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豪強的崛起與爭霸
——元末明初河源地區風云往事
■老隆關隘前門(原載《龍川縣文物志》)。 翻拍圖片
■明代獅形鐵熏爐,東源縣博物館藏。 翻拍自《古邑遺珍》
核心提示
在殘暴腐敗、橫征暴斂的元朝廷統治60余年后,百姓不堪其惡政,紛紛起來反抗。正如朱元璋定鼎后所云:“元運將終,英雄并起,民患兵殃。時予亦與群雄并驅,輯兵保民?!碧煜氯盒壑鹇?,最終朱元璋勝出,于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此后,明初延續著元末的戰亂動蕩局勢。在河源、龍川兩縣,至洪武二十余年動蕩局勢才逐漸好轉,于是鞏固軍務,修筑城池、關隘,設置驛站“飛報軍務”,各地縣吏“凡邑之政,罔不修舉”、輯兵保民。
元末各地群雄紛紛揭竿而起
元末明初,僻處嶺南一隅的今河源地區,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多年的戰火荼毒。
就在元末中原各地群雄紛紛揭竿而起之時,嶺南社會局勢同樣不穩定,惠、循二州皆被地方豪強占據?!盎葑栽┲畞y,所在豪杰,負險稱雄。于歸善有劉守正;于海豐有陳子華;而李蒲林(葉滿山)據河源;謝以文據龍川,長樂、興寧亦皆有人?!?/p>
據稱,龍川義都與陳友諒余部有關聯,陳之余部南下粵東,分駐于龍川嶅山,扎寨3年,除了有“倒插竹”的傳說,還留有少量當年義軍筑城留下的遺址。據稱,“義都”之名即因義軍而來。又有一說,龍川曾設一、 二、三、四都,其中二都在西,后稱義都。
義都的“亂軍”被元官招降后,各地尚有此起彼伏的起義。
洪武元年,有河源土豪曹文昌“聚眾作亂”,征南將軍廖永忠往討,捕獲并誅殺了曹文昌。
洪武十八年(1385年),“廣東賊”周三官、謝仕真攻劫龍南信豐等處,破其城,焚掠甚慘。周三官是河源官宦人家子弟,因殺人亡命天涯;謝仕真則以造假銀事發,遂與三官結黨,倡亂一時,“烏合蟻聚”,集兵至萬余人。謝仕真將龍川一帶居民殺戮甚多,數百里內,人煙斷絕(王陽明《添設和平縣治疏》)。次年,謝仕真被統兵官尹和先施計擒平定。
河南人陳敬(字行簡),原于洪武十五年被刑部尚書開濟舉薦為吏部試尚書,洪武十七年,因事被免職,洪武二十一年出任龍川知縣。境內群盜為患,明官陳讓率兵來討,不克。陳敬與邑人謀,請先圖之,秘密遣人誘賊首下山而擒之,不費斗糧,不折一矢,民賴以安。次年,陳敬進京言事,頗得朱元璋歡心,升任吏部右侍郎。
何真與三王壩
“東莞人何真,在與東莞地方豪強的勢力爭奪中,轉辟惠州為根據地,借助惠州官府的支持,并獲得元朝廷授官,勢力不斷壯大,最后成為元末廣東地方的實際控制者?!保ɡ蠲魅A《元末廣東雄杰何真》)
何真授惠州路總管后,惠州境內各路豪杰爭來歸附,如博羅縣萬戶馬丑汙(一作馬寒)、平陵李滿林、藍口陳瑞淵、墩頭何福、胡洞鎮胡毅可、十社陳英俊、博羅蓮塘崗李仁翁等,皆領兵來附,一時兵強馬壯,勢力雄盛。何真命各路將士出征,搗剿境內各處諸叛營寨,博羅、河源等占據地方之徒,皆聞風而降。凡主動來降者,命其繼續守營寨,隨時聽調。經過何真多次征討,惠州屬境內得以安靖。
此時在河源造反的有葉滿山,又叫李蒲林。“葉滿山?”在向李明華請教時筆者表示奇怪,“多部史籍上作‘李滿林’呢,例如乾隆《河源縣志 紀事》第一條,就是何真討李滿林,然后就是廖永忠討曹文昌?!?/p>
李明華是河源人,惠州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多年從事惠州、河源地方史研究。
“《河源縣志》和《惠州府志》似誤,當時之前編史缺乏足夠的史料。今從何崇所記,應作李蒲林。李滿林實際上是河源平陵守將,追隨何真。”李明華說,“我之前也引用過《惠州府志》,但與何崇《廬江郡何氏家記》有出入?!?/p>
根據何真之子何崇所編《廬江郡何氏族譜》,實際上占河源的是葉滿山,被何真屬將擊退?!皬臅r間上來說《家記》是何崇(何真的兒子)記錄,至萬歷年間時才刊刻。嘉靖府志早已刊刻,但何崇是當事人,并遭遇滅族出逃,記述更可信?!碑敃r受涼國公藍玉案牽連坐罪,何氏子孫皆受連累,何榮(長子,字耀光)、何貴(四子,字奉先)、何宏(六子,字彥先)、何維等暨老幼皆遭誅殺,這本《家記》直至萬歷年間才敢示人。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何真破王成于東莞、惠州后,從惠州率兵征上游河源縣城南三王石營寨,擒葉滿山,周邊各寨聞風皆降,河源縣地方亦得以安靖。
何真筑之三王石,或曰三王寨、三王壩,位處東江邊上,交通甚是方便。同治《河源縣志》作“三凰壩”。
河源城頭變幻大王旗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何真率兵前往廣州,與德慶、岐石、鹽步、西南、山南、黃連、清遠、四會、紫泥、市底、白泥等各地元帥結盟,擁禿堅不花為盟主,合力入廣州城征討據城的邵宗愚。
各路兵臨廣州城,邵宗愚見勢不妙而逃離廣州,廣州城收復。何真又命何榮等往征海豐,命何迪等率吳文惠、馬寒、李滿林等分路征循州、梅州及河源、龍川、興寧等縣,皆克復,并命將各守其城。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割據江西的陳友諒命熊天瑞率各山寨魁首領兵攻循、梅二州,何迪戰敗,循、梅二州皆被紅巾軍占據。唯有吳文惠據守河源地方各寨幸安。何迪還惠集兵,欲奪回循、梅二州,再出兵攻循梅二州,擒殺謝以文等,收復失地,并降紅巾軍將領張壽等。何真命吳文惠總領循梅及河源軍,據守各處營寨。
此時的何真,已控制了廣東大部分地方,何迪鎮惠州,何漢賢守增城與廣州官路,何元忠守循州,廖允忠守海豐,馬寒守博羅、河源等縣,何榮守靖康場增田鎮,扎營于蓮花峰下,廣東大多地方皆受何真控制,并得到了元朝廷的認可和授封。
動亂中的元末廣東,地方豪強與海寇不時挑事,令何真首尾難顧,疲于奔命。
就在何真疲于征剿之時,他的大將馬寒卻背叛了他。十月,馬寒果然與王成勾結,其屬下據守博羅、河源、龍川、興寧等縣及循、梅二州諸帥皆叛,惠州、循州境各地已多陷入叛兵之手,何真退守惠州。
何真以惠州城為根據地,往征博羅,剿滅叛將馬寒,重新接納其屬下的兵士,觀降各地營寨。至元二十六年,何真與死對頭王成決戰獲勝。
次年,何真先后收復靖康場等地營寨,征海豐、增城、白沙、石灣、寶安城等地。在基本收復廣州附近地方后,五月,何真率將分兵多路,收復廣州,命員外一宗率領李滿林等率軍往征循、梅二州山寨,各地山寨悉平,命一宗駐守。
就在何真力戰群雄據有廣東時,元亡明立,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改元洪武,建都南京。何真得到河源守將一宗的飛報,大明陸仲亨率兵由贛入粵。何真率廣東數郡縣奉表降明,朱元璋認為是“可謂識時務者矣”。洪武二十年,何真被授封爵“東莞伯”,賜金書鐵券。洪武二十六年,因涼國公藍玉案牽連坐罪,何氏子孫皆受連累,何榮(長子,字耀光)、何貴(四子,字奉先)、何宏(六子,字彥先)、何維等暨老幼皆遭誅殺?;葜?、東莞鄉中族裔四處奔逃,托身他鄉,所幸何崇率子侄隱跡逃生。(李明華《元末廣東雄杰何真》)
“尉佗遺封”的建城與城建
形勢穩定下來之后,河源、龍川開始建城。龍川縣乃“尉佗遺封,宿稱勝地”,有海珠嶅峰盤踞雄拔,浰水東江控帶清遠,而藍關界在潮陽北門鎖鑰。古循州原有城,始筑年代無考,歷代興廢不常,元代尚有城池,直至明洪武十九年因寇亂塌圮。史料載,“洪武中,嘗經寇掠,民戶散亡,所存者僅八里,而縣治傾圮尤甚”。洪武二十年,廣東都指揮花茂奏準設立所署,明代主要承擔陸地防御的軍事單位守御千戶所,由守御千戶李賢始筑。明洪武二十一年,李賢始建龍川縣城池,并在龍川縣城城東校場內建了演武亭。
與龍川縣相距不遠的河源縣,“桂山西鎮,龍江(東江)東抱,土原沃衍,據郡上游,接海潮,通汀贛,據郡上游”,是南海(廣東)的一大通衢。南齊初建埠時即“據桂干為城,而枝布為三郭環之”,上城是南齊建縣以來的縣城,素稱佳麗之地。到了元末改朝換代之時,大軍往來,刀光劍影,血肉橫飛,上城的城墻也塌了,房子也燒了。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從戰爭中恢復喘息的河源人,開始戰后建設??墒牵菈Σ⒉皇悄敲慈菀仔薜?,沒有完好、堅固、高大的城墻保護,就有一些強盜,跑到上城來偷、搶人們財物,人們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威脅。明洪武二年(1369年),縣丞鐘鎰于下城壽春寺,以避盜擾。
這位縣丞鐘隘,在洪武初年苦遭離亂的河源做了不少的實事、好事。鐘鎰是山東掖縣人,洪武初年任河源縣丞,他讓流民歸集起來,登記戶口版籍,建設學校,修筑壇祠,舉凡一邑之政事,無不處理及時、得當。后赴任海豐縣,??茆е?,城陷,死之。(《官常典第七百三十五卷·忠烈部名臣列傳三十》)
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的下城又稱舊城,也有四個城門:東門,乾隆年間改名正東門,有城樓一座。南門,復建城樓一座。西門,乾隆年間改名鼓樓,有鼓樓一座。北門,亦有樓。
于是上城在洪武初年開始就慢慢荒廢了。
老隆關隘,東江通衢的要沖
老隆鎮位于龍川縣西南部、東江上游東岸,在龍川城(佗城)東北20里處,東通潮、嘉兩州,北鄰閩贛兩省,是水陸舟車之會,閩粵商賈輻輳,東江水運曾經達到閩粵贛三省孔道的重要地位。老龍的地名沿用了很久。有史料記載,在宋熙寧年間,龍川的縣治曾一度由龍川城(佗城)遷往“老龍”。清乾隆《龍川縣志》卷五“古跡”載:“龍川舊縣,宋熙寧年間遷邑東20里,陸通梅潮,今有市集尚以老龍名之?!?/p>
與遞運所同時建的,還有老隆關隘。老隆關隘在寨頂南門,對面為城門巷,坐東北向東南,磚石造,其平面布局作凸形,城門橫面有壁,由外向內傾斜,其收口為0.26米。門樓上有3個垛口,口為圓形。據《龍川文物志》載,此類關隘為省內唯一一座,但已毀壞,目前僅存遺址。
“信使必達”,明初設置多處驛站
大明開國伊始,就很重視驛傳制度的建設。洪武元年庚子,置各處水馬驛站、遞運所、急遞鋪。驛傳主要分為水路與陸路兩大類型,驛站是驛傳制度最主要的內容,不僅負責“傳遞使客”,還包括“飛報軍務”這一重要使命。河源、龍川兩縣也在這段時間設置了不少驛站。
明洪武二年(1369年),龍川縣丞嚴重建雷鄉驛,在縣治南二里,是水馬驛。據有關資料,設水馬驛往往遵循一個原則:兩地之間正好是一天的路程,也就是說,今天一早從這個驛站出發,走一天,到下午的時候肯定能趕到下一個驛站。這之間的距離,馬驛是60到80里,水驛是100到120里。古代騎兵部隊每天行進距離是70里,在沒改變交通工具的前提下,這個速度一直在抗戰的時候仍是如此,驛站同樣遵循這個原則。
明洪武九年(1376年),典史黃九成建通衢驛,在寧仁都。
老龍埠在龍川縣東20里,明洪武九年(1376年)建遞運所于此,嘉靖九年裁。遞運所的數量不及驛站與急遞鋪,因為它并不需要每一個地區都設置,主要是存在于水路交通要道之上。遞運所主要用來運送貢品和軍需物資。明朝對遞運所的運行與維護皆有嚴格的規定。例如在走水路用船之時,會按照船只大小設置不同的役夫數量,但不甚講究速度。至今,河源仍有小地名叫“地運”,就是因“遞運”而來。
明洪武二年,河源縣丞鐘鎰建藍口驛。
明洪武八年,河源知縣馬仕彪在縣城南門外建寶江驛。
明洪武六年,河源驛丞陳輔建義合驛;永樂十三年,驛丞徐慶安修。義合驛是水驛,水驛基本是沿重要河流分布。
■文/圖:本報記者 凌麗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