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城創新推行“1334”工作法
強化黨建引領 賦能基層治理

核心提示
2023年源城區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來,以“質量提升年”為抓手,持續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提升干部干事能力本領、深化基層黨建提升社會治理,創新推行“1334”工作法,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以實際行動全力服務“百千萬工程”,為建設幸福和諧美麗河源貢獻源城力量。
加強創新理論武裝 服務中心工作
“百千萬工程”工作內容多任務重、要求高、意義重大,對黨員干部的干事能力要求比較高。為了更好地服務大局,源城區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科學制定源城區2023年度干部教育培訓計劃,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員干部學習教育的首課、主課和必修課,推動理論武裝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教育引導大家做到思想跟上、認識跟緊、行動跟進。2023年源城共舉辦主體培訓班次17期,培訓2200人次。除了發放黨的二十大報告、黨章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等理論書籍3.5萬余冊外,還充分利用微信群等新媒體平臺,向廣大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推送“每日一學”“每日一聽”,并組織領導干部帶頭講授專題黨課1271場次,推動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開展集中學習4.2萬人次,使全區黨員干部更加堅定自覺堅持“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從思想上樹立了黨員干部的使命感和責任心。
為了提升干部參與現代化建設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開展了“制造業當家”“百千萬工程”“綠美源城”“推動高質量發展”和“融灣”“融深”等專題培訓班,結合不同領域、不同崗位的專業化需求,分層分類開展務實管用的專題培訓,不斷提高干部應對新形勢新任務的能力本領,不斷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本領,為推動“百千萬工程”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服務先行區發展
目前源城正在如火如荼推進“百千萬工程”,如何緊跟新形勢新要求,夯實黨在城市基層的組織基礎?
“我們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作為做好工作的重要抓手,堅持全域黨建、融合發展、區域統籌的理念,強化上下聯動、條塊協同、共駐共建?!痹闯菂^委組織部負責人介紹,源城區完善區委基層治理工作領導小組運行機制,健全“區—街道—社區—網格—樓棟”一貫到底的黨組織聯動機制,全覆蓋建立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健全聯席會議機制和兼職委員制度,構建起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各方協同共建的城市基層治理體系。截至今年11月底,源城區設置各級網格共計1376個,并實現黨員擔任網格長全覆蓋。“大工委”“大黨委”結對共建黨組織335個,吸納兼職委員221名,推動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格局不斷完善。在陣地保障上,源城區全面完成街道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搭建“源城智慧黨建”平臺,推動源城智慧物業管理系統接入“粵省事”平臺,社區全覆蓋設置“粵智助”政務服務自助機。在經費保障上,源城區建立黨建創新項目經費獎勵制度,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對黨建亮點鮮明、工作成效突出的社區進行獎勵。
在社區治理的具體做法上,源城區持續實施“1334”(整合基層治理一張網、健全基層治理三項機制、推行惠民三紅工程、積極開展四聯四促)工作法,用好“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鄰里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城市社區組織體系。2023年5月,源西街道一小區居民因客廳滲水問題與樓上居民發生沖突,兩家人一度“劍拔弩張”。得知此情況后,小區黨支部立即組織業主委員會、樓棟長、物業管理公司分別上門做思想工作,對兩家進行勸解,最終推動兩家達成一致賠償意見,握手言和,有效實現了在黨組織領導下的小區共建共治。源城區還開展了系列“高質量黨建服務高質量發展”黨建沙龍活動,深入實施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固本強基、培育賦能、暖心服務、先鋒治理4大行動,以高質量黨建服務“百千萬工程”。
源城在村級組織體系治理上采取織密建強的方法,按照“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村不漏戶、戶不漏人”的目標,推進黨的組織建設在全區316個村民小組全覆蓋,將村內黨員全部編入黨的一級組織教育管理,全面打通“組織脈絡”,激活鄉村振興“神經末梢”。
創新黨建模式 服務社區經濟發展
近年來,源城區黨建工作比較出彩的地方,就是創新黨建模式,著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起到了發展經濟、服務社區的作用。從現實情況來看,這些黨建引領、群眾積極參與的黨建工作模式發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社會治理方面。源西街道以及康樂路南、北兩個社區側重于“黨建+鄰里共治”的社會治理功能,成效顯著,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的喜人局面。第二類是服務社區方面。上城街道和新江街道設立志愿者服務隊,在服務群眾、服務社區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類是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面。高埔崗街道大水井社區以黨建引領民宿業發展獲得豐厚回報;源南鎮雙下村以黨建推動產業發展,村集體收入居全市鄉村之首。
源城區接下來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加快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以高質量黨建推動高質量發展。
源城黨建創新模式盤點
源西街道:“將黨支部建進小區”
通過創新實施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將黨支部建進小區,形成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群眾自治為基礎的社區自治模式,建立“街道—社區—小區—樓棟”四級網格單元,推動街道黨委委員、社區黨組織成員、業委會委員、社區黨員等黨員干部到四級治理網格報到,協助小區解決各類矛盾糾紛,提升小區治理組織力。
上城街道:“紅暖家園”
上城街道持續推進“紅暖上城”黨建共享陣地建設,北直街南門閑置的臨街空間經過改造,成了黨建陣地“紅暖家園”?!凹t暖家園”聚焦“黨建+文旅宣傳”“黨建+社區治理”等內容,引導離退休干部黨員、轄區老黨員發揚“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的政治本色,傳遞黨的“好聲音”。
新江街道:“紅色引擎工程”
新江街道“紅色引擎”工程主要聚焦落實“大黨建”“精治理”“微服務”“強陣地”四項重點措施,聚力打造“紅色物業”“紅色訂單”“紅色驛站”“紅色聯盟”“紅色結親”“紅色社工”“紅色網格”“紅色號角”八個支柱項目,通過逐步搭建城市基層黨建的“四梁八柱”,切實推動老城區展現新活力、實現新治理,不斷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過建立鄰里黨支部,成立鄰里議事會,構建起以“小區黨支部為核心、業主委員會為主體、物業公司為依托”的三方融合“紅色物業”小區治理新模式,解決好無物業管理小區治理難題,切實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實現精細化治理。
高埔崗街道:“黨建+社區微旅游”
高埔崗街道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推出“黨建+社區微旅游”全域綜合治理模式。在加強基層黨建的有力推動下,成功創建廣東省旅游風情小鎮,轄區內的大水井社區推行“以宿代村、整村推進”的發展模式,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景區采取“企業+社區+群眾”的合作經營模式,鼓勵社區和居民入股企業,通過委托物業管理的方式管理大水井國家3A級旅游景區,參與分紅,實現了“社區變景區、居民變股民、資金變股金、資源變資產”的發展目標,“黨建+和美社區”成效突出,社會和諧、安定、有序,從而切實提升了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
源西街道康樂路北社區:“黨建+蜂巢共筑”
康樂路北社區黨支部以提高黨支部規范化建設質量為主線,打造了“黨建+蜂巢共筑”黨建示范工程,得到了中央、省、市、區四級組織部門的認可,相關經驗被《廣東黨建》刊載。一是夯實“戰斗堡壘”,提升了黨組織凝聚力。社區“大黨委”共與31個黨組織簽訂了結對共建協議。二是加強陣地建設,架起了黨群“連心橋”。在轄區范圍內合理劃分為10個網格,配置了黨員群眾活動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婦女兒童之家、少先隊隊室、青年之家等便民服務功能場室,為居民提供娛樂、文化等全方位服務。三是打造服務品牌,構建了治理新格局。打造青春社區,開展了“青學堂”“青春守護”“青思享”“青春實踐營”等公益項目20余場次;對接青年干部培養和就業需求,舉辦主題沙龍活動10余場次。
源西街道康樂路南社區:“黨建+鄰里共治”
康樂路南社區結合實際打造了源城區“1+10”黨建示范工程、“黨建+鄰里共治”項目,小區黨支部的做法被廣東新聞聯播刊播。一是構建三方聯動治理服務體系。在萬隆一品和永和市場小區創新設立小區黨支部,由小區黨支部組織領導,積極帶領引導業主委員會、鄰里樓棟長參與小區治理。二是實施小區議事會機制。對小區居民群眾反映的煩心事、揪心事,由黨支部牽頭召開業主委員會和物業共同參與的“議事會”,共同商議解決。三是實行“樓棟長工作小組”工作機制。結合市、區“雙報到”黨員,推動志愿者下沉到小區,樓棟成立志愿者服務隊、樓棟長工作小組,實現了社區網格化管理細化到小區樓棟的目標。
源南鎮雙下村: “黨建+龍頭企業”
源南鎮雙下村曾經是一無特色經濟、二無集體收入、三無產業項目,村集體經濟發展嚴重滯后的典型“三無村”。近年來,雙下村黨總支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夯實基層堡壘,帶領全村發展產業、推動農村治理邁上新臺階,依托新豐江畔、高速路口的區位優勢,對水源地周邊閑置土地進行集中流轉、規劃,配合市區引進農夫山泉、怡寶等瓶裝水龍頭企業打造水飲料及食品產業園,實現了從“三無村”到“明星村”“典型村”的蝶變。雙下村曾先后榮獲廣東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廣東省衛生村、河源市先進基層黨組織、河源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村等榮譽。2022年,雙下村的村集體收入達到1082萬元,成功突破千萬元大關,成為全市收入最高的鄉村。
■文:本報記者 李建華 通訊員 蔡燚 李科 蘇永堅 ■圖:本報記者 肖斌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