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民族強弱,視乎兒童”

民國時期河源兒童教育一瞥

2023-06-04 09:00:00 來源:河源日報

0d3fb04fa95fdd4adb235f5af4e01bd2_hyrbs0604001_001_01_s.jpg

■1937年,河源縣立中學附屬小學校蓬勃球隊的小球員們及其導師。 資料圖片

8e891c1d712474d0de4fbc56944f03b6_hyrbs0604001_001_02_s.jpg

■紫金縣龍窩的一所私立學校,為某姓族人自辦學校。圖為該校學生、老師和學校捐資人。攝于1904年至1920年期間。 資料圖片

“國家盛衰,視乎民族;民族強弱,視乎兒童,是兒童為國家未來之主人翁,亦即文化轉移之中心點,東西各國,莫不注意于兒童事業?!保?931年《我國兒童節成立經過及各地紀念情形》)早在1931年,我國就提出每年的4月4日為兒童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949年12月23日規定將中國的兒童節與國際兒童節統一起來,稱為“六一國際兒童節”。

1934年4月4日,蔡元培在上海市兒童節慶祝大會上演說時指出,“兒童日常之生活,即衣食住行,全靠年長者供給;智德體美,尤應成年人予以良好之指導。”民國時期,廢除科舉制度后,河源實行了新的教育制度,對兒童的初等教育開始逐步重視,廣設學校,吸收失學兒童與女生入學,夯實新式教育的基礎。

民國時期逐漸重視兒童初等教育

清末罷科舉、興學堂,教育制度改變。當時,河源的初等小學堂也有百余學子。民國,河源兒童逐漸走出私塾接受新式教育,但受教育的兒童人數不多,這與當時河源經濟落后、兵燹頻仍有關。

民國十七年(1928年)的河源,全縣居民多務農,經商次之。農民耕種,只恃手工而無機器,出產不高,僅足糊口。商業尚不發達,各店資本甚少,小商販居多。經營范圍就內地購賤售貴,與外商無貿易。地方經濟尚落后,與其它縣相較,經濟屬中下之列。在文化方面,與惠陽、東莞相差甚遠。且當時經常遭逢兵匪災亂,人們逃命為緊,文化事業無從可談,教育未曾普及,初等教育衰落。

據民國十八年九月《廣東督學度視察全省學務報告書》統計報告,河源縣城的公、私立小學情況如下:縣立第一小學:該校有學生三個班,學生共計78人,全年經費2100元,學校設施因陋就簡,缺乏儀器及標本教具。全校教職員工共6人,均屬前清秀才與中學畢業者,師資薄弱。私立三江小學:該校有學生二個班,學生共計40人,全年經費1700余元。學校設于原三江書院,建筑符合學校式樣,但設備簡陋,因經費嚴重短缺,基本無儀器標本。全校教職員工6人,前清生員2人、中學畢業2人、高小畢業2人。

與此對應的,是縣城新式學校少,而私塾卻是遍地林立,“出現小學教育師資匱乏而私塾多的原因,是因為一直以來,執行改良私塾為小學制度不得力,收效甚微?!?/p>

1930年的相關報告顯示,河源縣共有縣屬高等小學13所、初級小學88所,完全小學12所,合計113所,學生共計5593人,教職員工225人。私塾與學校并存,縣屬各鄉私塾報教育局領有證書的共35所。(1931年《廣東各縣市教育行政報告匯刊》)至1932年,河源縣共有完全小學8所,高級小學19所,初級小學140所,學生共計1.04萬人。

至1948年,河源縣設3個區,30個鄉鎮,223個保,2449個甲,202893人(其中男112732人,女90161人),壯丁31305人,年產糧111萬擔,設有縣立高中1所,縣立初中3所,縣立簡易師范1所,私立三江、船塘、崇伊初中3所,私立小學12所,民教館1所,中心國民學校32所,保國民學校237所,共有小學在校學生20064人,中學在校學生1125人,各學校辦理民教部專供為收容失學貧苦兒童及成年婦女,共收容在學的有10784人。(2000年版《河源縣志》)

各區私立小學的經費多來自當地捐贈,如仙塘鄉(今屬東源)私立廣益小學,開辦于清光緒三十三年正月,學校經費來源,由鄉內各賣酒店年捐三百元;出口船谷每百斤捐銀一角,年約二百元;學費約四百余元,合共約九百余元。藍溪約梅隴鄉錦繡高級小學的經費來源,由李氏家族公共祖嘗撥出田租谷及殷實之家捐款;此外尚有南洋華僑捐、所置田業并本鄉木板捐、神會捐,每年共約銀一千二百元。

當時河源的教育事業尚在蹣跚起步,入學兒童(以及少年、青年)歲數相差極大,尤其在鄉間,以仙塘私立廣益小學為例,1933年的學生,8歲至22歲都有。據河源縣私立樂育高級小學第22班畢業同學錄,小的12歲,大的已有19歲。

入學學生大多需要寄宿。1935年,河源附城各小學五六年級學生,往時系在學校寄宿,因各校開始征收住宿費且價格不菲,一些學生為省錢起見多不在校寄宿,“以致毫無拘束,因此晚間外出游蕩之學生觸目皆是?!币虼?,當時的國民黨河源縣黨部民眾半夜學校設了專門的特別班,于本學期借三江學校一部分為宿舍,增設特別班一班,以收容上述“夜游學生”。

推廣義務教育 收容失學兒童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時,河源縣有高等小學2所,兩等(高、初等)小學2所,初等小學2所,在校學生400多人。初、高等小學學制分別為5年、4年。

民國十八年(1929年)一月,河源縣組織成立義務教育委員會,呈奉省教育廳核準備案,但因經費困難,工作力度不足。該委員會成員責成各鄉有書租、祖嘗、廟產、醮會及一切用以迷信無益用途之款項,提出用于創辦小學,但因地方貧瘠,收效甚微。

據調查,1935年時,河源全縣有中等學校4所,公立小學13所,民眾學校25所,私立小學161所。全縣教育經費每年需114326元,中小學生共計14370人。

1935年10月,粵省教廳推廣義務教育,呈準省政府撥款,補助各貧瘠縣份設立短期小學,收容本縣屬失學兒童。教廳指定河源、龍川、紫金、三水、四會、廣寧、恩平、鶴山等50縣,每縣增設短期小學5所,各校校長兼教員薪俸按規定月支35元。(《申報》)

1935年秋,河源縣城首辦義學堂,校址設在下角宋家祠,名曰“民眾學?!保瑢W童免費就學。(2000年《河源縣志》)

1936年7月,河源按平均人口增設鄉小學。河源縣人口統計有28萬余人,已屆學齡之兒童,約2.8萬余人。統計各校學生僅有1萬余人,以此推算,未受學校教育之兒童,尚有1.7萬。據1932年的統計,龍川、連平、和平等縣的失學兒童數量十分驚人,龍川縣就學兒童約1.62萬人,失學兒童6.5萬人,全縣有完全小學13所,高級小學20所;紫金縣就學兒童8989人,失學兒童8507人。

因此,河源縣教育局為謀教育之普及起見,擬定增設小學辦法,以免兒童失學:凡戶口滿一千人以上之鄉村,須設初級小學一所,并在可能范圍內,籌設幼稚園一所。其鄉村較小或經濟能力確無力負擔者,需聯合數鄉共同組織設立;限于8月底成立。至各鄉辦校經費,準由各鄉范圍內之公共書田、文會以及專產嘗租,酌予提拔。(《香港工商日報》)

1933年,河源縣教育局督導李青舫到各鄉的私立小學進行調查,其調查表除調查教職員工情況外,尚設有20多項問題,對學校課程、規則、校園環境、教室布置等進行提問,如:課程是否依照小學暫行標準?現有若干年級單級制及復級制?校舍寬敞與否及有無各種教室?有無校園及農場者?大小便所清潔及設備妥善否?有無各種報紙、雜志、掛圖、地圖及柜臺?教壇地臺板及講臺高低適合否?

振興女子教育 河源曾設女校

民國初、中期,河源縣的男女生數量極不平衡。民國廿一年度《廣東全省教育概況》記載的《各縣市小學校數/學生數及經費表》中,河源縣的27所完全小學(含完全小學、高級小學)、140所初級小學里,男生有10198人、女生只有201人。龍川、紫金、和平縣的女生數量卻是比河源縣多些,龍川有33所完全小學、369所初級小學,男生有13968人、女生有1170人;紫金有25所完全小學、132所初級小學,男生有7727人、女生有693人;和平有9所完全小學、220所初級小學,男生有7012人、女生有601人;連平有8所完全小學、53所初級小學,男生有2042人、女生有138人。

男女生比例懸殊的情況令當局相當重視。“河源縣教育落后,尤以婦女教育為最。兒童為國家之未來主人翁,而兒童之優劣,與婦女教育息息相關,故婦女教育之振興,實為當今之急務?!?/p>

1932年,河源有縣立第一女子小學,當時有學生60余人,其他各區婦女則少有享受教育之機會。河源縣教育局于1933年教育設施計劃大綱內,擬增設縣立第一女子小學于老城,現以學期行將開始,亟應著手籌設,以便招生開學,昨特呈請縣政府,在河、龍縣道行車收入項下,每月撥出若干元為籌設費用。(《香港工商日報》)

民國私立小學:錦心初級小學

清宣統元年一月二十日開辦的河源縣第三區私立錦心初級小學,校址在河源縣藍溪約梅隴鄉(今東源黃村一帶)。

據民國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填報的相關調查表,當時校長李炳燔,兼任錦繡小學校長。教員黃南薰,兼教務主任,教授國語、算術、圖畫、常識,共24小時。教員李占平,兼校務主任,教授國語、黨義、常識,共16小時。教員李慶穎,兼訓育主任,教授算術、手工、樂歌、體育,共16小時。庶務李慶澤,兼錦繡初級小學庶務。該校有男生75人,女生2人。該校同時還開辦民眾夜校,于當年一月十四日招生,十八日開學,十九日上課。時有學生27名,教授國文、珠算、常識等科。每天晚上7時30分至10時30分為授課時間,由該校職教員輪流負責辦理。

錦心初級小學的教學經費來源,由祖嘗撥出谷田及抽收本鄉出口木板捐,又捐款添置田業,每年收入可得銀三百五十元。如仍有不足之數,由該族祖嘗津貼。因為有較充足的保障,該校免收學費,減輕貧民負擔。

除了上課,該校還“隨時訓育及保護兒童之身體與行動”。除課室外,另設閱覽所,購置兒童畫報及雜志等。

■本報記者 凌麗

    數字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