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法院
初心如磐 不斷書寫人民滿意答卷
■“森林法官”正在開庭。
■青少年在“法院開放日”參觀市法院并接受普法教育。
■“和和來”調解室開展案件調解。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市法院賡續奮進,逐夢而行。
做實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主動融入“百千萬工程”建設進程,以法治之力護航“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提出19項重點任務92項司法措施,服務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河源樣板。
主動更新審判理念,創新工作機制,推動構建具有河源特色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模式,以嚴密法治筑牢綠美生態屏障,以司法新動能助力“綠富雙贏”,賦能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河源樣本。
深入開展“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抓實抓細“全鏈條”多元化解工作,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河源實踐增添動力。
立足審判職能,在懲治、保護、預防、幫教上持續發力,努力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司法助農促振興
護航“百千萬工程”
惟創新者進。市法院賦能“百千萬工程”提質增效,司法助農跑出“加速度”,將司法服務觸角延伸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7月,盛夏時節,也是連平鷹嘴蜜桃成熟季?!胺ü伲@個月的鷹嘴蜜桃訂單飆升,民宿也爆滿?!碧肄r謝某接到法官詢問能否按期向銀行還款的電話后,當即表示一定如約履行。謝某在創業過程中,因資金困難無法如約償還銀行貸款,被訴至法院。辦案法官反復和銀行溝通,銀行最終同意謝某先支付部分款項,剩余部分從今年8月到明年8月分三期還清欠款。
連平縣法院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核心產區設立“法潤桃源”法官聯絡點,為涉桃糾紛開辟“綠色通道”,使鷹嘴蜜桃產業鏈糾紛成訴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近三年,在核心產區訴前調解涉鷹嘴蜜桃案件163件。為預防涉鷹嘴蜜桃產業鏈產、供、銷、運各環節可能產生的法律問題,連平縣法院還從行業監管和地標產品保護兩個方面提出司法建議,為鷹嘴蜜桃產業保駕護航。
群眾的司法期盼在哪里,司法服務就跟進到哪里。
9月,在廣東省唯一的國家獼猴桃生產基地縣和平縣,一串串獼猴桃掛滿枝頭,長勢喜人。和平縣法院主動靠前服務,保護“和平獼猴桃”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助力“百千萬工程”縱深發展。如何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避坑”?如何防范電信詐騙,捂好自己的“錢袋子”?如何保護勞動者權益……和平縣法院普法團隊用“嘮家?!薄皵[攤”等形式,為果農送上“法治禮包”,解鎖這一項項技能,引導果農果企增強法律意識和品牌意識,在生產經營活動中保護好“和平獼猴桃”這張金字招牌。
茶產業是紫金縣支柱產業,更是實現“綠富雙贏”的產業。紫金縣法院把司法服務保障茶產業健康發展作為重點工作,聚焦茶產業市場主體司法需求,為涉茶糾紛案件開通“綠色通道”,做好立、審、執銜接,實現涉茶糾紛快審快結。在紫金客茶谷掛牌成立“茶葉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司法服務點”,建立“法律宣傳+案例釋法+風險預防”三維問需機制,積極構建涉茶糾紛“一站式”聯動聯調工作體系,就地化解產業領域矛盾糾紛11件。廣泛深入茶園、茶企、茶廠走訪調研22次,“點對點”提供法治體檢、法律咨詢等多元司法服務53次,著力提高茶企、茶商、茶農防范化解風險能力,護航茶企增效、茶農增收。
2023年以來,市法院緊跟市委工作部署,主動對接市“百千萬工程”指揮部,出臺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提出19項重點任務92項司法措施,以“頭號工程”力度服務保障“百千萬工程”,助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河源樣板。各縣區法院推行“特色產業鏈+司法服務”模式,建立油茶、鷹嘴蜜桃、蟬茶等司法保障機制,妥善審理涉“三農”糾紛457件,支持燈塔盆地爭創全省首個國家農高區,助力“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茶罐子、油瓶子”“出山入灣”。
全國人大代表、東源縣三紅糯稻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肖麗梅表示,近年來,市法院錨定綠色崛起使命,立足執法辦案,助推良法善治,全力護航“百千萬工程”實施,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值得點贊!
筑牢法治屏障 守護綠美河源
綠色是河源最鮮明的底色。新質生產力就是綠色生產力。市法院奏響綠色發展最強音,以優質高效司法服務筑牢河源加快實現綠色崛起的法治屏障。
新豐江水接萬綠湖,一江綠水,宛如一塊奪目的翡翠鑲嵌在河源大地。8月,東源縣法院聯合相關單位在新豐江源城區涼帽山河段右岸開展河道巡查及案件回訪,只見河邊漁船停歇,居民在親水步道散步休憩,周邊再無亂搭亂建現象。此前,蘇某某擅自在此搭建設置了5座網排養殖設施,被相關部門強制拆除并罰款6萬元,蘇某某提起訴訟,被依法判決駁回訴訟請求。兩級法院積極探索并構建“河湖長制+河湖法官”協同機制,努力筑牢河源河湖生態安全司法屏障,強化依法治水,共護河湖安瀾。
全市法院圍繞服務綠美生態建設等6項15個重點調研課題,深入萬綠湖、燈塔盆地、河源國家高新區等地調研,摸清河源綠色發展優勢,找準找實護航河源綠色崛起的切入點、發力點。
筑牢法治屏障,創新森林資源協同保護新模式。健全環境資源“三合一”審判機制,嚴懲破壞森林資源、瀕危物種等各類生態環境犯罪52件111人,判決賠償生態環境修復費用9902萬元,朱某權危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入選省法院典型案例。建立“林長+森林法官”協作機制,在生態重點敏感區設立12個“森林法官”工作室,促進司法審判與林業行政執法有效銜接。建立白溪生態保護研究基地,探索適用技改抵扣、碳匯認購等創新舉措,妥善處理涉林分改造、林相提升糾紛,推動13萬畝桉樹純林改造,助力“騰桉換茶”打造大灣區“油瓶子”。
整合多元力量,打造新時代依法治水新樣本。構建全流域治水護水模式。聯合廣州、深圳、韶關、惠州、東莞等5個中院在全省率先建立東江流域司法保護協作機制,經驗做法被省法院推廣至韓江、西江、北江全流域,并在2023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推介。堅決扛起“粵港水塔”使命擔當,構建長效化治水護水模式,制定《水資源司法保護意見》,聯合開展保護水源地、增殖放流等行動,依法支持行政機關打擊非法養殖等污染水源地行為。推行全方位治水護水模式,聚焦萬綠湖爭創國家5A級旅游景區,設立萬綠湖旅游巡回法庭,快速化解旅游糾紛25件,筑牢“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法治屏障。
主動融入基層治理 擦亮司法為民底色
8月27日,東源縣法院依托“1+6+N”機制,在萬綠湖旅游巡回法庭成功調解了一起家事糾紛,充分發揮巡回法庭貼近群眾的優勢,現場普法的同時還高效實質化解矛盾糾紛。
“巡回審判+現場普法”,把司法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這樣的改革創新已經成為全市法院主動融入“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的新常態。炎炎烈日,辦案法官奔走在鄉間田埂,就是為司法情懷作出的最好注腳。
全市法院堅持“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口把控”,推動矛盾糾紛預防在前、發現在早、化解在小。市法院通過府院聯動機制一攬子處理破產衍生糾紛,保障購房人和債權人合法權益,化解了900多名購房者起訴風險。源城區法院運用“首案示范裁判+聯動職能部門化解”模式化解問題樓盤糾紛,避免9000余件糾紛成訟,實現“審理一案、化解一片”效果。為了保證問題樓盤、金融借貸、道路交通、婚姻家事這四個重點領域的綜合治理,龍川縣法院分別與住建、公安等部門共同搭建了訴調對接平臺,今年以來,通過訴調對接平臺訴前調解受理案件173件,訴前調解成功121件。
客家傳統文化是富有地域特色的寶藏,市法院提煉文化精華,與當地基層治理體系、多元解紛機制等相結合,在調解過程中展現強大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在市法院的指導下,和平縣法院結合本土“和文化”,總結矛調中心工作經驗,培育形成“和和來”調解法,推動設立“和和來”調解室。今年以來,運用“和和來”調解法成功調處各類矛盾糾紛828件,工作方法被南方+等媒體廣泛宣傳。紫金縣法院創新“禾坪說事+駐鎮法官+駐村法律顧問”基層治理模式,百姓說事、顧問說理、法官說法,入選全省法院文化建設特色項目;紫金縣法院龍窩法庭總結“客家擂茶調解法”,獲評全省法院“推動訴源治理工作成績突出人民法庭”,工作經驗先后被新華社、最高人民法院宣傳報道。此外,東源縣法院燈塔法庭推進落實“三個便于”“三個服務”,以創建“楓橋式人民法庭”為目標,積極打造基層治理“前沿陣地”,被評為廣東省“最美人民法庭”;市法院“一庭一品”改革入選最高人民法院“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推動訴源治理”典型案例。
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訴前調解成功3780件,出具司法確認民事裁定書2108份,同比上升80%;新收一審民事案件數保持下行,同比下降6.14%。
市法院深度參與“1+6+N”基層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建設,抓實抓細“全鏈條”多元化解工作,著力提升了全市法院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能力水平,為深化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河源實踐增添動力。
河法童行 法潤少年
9月,紫金縣法院圓滿審結一起外祖父申請變更監護人的特別程序案件,依法判決支持申請人的申請,以司法溫情撐起守護花蕾成長的保護傘。
近年來,市法院立足審判職能,在懲治、保護、預防、幫教上持續發力,努力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
成立少年法庭工作辦公室,運用“寓教于審”工作方法,自2022年以來,審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24件314人。實行圓桌式審判、社工關護、社區矯正評估與矯治、輕罪犯罪記錄封存等特色辦案制度,為未成年當事人驅散“案件陰霾”。積極開展“判前+判后”全流程法庭教育300余人次,對真誠認錯悔過的185名未成年被告人依法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宣告緩刑。
承接全省法院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幫教體系試點改革,綜合運用社會觀護、社工幫教、心理測評與疏導、訴訟教育引導等方式,構建起教育幫扶、心理幫扶、法治幫扶、資金幫扶、社工幫扶的“五位一體”司法幫教體系。判后回訪未成年人法定代理人120余人次,幫助了2名女童轉學安置、1名女童變更姓名并遷居,為65名未成年人爭取經濟賠償,申請司法或社會救助金40.2萬元。和平縣法院對一起盜竊罪未成年被告人葉某某進行持續跟蹤幫教,彰顯司法溫度,該案入選省法院與省婦聯聯合發布的未成年人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打造“河法童行”品牌,從源頭上預防未成年人案件。堅持治罪與治理并重,開展涉未成年人工作問題短板排查,向涉未成年人案件高發頻發的酒吧、賓館等娛樂休閑場所主管部門發出司法建議,敦促、協調跟進主管部門加強重點場所和問題整改清源7次。針對校園霸凌、性侵未成年人案件,深入學校開展“反校園暴力”等法治教育。在報紙上開設《學法課堂》欄目,編發《與法“童”行 呵護“未”來》普法漫畫冊,充分利用“兩微一端”深化以案說法,答疑解惑,“河法童行”普法品牌效應日益凸顯。選任9名法治副校長、8名校園法官、40名普法講師組成“少年護衛隊”,深入學校、社區、村街巷口、游樂園等地,創新開展法治游園會、模擬法庭、法院開放日等活動38場次,7000余名師生受益。
■本版組稿/攝影:本報記者 劉燁華 通訊員 徐曉曦 朱小巧 陳碧霞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