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戰士鐘俊賢:“秘工大王”戰斗在河源
■鐘俊賢肖像 鐘黎星 供圖
■中共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五位主要領導人,后排左一為組織部部長鐘俊賢(1946年5月攝于香港)。資料圖片
核心提示
鐘俊賢(1919年—1994年),廣東五華縣岐嶺鎮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三多齊支部書記、中共五華縣第一區區委書記,中共五華縣委宣傳部部長、組織部部長,中共東江后方特別委員會組織干事、組織部長等職。1946年后,組織武裝人員,在九連地區開展人民游擊戰爭,歷任中共后東地區特派員,中共九連地區工委常委、工委書記、地委書記,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司令員、政委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中共東江地委副書記,廣東土改團團委、東江土改分團團長,中共粵北區黨委城市工作部部長,廣東省工業廳第一副廳長,中共韶關地委副書記、韶關凡口礦礦長、韶關礦務局局長、韶關冶煉廠廠革委會主任,廣東省冶金工業廳副廳長等職,是廣東省第五屆政協委員。1984年離休,1994年4月在廣州逝世。
“隱蔽精干”,在老隆當索麻店老板
鐘俊賢早在1939年就在五華縣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6月,擔任中共三多齊支部書記;1940年春,擔任五華第一區委書記。其間,他以在三多齊小學任教為掩護,指導三多齊中心支部的各項工作。
1941年2月,后東特委在龍川老隆鎮水貝村黃氏大宗祠對面的一間房屋正式成立,經選舉,梁威林任特委書記,張直心任組織部部長,饒璜湘任宣傳部部長,李漢興任青運部長,徐英任婦委書記,鐘俊賢任組織干事,以紅廟、黃氏大宗祠為機關駐地。1942年3月,特委領導經過認真研究,認為河源縣黃村地區的黨組織和群眾基礎較好,地處紫、五、龍、河4縣接合部,且山高林密,便于開展游擊戰,故將特委機關由龍川水貝轉移到黃村文秀塘,作為后東特委機關常駐地,代號“莫斯科”,特委主要領導梁威林、鄭群、鐘俊賢、黃中強等常駐此地。
后東特委成立時,“皖南事變”剛發生不久。為此,粵北省委再次強調,在國統區的黨組織要按照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認真貫徹“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廣州等地淪陷后,當地大量難民沿東江北上進入粵北山區,河源、龍川、和平等縣成為抗日大后方。后東特派員指示龍川、紫金等縣黨組織,發動黨員以各種社會職業和合法地位作掩護,通過合法手段創辦企業,隱蔽開展地下活動,開展勤業、勤學、勤交友的“三勤”活動,要求黨員社會職業化。后東特委領導分駐各縣,以各種合法身份公開出現。擔任和平縣特派員的鐘俊賢返回老隆開商號——元順索麻店,他當老板,伙計都是地下黨員,此店實際上是后東特委的秘密交通聯絡站。黃用舒在黃氏大宗祠開辦的“星光染織廠”,既為特委解決經濟給養問題,又成為特委機關駐地。梁威林、饒璜湘、鐘俊賢、藍訓才等經常在這里研究工作。
“他指導各縣擴大黨的隊伍,選拔黨的骨干,建立黨的各級組織,這些在當時都是在暗中進行的,是被視為最秘密并由最可信賴的人掌握的,所以,他曾被伙伴笑稱‘秘工大王’。”(唐瑜《九連山黎明前的戰斗》)
“秘工大王”艱難的地下組織工作
1946年4月,東江縱隊奉命北撤山東。經支隊首長再三研究挑選,留下58人(后來增加到64人)留駐九連山??紤]到隱蔽期間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將留駐名額縮減到原來(原定120人)的一半,確保留駐人員政治堅定可靠、思想覺悟高,并配備一個堅強有力、能獨當一面的領導班子。
后東特委的領導班子成員也受命或北撤或轉移,組織部部長鐘俊賢經過考察,被留了下來,委任為后東特派員,領導后東地區各縣地下黨及留在九連山的武裝隊伍繼續堅持斗爭。
當時,廣東區委黨委書記林平(尹林平)找鐘俊賢談話,宣布派他回去后任后東特派員,任務是領導各縣地下黨,包括后東特委留下的那支武裝隊伍,但沒提到另一支由東三支留在九連山的人數較多的武裝隊伍(即前述64人隊伍)。
在這種艱難復雜的形勢下,鐘俊賢毅然留了下來,并且勝任了這項工作。他借了兩三支短槍,找了兩名農村黨員為伴,以商家身份出現,還擁有過販運私鹽的行商身份?!霸邳h內,他輕車熟路,后東各縣地下黨的主要人員、聯絡地點、組織情況本來就是他分管的,沒有人比他更熟悉的了。他很快就選定了河源、龍川、紫金、五華及興寧等縣的特派員,把縣一級的委員會改為特派員制,各級之間變成單線聯系,使黨組織便于長期隱蔽。事后證明,他所選的人員都是經得起考驗的,他們與他共同帶領后東黨組織度過了那個困難的時刻?!边@留下來的兩支武裝隊伍,“只被捕一人,逃跑一人,犧牲了一名區工委書記。這足以反映整支隊伍的堅毅與忠貞?!?/p>
鄭群曾回憶說,后東地區的黨組織在鐘俊賢的領導下,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重新調整組織結構,積蓄力量、等待時機。鐘俊賢長期奔走于后東、廣州及香港等地,與河源特派員周立群、紫金特派員范佛榴、五華特派員鐘應時(后為郭漢邦),龍川縣特派員黃民(黃克光)、黃素,連平特派員曾獻章、和平縣特派員林啟連、新豐縣特派員梁泗源、興寧縣特派員溫錦華等保持密切聯系,使后東黨組織始終保持戰斗力與凝聚力。(唐瑜等《鄭群戎馬歲月憶述集》)
據鐘俊賢之子鐘黎星提供的一份憶述資料顯示,在鐘俊賢擔任后東特委組織干事、后東特委特派員期間,為方便與上下級聯系,鐘俊賢在五華三多齊家里藏有一部電臺,回家時,有一名收發員隨同。1946年6月底東江縱隊北撤、廣東黨組織“分散隱蔽、等待時機”時,三多齊支部仍擔負著鐘俊賢與后東各縣地下黨的交通聯系重任,后東特委電臺人員的撤退,也是由三多齊支部派人護送到龍川的。當時電臺機件沒有隨該人員而撤走,而是分別埋在三多齊虎形屋鐘俊賢家里和鐘錦秀家里,直至1947年恢復武裝斗爭時才運至后東游擊區。
展旗九連山,“小搞”轉入“大搞”
1946年7月,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政府為打內戰,恢復“三征”政策,引起群眾強烈不滿,“民變蜂起”。
10月,吳毅以中共九連臨時工委名義主持召開全軍大會,以“粵贛邊人民義勇總隊”名義發表宣言、張貼標語,開展“反三征、反清鄉、反迫害”斗爭。
11月27日,廣東區黨委作出關于恢復廣東武裝斗爭的決定,并對華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作出部署。鐘俊賢接到通知,奔走于后東各縣,逐個找到隱蔽待命的各縣地下黨負責人,聯系已在山里逐步開展游擊活動的武裝隊伍,向他們傳達了黨的指示,立即恢復黨的組織聯系,動員準備武裝斗爭。
1947年2月,廣東區黨委在香港委派嚴尚民主持后東地區干部訓練班,同時,決定撤銷后東特委、九連地區臨時工委,成立中共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下稱九連工委)。嚴尚民負責全面工作,魏南金負責部隊政治工作,鐘俊賢負責地方黨組織工作,吳毅負責部隊武裝工作。
從香港學習結束后,他們分道奔向九連山。那時是怎樣一個場景?唐瑜寫道:“鐘俊賢便又一次出現在近海航線上,是比上次豪華的大客輪,頭等艙,服裝筆挺,皮鞋閃亮,儼然是一副老板的架勢。同一個艙內,與他相鄰不遠的另一中年旅客更是儀表出眾,西裝革履,金邊眼鏡,手里還有一根黑漆手杖,氣度不凡,此人就是新任為九連區工委書記的嚴尚民。鐘俊賢親自為他領路上九連山?!彼麄兘浬穷^、潮州、興寧,再經老隆到達黃村,進入九連山游擊區。
1947年冬起,由“小搞”轉入“大搞”之后,廣東各地區群眾斗爭和游擊戰爭廣泛開展。1948年2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決定:成立中共粵贛湘邊區臨時委員會(簡稱粵贛湘邊區臨時黨委),嚴尚民負責五嶺、滃江、九連地區的領導工作。6月,中共九連工委在河西船塘白竹坑召開會議,就九連地區游擊戰爭形勢、加強黨的領導、發展和鞏固黨的組織、軍事斗爭、群眾工作、統一戰線和土地改革運動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研究。同時,還就如何加強宣傳工作、情報交通、后勤保障、干部培訓、加強政治攻勢,瓦解敵軍等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此次會議根據粵贛湘邊區臨時黨委的指示和會議決議,中共九連地方工作委員會(九連工委),改組成立中共九連地方委員會(簡稱中共九連地委),書記魏南金,副書記鐘俊賢,其余成員有鄭群、黃中強、吳毅、張華基、駱維強、卓揚、吳震乾(以上均為常委)。中共九連工委書記嚴尚民,奉命擔任粵贛湘邊區臨時黨委委員,負責指導九連地區的工作。
據鄭群在《鄭群戎馬歲月憶述集》中介紹,九連地委管轄的地方,包括現在河源市轄的幾個縣,加上五華、新豐、興寧縣一部分及江西省的龍南、定南、全南3個縣。
五戰五捷定下九連大勢
1948年8月1日,九連地委在上莞舉行廣東人民解放軍粵贛邊支隊成立動員大會。粵贛邊支隊(后為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整編了往日打著各種名號進行斗爭的九連山武裝,九連地區武裝集中整訓,公開旗幟,聲明是在共產黨領導下活動的。大會由支隊政治部主任黃中強主持,首先舉行了授旗授槍儀式,由嚴尚民代表上級授旗,司令員鐘俊賢授槍。
粵贛邊支成立通電,是由鐘俊賢之名列在首位發出的。這次公開,令鐘俊賢的老家遭遇了兩次搜查。據三多齊虎形屋村民鐘鑫耀等人回憶,虎形屋第一次遭搜捕是在8月8日晚上,第二次是8月15日的白天,意在抓捕鐘俊賢的家屬和搜查文件、武器、電臺等,但當局一無所獲,“氣勢洶洶而來,垂頭喪氣而歸”。
1948年下半年至1949年初,粵贛邊支隊在九連地區一連打了5場漂亮的殲滅戰,被稱作“五戰五捷”,從此扭轉了整個九連地區的局勢,加快了九連地區解放的步伐。
1994年4月29日,在廣州殯儀館舉行的鐘俊賢同志遺體告別會上,鐘俊賢生前所在的廣東省冶金工業總公司負責人宣讀《鐘俊賢同志生平》時指出,“尤其在黨的建設和武裝斗爭中,他為九連地區黨組織的恢復、建立以及發展壯大,做了大量的艱苦深入的工作。他和九連地區其他領導人一起,組織指揮了廣東武裝斗爭史上有名的‘五戰五捷’,樹立了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光輝榜樣,為九連地區及東江、韓江上游率先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唐瑜回憶,后東重鎮老隆解放后,幾名指揮員到醫院檢查身體,鐘俊賢體重為86斤,邊縱參謀長嚴尚民為96斤,其他幾人的體重也是特別輕,以至政治部主任罵醫生是“特務”。
1949年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成立,粵贛邊支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原支隊司令員鐘俊賢改任政委,原副司令員鄭群任司令員。廣州解放后,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任務。
鄭群曾經回憶說,“鐘俊賢和魏南金既是我的同級,也是我的上級。他們在大力開展九連地區的情報工作、群運工作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鐘俊賢工作負責,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對人對事坦坦蕩蕩?!?/p>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鐘俊賢任中共東江地委副書記,以飽滿的熱情和認真負責的態度投入到龍川等地的土改和民政工作中去。長期以來,他念念不忘老區和山區人民,不顧年老體弱,組織發動成立了全省第一個以扶持老區、山區經濟建設為宗旨的廣東省九連雄風經濟開發有限公司,并為公司發展夜以繼日忘我工作。
近年來,居住在廣州的鐘俊賢之子鐘黎星與其他后東特委、東二支成員后代多人,多次深入探訪革命老區河源黃村、和平野豬窩、連平縣中共九連地區工作委員會舊址、連平縣高坪村等革命舊遺址,找尋、體驗父輩當年在極端艱辛困難形勢下鬧革命的革命斗爭足跡與生活點滴,挖掘久被遺忘的紅色革命故事。鐘黎星說:“例如山高林密的南客寮,還有著許多當年后東特委及東二支部隊指揮部掩蔽斗爭的故事等。這些震撼的革命戰斗事跡,實為革命傳統教育的優良教材。”
■本報記者 凌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