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鏡秋:和平大山里走出的文武全才
■1949年的林鏡秋(翻拍圖)
■1949年5月,林鏡秋與母親羅氏在和平留影。(翻拍圖)
■文/圖:本報記者 凌麗
核心提示
林鏡秋,1914年出生于和平縣古寨鎮水西村。早年任小學教師、校長,曾參與組建古寨民眾抗日自衛大隊,并任副大隊長。193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協助創辦四聯中學,任中共和東區委書記、和平縣第三區署區員。1940年3月,受聘為四聯中學教師。在校期間,他一邊教學,一邊從事黨的地下活動,為四聯中學黨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3月起,先后任中共和東縣委宣傳部部長兼統戰部部長;1943年調入東江縱隊;1944年,任大亞灣人民抗日自衛總隊政治處宣傳股長兼黨支部書記。1945年抗戰勝利后,隨東縱三支隊挺進九連山。東三支北撤后,奉令留駐九連山堅持斗爭,1948年任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二支隊六團團長、和東行政委員會主席等職。1949年6月后,歷任中共和平縣委書記兼縣長,中共河源縣委書記兼縣長等職。
1 畫壇新秀 積極抗日
林鏡秋16歲那年,由于生活所迫,他從和平走到江西贛南打柴,饑寒交迫中,昏倒在山野中,被路過的紅軍救起,于是跟著上了井岡山,從此走上了紅色革命道路。
受紅軍派遣,林鏡秋回家鄉和平縣籌辦武器,卻不知聯絡點已被破壞,和井岡山紅軍也失去了聯系,無奈留在了家鄉。林家父母節衣縮食,供他進入縣辦師范學校讀書,并在校內與東江黨組織接上關系,開始在家鄉進行秘密革命工作。自小熱愛畫畫的林鏡秋因畫作發表在當時全國大型學生刊物《學生文藝叢刊》上,被視為和平畫壇新秀,畢業后當了中學訓育主任兼圖畫教師、縣府督學。
抗日戰爭爆發后,1937年8月,和平籍在上海工作的黃驚白、在廣州求學的曾源(鏡湖)、在龍川求學的周寶時等人回到了和平縣。他們以縣立陽明高級小學、熱水東華小學、大壩小學、東水小學、古寨小學、彭寨四約小學、林寨小學、下車育成小學等為陣地,與當地進步教師、青年密切配合,積極組織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同年10月,和平縣抗敵后援會組建,國民黨和平縣縣長韓甲光、國民黨縣黨部特派員陳枕溪分別為正、副主任委員,原十九路軍60師237團團長黃漢廷、原十九路軍營長周剛如、和平縣商會會長謝德齋等當地有名望者,及羅響、張覺青、黃驚白、陳啟珩、曾源、黃志猷、羅寶萱、周寶時、肖得根、駱維強以及林鏡秋等人為委員,陳啟珩兼任秘書長,黃驚白負責宣傳股,羅響負責組織股,張覺青負責日常工作。
黃驚白、張覺青等以縣立陽明高級小學學生為主要成員,成立了“和平縣抗日先鋒少年突擊隊”,隊員有80多人。組織了“青年抗敵同志會”,全縣共有會員七八百人。與此同時,他們還創辦了抗戰學校和夜校,組建“奔流”劇團,組織和訓練民眾抗日自衛隊。抗日團體組織起來后,林鏡秋與羅響、張覺青、黃志猷等知識分子,承擔起授課之任務。
2 組織學生 壯大隊伍
和平縣的四聯中學內,立著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校內還有“紅色碑林”“愛國主義教育長廊”“紅色文化畫廊”等紅色文化建筑,讓學生們感受到濃郁的紅色文化氛圍。這與該校在革命戰爭年代的紅色基因有關。
1939年,黨組織交給了林鏡秋一個特殊任務:創辦中學。當時的和平縣,人口近20萬,卻只有一所縣立中學,區內青年升學極難。
此時的林鏡秋,已做了5年省庫補助和平縣立第四短期小學校長兼教師。不久后任四聯中學教務員的梁錫祥,1939年時還是和平四約第一高級小學六年級學生,負責學生會務,時常見到林鏡秋到校長陳慧生處談話。林鏡秋發現梁等幾位學生要求進步,便啟發和幫助他們成立了讀書會(實際上是黨的外圍組織),給他們提供各種革命書刊。
1939年秋,陳啟珩任和平縣第三區區長,邀請駱維強、林鏡秋等地下黨干部為區員,積極幫助和掩護黨的工作。東水、彭寨、古寨、安坳等鄉的地下黨組織即于此時得到發展。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也得以在東水、古寨等地公開活動。
后東特委書記梁威林等在龍川中心縣委的領導下,貫徹“關于發展地方教育、建立黨的活動基地”的指示,指示駱維強、林鏡秋出面,倡議籌辦第三區四約聯立中學(簡稱四聯中學)。
據林鏡秋后來撰寫的回憶文章描述,為了完成這個任務,黨組織對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行動方案,決定從辦學校搞教育事業入手,發動廣大人民群眾。
1939年10月,林鏡秋任水西黨支部書記,有黨員7名。
1939年底,頗有威望的陳啟珩出面邀集區內各知名人士商議,積極倡導,到全區各鄉拜訪地方人士。1939年冬,四聯中學開辦,成為東江特委較大的活動據點之一。與此同時,后東特委在五華縣創辦了皇化中學,使后東地區有了兩所中共地下組織創辦的中學,成為中共地下組織活動的重要陣地和培養革命力量的搖籃。
林鏡秋回憶說:四聯中學當它剛起步的時候,就已經是我們黨的了。可以說黨是它的母親,又是它的催生者。但為了它的安全,為了使它能順利地誕生成長,我們采取了縝密的安排。首先,推舉和平縣知名人士黃明甫先生為四聯中學董事會董事長;其次,推選陳啟珩先生為校長。“他們兩個既是團結在我黨周圍的愛國人士,又是知名的民主人士,國民黨頑固勢力做夢也想不到這竟是一所‘赤色學校’。在他們看來,不過就是幾個名流在做善事而已。這是我黨在和東地區取得的第一個勝利,也是我接受組織任務后,向完成任務邁出的艱難而又重要的第一步。”“創辦四聯中學的目的,對我黨來說是為革命隊伍輸送人才。因此,四聯中學一開學,便成立了四聯中學學生黨支部。”(林鏡秋《青春無悔》,載《四約史話》第一輯)
“當時,四聯中學的教務主任、訓育主任以及四個班主任,學生自治會正、副主席,都是地下黨員,四聯中學實際上已被我們黨完全占領控制了。”不久,林鏡秋以圖畫教員的公開身份到了四聯中學工作。
一年后,首屆畢業生將要畢業離校時,由于“粵北事件”的發生,黨組織宣布停止活動,實行單線聯系。為方便聯系,四聯中學成立了聯中畢業同學會,投票選定梁錫祥為常務會長,并由林鏡秋向陳啟珩推薦,聘請梁錫祥為聯中訓育員留校工作,這就為聯中黨組織找到了一條在黨組織生活暫停后的公開活動組織形式。
據不完全統計,從第1至第6屆即1942年至1944年畢業的234人中,先后參加革命的有89人,其中參加武裝部隊的58人,參加東縱北撤的15人,有的在解放戰爭中犧牲。(梁錫祥、魏邕宏《戎馬丹青一奇人——記文武全才林鏡秋》)
3 隱蔽家鄉 伺機而動
1943年12月初,東江縱隊成立,中共和東縣委原宣傳部部長兼統戰部長林鏡秋被調往東江縱隊工作。
1945年抗戰勝利后,原任東江縱隊第七支隊第三大隊政委的林鏡秋調任龍和河人民武工隊大隊長兼政委,活動于和東地區。林鏡秋依靠地方黨組織,首先組成交通情報網點及時掌握國民黨及擁護國民黨政權各方勢力的動態,安排肖逸臣、梅華林等以小學教師身份或經商為掩護,收集情報,運送物資,同時發動社會進步青年入伍,把地下黨員、自己的胞弟林鏡清與肖集思等一批青年骨干召進隊伍里,并派林鏡清帶4名隊員到東水的龍、和兩縣水陸交通要隘——伯公娶伯婆(神廟)處建立稅站。約12月,林鏡秋率隊突襲了東江河畔白區(國民黨統治區)東水街,活捉潛伏偽裝成鐘表修理匠的特務劉某,并就地正法。接著攻打古寨鄉長梁嘉桃角樓,活捉其弟,繳獲槍支、物資一批。緊接著派人潛入四聯中學,處決國民黨派到該校監控師生革命活動的特務、時任童軍教練的蔡瓊民。這些武裝活動,率先在和東區打響了革命槍聲。
1946年,東縱北撤,經支隊首長再三研究挑選,留下58人,后來增加到64人,配備輕機槍2挺、沖鋒槍2挺、步槍58支、手槍20支,由吳提祥(原名吳毅,曾化名吳提祥、曾志云,原二大隊政委)、王彪(王士光,原一大隊政委)、陳實棠(原三大隊副隊長)、林鏡秋(原第七支隊第五大隊政委)4人組成領導班子。
5月6日,東三支政委曾源與彭沃、翟信、陳一民一起,與吳提祥、王彪、陳實棠、林鏡秋在鵝公寨召開了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會上,曾源傳達了粵北指揮部和支隊部關于堅持斗爭的決定和意見,經討論后作出部署:留下的人員組成一支隊伍,以連(平)和(平)人民自衛大隊作為番號,待東縱北撤山東煙臺任務完成后,可改稱“東江縱隊復員軍人自衛隊”;領導干部職務分工如下:大隊長王彪,政委吳提祥,副大隊長陳實棠,政治處主任林鏡秋;成立“中共九連山臨時工作委員會”,吳提祥任書記,王彪任副書記,林鏡秋、陳實棠為委員。
起初,東三支秘密轉移到江西定南、龍南邊境深山隱蔽約半個月,因糧食緊缺,于7月中旬又回到廣東境內九連山地區。部隊被分為3部分,由吳毅率領的28人仍留在九連山腹地,由林鏡秋、陳實棠率18人小分隊到和(東)林鏡秋家鄉水西隱蔽,另由王彪率領的12人的手槍隊(又稱短槍隊)到河(西)、老隆至河源公路沿線活動,襲擾敵人,以減輕對潛伏部隊的壓力。王彪率手槍隊10多人,突圍到河源、老隆一帶與地方黨組織取得聯系后進行活動(此3個小分隊人數,不同史料略有差別)。
林鏡秋的族人林中堅數十年后還記得林鏡秋當年在老家隱蔽的情景:那是1946年冬的一天,林鏡秋和一個女同志到林中堅家隱蔽,他叫人拿來3支步槍和兩箱子彈,讓林中堅父親藏在樓上谷堆里。女同志住樓上,林鏡秋與林中堅住一個房,共睡一張床。睡覺時,林鏡秋把左輪手槍放在枕頭下。他說,這是從周剛如身上繳過來的,是一把好槍。閑暇時,林鏡秋還給林中堅講故事,教他讀書背書。林鏡秋的革命樂觀主義給林中堅留下了深刻印象。
曾在九連地區戰斗過的原廣東省文化廳廳長唐瑜這樣回憶林鏡秋率隊隱蔽情形:和東是大林(林鏡秋外號)的家鄉,在那里他人熟地熟、威信高、人緣好,使小分隊安全地隱蔽了下來,在經濟上支持了山里的小分隊,在需要時參與軍事行動。(唐瑜《九連山黎明前的戰斗》)
4 指戰九連 威名赫赫
1946年11月27日,廣東區黨委作出關于恢復廣東武裝斗爭的決定,并對華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作出部署。中共九連臨時工委公開旗幟,開展“反三征、反清鄉、反迫害”斗爭。在九連工委領導下,和東、和西地方組織配合粵贛邊人民義勇總隊積極開展武裝斗爭,同時發動青年入伍,部隊迅速發展。義勇總隊被分為3個主力中隊,并分區開展活動,曾觀和中隊由陳實棠率領,活動于和西區的熱水、青州、大湖和江西三南的古地、三亨等地;陳蘇中隊,由林鏡秋率領,活動于和東地區的彭寨、古寨、東水、貝墩及龍川的車田、黃石、黎咀、龍母等地;黃日中隊由王彪率領,活動于河西、河東地區。
1947年春,在嶂下召開和東區高層秘密會議,成立和東區分工委,魏南金任書記,管全面;林鏡秋為副書記,分管武裝;梁錫祥為委員,管地方黨工作。下設古寨、彭寨、東水、和北、川北5個區工委,嶂下德馨居為大本營。
這段時間九連地區的武裝行動,與林鏡秋分不開,他打下了赫赫威名。他的戰友魏南金在后來回憶,1947年恢復武裝斗爭第一仗打彭寨,一線指揮是林鏡秋,打得非常漂亮,部隊化裝成農民奇襲彭寨,破糧分倉,敵方全部繳械,己方基本無損失。接著是揮師東水,亦未強攻,而是著重開展政治攻勢,讓敵方連長親戚給其送信,再將東水包圍,兵臨城下,進行政策攻心,結果不費一槍一彈就拿下了東水。“我親眼看到了,事實也證明了林鏡秋同志無論在軍事上或在政治上,都具有比較出色的才干。”“他打仗靈活勇敢,和東、川北、川中都成了游擊根據地,部隊在那里如魚得水,敵人則處于挨打的被動局面。大林部隊在那里確實是威名赫赫。”(《魏南金》)
1948年4月,國民黨保安司令曾舉直率保五團進入彭寨,對九連地區游擊隊進行“掃蕩”,有司還放出過“活捉林鏡秋,賞谷五百擔”的口號。
1949年在與國民黨保十三團起義的幾次談判中,因林鏡秋在統戰工作方面的出色才干和膽識過人,且當時任東二支六團團長,職務相當,被粵贛湘邊區黨委及邊縱領導選為代表,他在當年春節及5月的談判中,冒著生命危險,策動起義,并取得了成效。5月14日,林鏡秋與已經起義的原保十三團團長曾天節,參加了攻打老隆寨頂的戰役。緊接著林鏡秋率部包圍了東水保五團殘部莫營,使莫營放下武器接受改編。1949年6月后,林鏡秋歷任中共和平縣委書記兼縣長,中共河源縣委書記兼縣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惠州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廣東省委黨校辦公室主任等職。離休后(享受廳級待遇)潛心作畫,1983年8月在廣東博物館舉辦個展。1998年9月在廣州逝世,享年85歲。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