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化龍橋:我是誰?我在哪?

——為化龍橋、化容橋、飛鸞橋正名

2024-10-13 09:44:40 來源:河源日報

hyrbs1013001_002_01_s[1].jpg

■化容橋近景

河源老城區鱷湖一帶,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地理位置居中,這里襟上城而帶下城。甚至,昔日的鱷湖面積比今天更為廣闊,湖上必有橋梁,便于人們往來。

今日的鱷湖上,還有化龍橋、化容橋、飛鸞橋。由于歷史久遠,無論是耄耋長者還是久居湖邊的“石街膽”,都對這些橋的概念有所混淆。在河源一個自媒體視頻作品的評論中,關于化龍橋的討論,多是以訛傳訛。讓我們從河源舊志中,探尋這三座橋的真實關系。

1

鱷湖原為護城河,防匪又防洪

首先,我們看一下鱷湖是怎么來的。

因為下城經常遭水災,在下城住了幾百年的人們,又在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后陸續遷了回去。當時河源的城池才建好,得有護城河,于是人們將古已有之的城東濠浚通并繼續開挖、蓄水。尤其是萬歷年間,李燾又使人引桂山水經瀧下(今雙下)、萬年基、木棉塘注入西門塘、北門塘和鱷湖,形成環城湖池。

建好后的湖,總稱鱷(原為氵噩 )湖,后來為方便起見,又有了東門塘、西門塘之分。

鱷湖關系著河源城的“休戚”,“為城之興廢所系”,成為護城河,希望能防匪患,“歷千數百年而無患”。

同時,鱷湖還兼具防洪之用,若遇久雨,上、中、下三郭的水,都可以從鱷湖排到江里去。“鱷湖所以防江水之漲,其功豈淺鮮哉!”(清乾隆知縣陳張翼語)他說:“查得往年江水極大之時,離上城東門尚五六丈,即下城黌宮之基,水恒不及。夫非是湖吐納之功乎!河源居東江上游,其水直過,來勢平緩消長甚速,非若郡城之低下也,或當江漲之年,溢入鱷湖,有司用救生船十艘,放入鱷湖之內,晝夜守之,以接濟居民,而民情見慣,殊無震驚,是又因鱷湖而得弭患之道也。”當時,鱷湖有救生船10艘,汛期時有人晝夜值守,以隨時接送災民逃生。

2

明代已有化龍橋

明代萬歷年間的鱷湖,自東南至東北,長里許,闊狹不計,深丈許,中有長堤,迎秀橋通上、下城。其水道與北門、化龍橋及各城濠相通,江水大漲,則水流自外溢入,每遇江漲,有雇船救渡之事。下城民眾若遇洪水,就乘船避往上城,人口甚多。若江水平,則水流入江。

那時候,河源縣城一帶的橋不算多,有聚龍橋、桂香橋、化龍橋、迎秀橋等,桂香橋建于北宋,為迎接古成之登第歸來,邑人在龜峰塔下建的。

化龍橋至少在明代中期就已存在。上城周圍環繞著西門塘、北門塘、鱷湖和東門塘,和下城的交通要靠橋梁連接。

清代乾隆初年,知縣陳張翼牽頭重修化龍橋。另外一個知縣張起麟重修了迎秀橋,改名為鳴鳳橋。

當年陳張翼看到的鱷湖是這樣子的:鱷湖,在上城東門外,有堤,有橋,中有土墩,旁有沙浦。近有籬舍人煙,遠有羅峰環黛。兩城夾峙,掩映樓臺,九曲排青,蔥蘢竹木,一水澄泓。顧盼之間,似乎莫測其涯涘者。而且沙鳥淵魚、牧童樵婦,絡繹其間,朝暮四時,各有意趣。半村半郭,妙極自然,允推河源名勝第一。他認為,他所新增的八景,命名“鱷湖青曲”以傳之,“知未為前人所表著,而欲后人之心領神會也”。

3

化龍橋過去又名化容橋

化龍橋過去又名化容橋,大抵因“龍”“容”諧音之故。關于化容橋,有兩個相似版本的傳說。其一為:

相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婢女,因為反抗主人的迫害,逃了出來,躲在化龍橋的橋洞里,在那里洗了臉。這時,奇跡出現了,她的容貌全變了,變成一個美麗的姑娘,就這樣逃出了虎口。后人就叫這座橋為“化容橋”。所以有人建議,在化龍橋側的鱷湖上,建一座美女塑像,既使人聯想“化容”的傳說,又能聯想明朝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中“百花仙子降生于嶺南河源縣”的描寫,為街心花園添一景色。(《河源文史資料》第6輯)

另一個版本,則相傳有一位其貌不揚的姑娘,在桂山采桂花為生,一天她進城賣桂花藥,正好碰上皇帝派人在湖邊搭臺選妃,觀看的百姓人山人海,姑娘也擠進人群翹首觀望,誰知一不小心被擠落水里。奇怪的是當她被救起來后,變得如出水芙蓉,艷驚眾人,于是當場被選入皇宮。此后,湖上的這座橋又被叫做化容橋。

4

化龍橋的歲月印記

民國時期化龍橋一帶,曾發生過什么樣的事情?當時的一些報刊,為我們留下了一些并非平常生活的軼事記錄。

未建成新豐江大壩之前,河源城經常發洪水,人們每每苦之。便是現今,若連下暴雨,鱷湖排水不及,飛鸞橋也會被淹至只露出欄桿頂,但因安全措施到位,排水還算及時,不會有人因此而傷亡,而在舊時,這種時候便容易發生人命案件。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 自7月21日起,東江連日狂風暴雨,江水陡漲丈余,沿東江流域再受澇淹。25日起,河源縣城大水入城,河源縣城東南門外,各鄉水深五六尺,大園嶺、羅村各處,盡遭水淹,城內太平中路、化龍橋、八角河口、牛崗行等低洼地,亦水深及膝,民居家具,隨處漂流,牲畜淹斃無算。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24日正午,颶風突至,繼而暴雨,經一小時不息,至下午二時,其勢略弱。船只停駛,輪渡停航,各船艇均以繩纜互系船頭,河隆貨艇耀記號駛避不及,被風吹覆,溺斃小童一名,余皆由鄰艇救回。路上行人絕跡,市內住戶的涼棚、天窗、窗門、花盆等,被吹落甚多。太平路一帶之招牌、燈插,猶如雪片紛飛,縱橫路上。河源縣商會門首所植槐樹兩株,高丈余,被風吹倒。有雜差張文,因外出購物,手持雨傘,經化龍橋被風吹落塘中,風高浪大無人援救,慘溺塘中——當時鱷湖竟然“風高浪大”。(《香港工商日報》)

抗戰期間,河源城遭遇多次轟炸,化龍橋一帶因人煙較密,也常罹劫難。1939年12月中旬,旬日以來,日機不斷進窺惠陽、博羅、河源各地,幸虧防空設備周全,居民疏散得法,無目標以示日機。除曾在河源回龍擲彈一次外,余皆為過境性質。16日上午7時許,有日機兩架由龍門方面飛抵河源城上空,投下輕重炸彈10余枚。下午1時許,復有日機6架飛來,投下10余彈。事后調查,兩次狂炸約落彈30枚,災區以縣學宮、沙邊街、火燒亭、化龍橋、縣前街等地為最甚。慘死于彈片之下者30余人,重傷者五六十人,為河源有史以來第2次大轟炸。第一次為當年春天,落彈百余枚,死傷人命200余人。(《天光報》)

民國時期,人們還是不甚注重衛生,有的直接舀起看著清澈的河水就喝,就是黃的,也照飲不誤。1937年夏,洪水退后,天氣暴熱,化龍橋下的河水黃濁,而一般做苦力的人也管不了許多,直喝生水,結果發生霍亂抽筋癥,皆醫無效,相繼斃命者,一兩周間計有20余宗之多。5月25日,有財記伕力倌轎夫王阿先出鄉歸來,行至化龍橋頭,口渴甚,即取一大碗河水一飲而盡,逾一時久,發生急癥,全身抽搐,面色灰白,牙關緊閉。同伴睹狀,拯救無效,移時斃命。有司即印發通告,提醒市民注重衛生,其中有句云:“飲用井水河水,務必先行消毒。簡單穩妥方法,將水先煮沸。一切食具飯碗,須用沸水沖洗。”(《香港工商日報》1937年5月28日)

5

整天經過的路面才是化龍橋?

化龍橋過去是上城出北門通下城鬧市區的交通要道,現在化龍橋更是連接上城環城西路、長塘路、人民路和飛鸞橋的交通樞紐,是源城交通最繁忙的地段之一。隨著河源城建設的發展,化龍橋的石板早已換成瀝青路面,橋兩側的石欄桿也換成了鐵欄桿。化龍橋有中間稍大兩邊較小的三個橋孔,孔很小,加上橋面已經加寬,十分平坦而沒有坡度,人們在這上面來來往往,早已不知道這段路本是一道筆直的橋。

化龍橋兩側原都種有榕樹,西側那棵于1976年死亡,東側那棵傳說是千年古榕,據樹身的古樹名木標識牌顯示,此樹又名黃葛樹,有820多年樹齡。古榕今仍綠葉婆娑,濃蔭翠蓋,蔭蔽了不知多少代的河源人。化龍橋下端轉右,便是“無縫連接”的飛鸞橋。

民國九年(1920年)邑人李朋杜描述:“北門外之化龍橋,坦坦蕩蕩,其直如矢。后卒加造石欄,為橋保障,稱完美焉。”民國時期的化龍橋,其直如箭,加有欄桿。當時的化龍橋下引有河水,水頗深。

正因化龍橋“橋”的特征已模糊不清,近數十年來,人們已分不清化龍橋、化容橋、飛鸞橋的區別。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已習慣或者將錯就錯地將這條狀如游龍的橋,稱作化龍橋了。化龍橋,又因一個“化容”的故事,且“龍”“容”音近,河源人都將化龍橋呼作“化容橋”。從前在這道橋邊做了十多年水果生意的娣姨,也不知道“飛鸞橋”,只知道“化容橋”。也有人認為,化龍橋“早就沒了”。

對此,在上世紀90年代的《河源文史資料》第6輯中,張欣列舉過一些報刊、圖籍將這兩條橋的橋名搞混的例子:

《河源縣文物志初稿》中第57頁:“化龍橋,在上城北門外橫跨鱷湖北端。原為泥橋,又名飛鸞橋。乾隆九年1744年)河源縣令陳張翼同邑士重修。同治十一年(1872年)又捐金續修。民國九年再次重修,改泥橋為石橋,添造兩旁石欄桿。橋中嵌有《修橋碑記》一塊。”第99頁:“飛鸞橋,又名化龍橋。”

《廣東惠陽地區地名志》第474頁:“飛鸞橋,又名化龍橋、泥橋。”

1989年出版的《河源鄉情》第二期封底題名《化龍橋》的照片,拍的卻是飛鸞橋。

1990年1月10日出版的《廣東農民報》第二版刊登的題名《化龍橋》的照片,正是飛鸞橋。

1992年7月出版的《河源游覽圖》(廣東省地圖出版社編制、出版、發行),圖上飛鸞橋的位置畫上了橋梁標志,標上“化容橋”的名字。

張欣認為,飛鸞橋和化龍橋的橋名被混為一談,飛鸞橋成了化龍橋,而真正的化龍橋憑空消失了。

乾隆版《河源縣志》雙城一氣圖中,有非常清晰的化龍橋標識,但彼時尚未畫有泥橋(飛鸞橋)。同治版《河源縣志》中,就有一目了然的兩道橋,一道便標注了是化龍橋,兩側畫有欄桿。在鱷湖與北門塘之間,一端連接城北門城腳,一端連著下城十字街,即后來的化龍路。轉右有一小橋,有橋孔,但未標注橋名。此即泥橋,后來改名飛鸞橋。

6

被當作化龍橋的飛鸞橋

飛鸞橋原為泥橋,在鱷湖北端。始建時間不詳。民國九年(1920年)改為石砌加石欄桿,改名為飛鸞橋。1983年重修,橋長132.4米,寬2.8米。1986年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座被誤稱“化容橋”的飛鸞橋,原為泥橋,是一段土堤,民國九年(1920年),邑人士李可成、丘兆珊、江汝楫、徐國青等吁請殷商、富戶出錢興修,墊高了堤面,兩邊豎上石欄桿,命名為飛鸞橋。《河源縣文物志初稿》載,“民國九年……改泥橋為石橋,添造兩旁石欄桿。橋中嵌有《修橋碑記》一塊。”1983年重修該橋。1986年,飛鸞橋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橋上還有三個斗大的字,明明白白地寫著“飛鸞橋”。2006年鱷湖經改造后,飛鸞橋換了嶄新的石欄,原來古色古香的麻石欄桿,如今都存放在市博物館。

在美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的“國際布道影像檔案館”里,有3幅飛鸞橋老照片,照片說明中,亦跟著河源話發音譯成“Falyung Khyau”。70年前的飛鸞橋,宛若游龍,古樸美觀。與橋平行的,是一條明顯的街道,都是一兩層的小樓。鱗次櫛比,便是今之人民路一帶,當年已是相當的繁華。那棵標志性的千年古榕,枝繁葉茂,矗立在橋頭。

這3張照片,照片信息注明,有一張是拍有街市的,拍攝年代大約為1931年—1950年間。一張飛鸞橋遠景的照片,拍攝于1934年—1939年間。而那張特寫,年代更為久遠,由Krayl, Robert (Mr)攝于1905年—1925年間。由于年代的久遠,提供圖片者對照片的拍攝年代已記不清楚。

從照片可見,當年飛鸞橋邊,還有高高的竹叢。

70年前的鱷湖,還有著許多裸露的泥土,人們踏著久踩成路的泥道,到湖里捉魚。

百年前的舊照片中那斑駁的石板橋面,如今已兩邊鋪上鵝卵石,中間鋪上平整的磚塊,方便自行車通行。從當年被隨意命名的泥橋,到民國時的鱷湖不可或缺的一景,再到如今的荷花池畔九曲石橋,飛鸞橋已是老城最著名的古跡之一。

■文/圖:本報記者 凌麗

    上一篇:樂游河源 國慶盛景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