有哪些激蕩風云的往事?
160年前,一棟“豪宅”誕生
福建會館內,有一面白墻,在顯眼的地方嵌著兩排楷書石碑,分別為《創建隆福堂記》與《重修老隆福建會館記》。
根據石碑記述,福建會館前身是“隆福堂”,自清咸豐庚申(1860年)秋季始筑,同治甲子(1864年)仲冬落成;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修,改名為“福建會館”。
據館方介紹,以前石碑一直被覆蓋在墻內,于近年才重見天日。記者看到,其字與碑平,無法拓片,白筆畫與黑碑石對比十分明顯,筆畫極是清晰。
當時為何建會館?其碑記云,“大江以南街要之區,吾莫不有館,以妥神庥而敦梓誼。惟老隆為由閩入粵要道,闕焉無聞,責果何歸?”這話大意是:長江以南的商貿旺地,福建人都建有會館,用來拜神祭祖,聯誼鄉親。老隆是由福建到廣東的要道,卻沒有一個福建會館。
出于這種現實考量,在老隆的閩人決定籌集資金,于咸豐庚申(1860年)秋季開始建造會館,迄同治甲子(1864年)仲冬,用時4年多建好落成。次年“軟裝”完畢后,“門前石欄畢備,后院花塢整齊”,“率同鄉子弟誦讀其中,月夕風晨,書聲盈耳矣”。
福隆店出資最多,因此,名之曰“隆福堂”。
新落成的隆福堂,規模宏大,能列入東江一帶閩中會館的前幾名,可以說是“豪宅”。
自此有了這座同鄉會館,在老隆的閩人便能接濟同鄉、同業來往人等暫住或轉地謀生,協助調解同鄉與當地人發生的糾紛,或接納同鄉流民,給予救濟,等等。
30多年后,隆福堂的瓦面與虹梁都有損壞,亟須重修。永定縣人王紹經承其父志,籌款重修,1904年完成,正式取名“福建會館”。
黃躍介紹說,福建會館建筑形式原為三堂兩橫土木結構,基深墻厚。正堂祀奉天后圣母,右側橫屋名為隆福堂,左側橫屋因故尚未建成。隆福堂住理事二人,辦理日常事務。當時同鄉會長(理事)王紹經,永定縣高陂鄉人,舉人出身,后告老回鄉安度晚年,由福基煙店經理陳鏡堂接任會長,最后一任會長是吳鼎溪。
福建會館陸續置有山、地、田、店等公產,這也是其主要經費來源。另外,靠同鄉或外地來會館住宿、經商的行家(同行業)交易土特產山貨(如玉扣紙、毛邊紙、色紙、黃煙葉、閩筍干等),從中抽取少量費用。
福建會館經費支出主要用于清明拜山、祭祀天后圣母誕辰,凡是福建籍同鄉男女老少人人有份,參加人數最多時百余人、十多席之多。
現在仍可看到,福建會館為三進五開間院落式建筑,占地面積約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70平方米。福建會館建筑設計精巧,雕梁畫棟,結構奇特新穎,天井內栽種有各色花木。
彭湃兩駐會館播撒革命火種
時代風云變幻,老隆福建會館無聲地見證了許多歷史事件。
據載,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福建會館曾是東征軍臨時指揮部,程潛、林伯渠等先后駐扎于此。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第一次東征,4月攻克老隆。同年10月,廣州國民政府舉行第二次東征,第三縱隊6000多人在程潛的率領下向老隆進發,10月下旬攻克老隆,時任龍川縣長逃跑。程潛和黨代表林伯渠住在福建會館,當月27日上午,召集龍川各界開會,選舉臨時縣長,黃麟書得票最多,當選為縣長。
《中共龍川地方黨史》記載,福建會館曾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活動場所之一。1923年春至1925年秋,大革命時期的著名農民運動領袖之一彭湃曾兩度在此居住,并在龍川播下革命的火種。
1949年6月1日,龍川全面解放,于老隆福建會館成立縣人民政府,成為廣東最早建立縣一級人民政府的縣。
300多名文化名人從老隆安全轉移
福建會館最高光的時刻,應是1942年成為震驚中外的“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所在地的那段歲月。
1941年底,香港淪陷于日軍之手。滯留在香港的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共有800多人,處境極其危險。周恩來指示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連貫等不惜代價組織營救。
這場驚心動魄的大營救,被茅盾稱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1941年12月,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茅盾、夏衍、胡繩、千家駒、蔡楚生、喬冠華、廖沫沙、胡風、丁聰……300多名困居港九的文化名人及其家屬,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的幫助下,陸續穿過日軍封鎖線,多數人沿東江溯流而上,抵達老隆這個至關重要的聯絡點和轉運站。
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負責人之一的連貫當時就住在福建會館,精心安排和指揮民主和文化進步人士的大轉移行動。
正是這些在文化政治舞臺上大放異彩的文化名人的到來,讓龍川老隆及福建會館載入中國共產黨史冊。
2019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發布,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指揮部舊址(老隆福建會館),列入其中。
在廣東與“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歷史事件有關的8處文物保護單位中,目前僅老隆福建會館和位于深圳市大鵬新區的土洋村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即香港文化名人從香港轉移出來后在深圳的重要站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川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朱光進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福建會館曾分別成為老隆鎮政府、老隆鎮人民法庭、老隆鎮機關幼兒園、龍川縣老隆鎮塑膠廠等辦公用地。
因為福建會館所具有的革命紀念意義和建筑歷史藝術研究價值,1986年被龍川縣政府認定為龍川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7月公布為河源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0月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另外,福建會館于2010年被定為第三批河源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3年被命名為廣東省黨史學習教育基地,2019年7月被命名為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歷經戰火洗禮與歲月沉淀,福建會館完好保存至今。但由于其間曾被作為其他用途,加上年久失修,館內一度破敗。2011年,當地政府斥資修繕,并于當年8月1日開始免費對外開放,成為“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重要事件和大革命時期龍川革命歷史的陳列展館。
2022年,龍川對該館再度進行全面修繕,并將對“香港文化名人大營救”重新布展,對展陳設施改造升級。黃躍表示,這次將重點突出“老隆中轉”過程,擬打造成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示范點,更突出、更全面地講好營救文化名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