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流寇橫行鄉里 百姓修寨自保

——探尋明代永安百姓的艱難歷史

2024-11-10 09:00:00 來源:河源日報

27e2309a998e50217fe61b91b4763e97_hyrbs1110001_002_01_s.jpg

■臘石圍門墩

3b0fd864b77525fb38c4b356892d236d_hyrbs1110001_002_02_s.jpg

■臘石圍的三合土墻

在明代隆慶三年(1569年)永安(今紫金)建縣之前,這一帶地處萬山之中,礦民和“奸民”如水流般涌入各處礦山,設立“賊窟”作為據點,四處劫掠,百姓深受其害。然而,官軍貪圖茍安,未能有效打擊這些賊寇,百姓只好自行修建寨圍以求自保。據統計,永安一帶當時共建有79個圍寨。時至今日,紫金縣黃塘鎮仍保留有一座圍寨遺址,見證了那段動蕩的歷史。

1

寇患之烈

百姓生活如履薄冰

《永安縣三志·地理四·山川》開篇即言:“永安在萬山中。”今日紫金雖仍處重巒疊嶂之中,但因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縱橫交錯,交通已極為方便。而在明代時,這一帶,卻成了“盜賊淵藪”,各類不安分分子層出不窮。

今屬紫金縣義容鎮的青溪,有山名喚磜頭,舊有鐵礦,聚集了不少流民。再加上海豐逃軍坑、河源密坑的銀礦開采,很多“奸民”都像水之赴壑,都趕往那去打工。因此,南嶺、赤溪以至上鎮,正好在他們必經之路上。那些礦民日夜趕路,絡繹不絕。礦民中多有不法分子,甘心當“賊”,常常在那里安營扎寨作為巢穴,從各處出擊劫掠。且東邊有海豐、揭陽、程鄉諸縣,三縣亦盜賊蜂起,百姓“不得安枕而臥”。因此,這一帶的壘寨尤其繁多。

對這些礦民流寇,官兵多次圍剿都不能將其剿滅。一旦遇上圍剿,走投無路時,強賊們就返回磜頭,構筑營寨堅守,不久又盤踞在歸善(今惠陽)、海豐、長樂(今五華)、河源、龍川等縣的區域。

這些地方山谷中有很多肥沃的田地,流亡的百姓混雜居住在此,很容易聚集鬧事。他們外出劫掠時盜賊人數就多,回來后人數就少。這都是因為靠近巢穴的居民有一半都是盜賊的同伙,他們都各自歸家去了。

古名、黃沙一帶的盜賊,常常埋伏在烏禽嶂,不時出來劫掠,有次還抓了官衙中人。藍能(黃村一帶)盜賊又襲擊郡城外的東平,想要把那里洗劫一空后離開,還沒到十里地就被發覺了,于是他們干脆攻破涌口營鹿游岡,擄掠婦女兒童,要求拿錢贖人,然后滿載財物而歸。彼時火光沖天,連城樓上都能看到,官兵卻不能射出一箭進行還擊。明朝有好長一段時間各地官府沒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賊患,只想著安逸,最好能對賊眾進行安撫,于是東西兩江一帶的盜賊勢力越發猖獗。對這種現象,明穆宗隆慶帝在詔書中罵道:“封疆以講武為不急,以玩寇為茍安。”狠狠地批評了封疆官員把講習武備之事不放在心上,認為姑息縱容賊寇就能求得一時的茍安的錯誤心態。

在此之前,長樂、海豐之間的逃軍坑有銀礦,河源的密坑也有,這兩處銀礦開采的時候,豪強大戶趨之若鶩。等到朝廷新政策下來,礦坑被封禁,他們所獲得的收益變少,還耗費了大量錢財導致虧損,這些人就不干了,拿起武器造反,不安分之徒紛紛響應,乘機作亂,謀求追隨附和并建立名號的人多得數不過來,大群數千人,小群數百人,共達數十百群。他們的行動軌跡頗廣,東至興寧、長樂、程鄉、揭陽,北至河源、龍川,西至博羅,南至海豐、歸善,以及東莞,無不罹其鋒。永安之地,亦其蹂躪之區,執官吏,質墳墓,擄人民,室妻女,焚廬舍,據土田,死者甚眾,人們就算想到城郭里面尋求庇護,也未能盡數容納。人們只得數村筑一堡壘,賊去則耕,至則閉壘而守,但因武力值太弱,往往陷沒于賊手,僅海豐鵝埠嶺一帶,竟然有上千人被全部屠殺。

寇患之烈,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作過描述:“凡山海之盜,皆以捉人為先,勒金取贖,打票為約期;期過則拷掠、燒鉗,備行慘毒。或投之豕圈馬闌,或盡屠而干其肉。”

這種隨時失去財產甚至生命的生活誰過得下去呢,人們請求官府發兵救援,然而主管官員膽小怯懦,不敢剿滅,只主張安撫。盜賊則表面上聽從招安,剛一進城,就說想要返回山中巢穴。一出城郊的關卡,他們一邊往回走一邊繼續劫掠村莊,而送他們出關的官府中人還都在現場。當時“賊”勢之大,連巡檢在內,都為賊所用。有位巡檢吳忠,也不知受了多少賄賂,置縣民安危于不顧,官塘寨之破,和他頗有關系,他受了賄賂,向上報說盜寇已卸甲從善。此后,百姓只能自己抵御盜賊,卻又反被蒙上引發盜賊嘩變的罪名。

受到這樣的縱容,盜賊越發肆意妄為。當其逼近府城之際,官府竟然只派了一個小兵把他們引導回去,然后就向上級報告說盜賊已經還鄉了。盜賊的家鄉在哪里呢?他們所占據的,都是善良百姓的產業啊。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冶煉工人楊立(福建上杭人)在青溪約磜頭山組織500名礦工起事。后來,礦軍發展到歸善、海豐、惠來、龍門等12個縣,號稱有萬人。嶺東兵備尤瑛多次督惠州官兵進剿礦軍,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楊立被捕殺。

此前本報報道《明代和平縣令王希周 為百姓不被枉殺而自刎》一文曾列舉正德、嘉靖年間的河源各地大小動亂,此處所述,則是嘉靖(1522—1566年)后期、隆慶(1567—1572年)初年,永安建縣之前一段時期的匪情。

2

圍寨防御

百姓自保的艱難歲月

官方靠不住,因而,民眾只能想法自保,建起許多堅壁森壘的圍寨。“數村一壘,賊去則耕,至則閉壘而守”。防備森嚴的圍寨,防盜、防兵亂,是帶軍事性質的民居。一個圍寨,多則居住有上千人。王陽明曾有客家地區“大寨”的描述。歷史上,紫金的圍寨發生過多次攻防戰,其慘烈程度,有如兩國戰爭。

但村寨也經常無法抵擋寇患。盜賊分別在各個鄉村安營扎寨,相互倚仗聲勢,進出沒有固定的時間,沒有什么地方是他們到不了的。歸善、長樂、龍川這3個縣被攻破的村寨,被盜賊殺害擄掠的百姓、財物、錢幣、牛馬,多不勝數。

據嶺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記載,永安一帶有79個村寨(這里的寨也就是圍的意思,一個圍就是幾個村子的人聚居的地方,多的有一千多人,少的也有幾百人),全部被攻破,完好無損的僅僅有8個圍而已。凡是被攻破的圍寨,盜賊就會占據不走。

清康熙年間,屈大均看到的永安縣貌是這樣的:“一路山谷間,皆茅屋,或一二家,或十余家、二十余家。高者曰寨,平者曰圍,或曰樓。或在山絕巔,或在隘口。”“皆一徑微通,一夫可守。”康熙年間離明隆慶僅距百年左右,由此仍可看出當年永安境內圍寨護村的緊張場景。

明代葉春及在《永安縣初志》中,記敘了紫金縣古來圍寨至萬歷十四年留存情況:

古名之寨三十,寬得之寨二十有六,琴江之寨二十有三,凡七十有九。略舉數例:

橫岡圍,火帶、巖前人居之。員岡圍,烏石人居之。瑤坑、杜田、樟村、鯉魚頭皆有圍。營頭圍,黃花人所居也。安民圍,林田一社人所居也。鷓鴣圍,并塘人所居也。川龍、半江、廊坑人,皆居溫子口圍。上黃沙、大埔田人,則居保安圍。上瀨圍、水潭郁圍、下湯圍、雙螺圍、蛟郁塘圍,其鄉人居之。蛟郁塘之前曰長岡圍,九梁車之前曰蕉子灘圍。上石屯、新村、西坑之圍,皆以村名寨。子安圍則曰龍頭金龜寨,上坑、曹峒之所居也。下石之圍曰永安,上義之圍曰洪福,好義之圍曰康公。(《永安縣三志·卷之一·地理三》)

然而,即便有圍寨的防護,善良的民眾也難以抵擋如狼似虎的賊寇,經常在慘烈的攻防戰中被屠寨,此79寨十僅存一,完者僅八:柏埔、埔尾、苦竹坑、留口、石湖水、樟槎、苦竹派、磜潭。余皆破。破寨之慘有多殘酷?葉春及的記載,與屈大均所記基本一致:鴉鵲潭圍殺三百人,三角圍殺400人,員岡圍殺至千人。樟槎圍猶慘,只有3人得以幸存。此外尚有許多不曾記錄。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朝廷詔令,進行第五次征剿。兩廣都御史吳桂芳派兵分三路向磜頭山等地礦軍大舉進剿,在鐵爐嶂一役殺死民軍300余人,大批礦眾遭殺戮。然而這一帶礦軍仍堅持武裝斗爭,前后歷時23年。

20年后,到萬歷十四年(1586年),葉春及撰寫《永安縣初志》時,最慘烈的寇患已然過去,葉春及所見,紫金人民都在安居樂業,長者長衣緩帶,小孩和婦女快樂地嬉戲,雞犬安寧——雖有美化之嫌,但總算不會隨時有性命之虞了。

3

圍寨遺址

歷史的見證者

距今雖然已過了幾百年,紫金縣仍保留有圍寨遺址,使今人得以從旁略窺當年情狀。臘石圍就是其中代表者。

臘石圍坐落在紫金縣黃塘鎮,又名寶勝圍。在南門,仍有一個看不清立于何年的小木牌子,上面刻著頗有氣度的“寶勝圍”3個繁體行楷。

據冼氏族譜有關記載,南門有一樓,為南門樓,亦稱更鼓樓,當年設有更夫一人。逢一更(晚上8時30分)、二更(晚上10時30分)、三更(凌晨12時30分),更夫都在更鼓樓擊鼓鳴更。為不驚擾居民甜夢,一般四更、五更不擊鼓。如遇匪盜來襲,則可隨時在更鼓樓擊鼓示警。

明代的臘石圍分東、南、北三門,如今只有南門較為完整保存下來。各門設在開闊地段,站在圍內往外看,由遠而近的山、田、房、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易于防御。臘石圍的東部與山相連,屬御敵難點,故冼氏族人在這里除了建設有內城墻外,又增筑外城墻二處,一處接烽火圍墻峴,峴下是人工鑿成的陡壁,為賊匪極難逾越的屏障;另一處接寨子腦,在此地挖有四五間丈余見方的窯洞(至今仍存),當時有衛兵駐守,以防山賊、土匪越圍侵擾寨城。

寨墻是由極堅固的三合土做的。順著鋪著就地取材的鵝卵石路面往里走,路邊高過人頭的芒草在亂草中卓立。陽光照耀著,芒花透著亮。它們長得比三合土殘墻還要高。

“三合土”的建筑材料,由石灰、黏土和細砂所組成。在客家地區流行的一種說法是,三合土是由紅糖和糯米與黃土混合成的。臘石圍的墻,墻面可見細砂、石頭,有的石頭長約20厘米,確實極為堅硬,隨你用指甲在上面使勁摳,一粒細砂都摳不下來。

臘石圍的開基祖冼惠,就是因為軍事行動才落居此地的。他的畫像,在臘石圍附近的冼氏宗祠里,是一個戎裝按劍古人像。

據冼氏后人介紹,冼惠是在明朝洪武三年升任的千總。洪武七年,冼惠奉旨守永安縣臘石營,營部設在今垅底風口瀝。于是攜家眷來到臘石村,就此定居。

一個外人要融入本地生活,實在不是易事。冼惠先是在營部旁的河邊搭了一間簡易棚屋,讓一家老小入住。一天,冼惠辦完公事回這簡易小屋休息,坐在門口搖著白紙扇扇涼。不想被鄉人瞧見,嘲罵說是“練勺樣”(擺臭架子)。因為初來此地,勢單力薄,冼惠挨了不少白眼與欺凌。

后來冼惠特意為兒子娶了當地的俞家姑娘為妻,家境逐漸改善。冼惠后裔經過一代又一代頑強拼搏,家業漸趨興旺,成為當地人才輩出的望族,而臘石圍的官、俞、林三姓則日漸敗落萎縮,后來遷居他鄉。官姓遷至臨江禾坑盤古王村,俞姓遷往南面的小布排和柏埔良洞村。林姓人家遷徙的地點,暫無考據。

《冼氏族譜》記載,冼氏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入籍嶺南,冼氏始祖冼汭也隨之落籍于嶺南珠璣巷,其后裔漸次從南雄珠璣巷南遷至廣東、廣西的南部地帶。向廣東南部遷徙的分為兩大支:一支流向高州及湛江、茂名、肇慶,稱為高涼冼氏;另一支流向廣州及珠江三角洲、海南文昌等地,稱為南海冼氏。

后來,冼姓族人在圍內有過維修和另起新屋,但遺址原貌基本保持不變。如今,圍寨遺址已被棄而不用。

明末寇患再起,“流毒殘酷”,一直到清朝入主中原后,方才安定下來。到了清康熙年間,紫金縣的37個約里中,還多留有圍寨,但是,或舊或新,或已頹廢,里面住的,已多不是圍寨主人的子孫了。(屈大均《永安縣次志》,康熙二十六年撰)

■文/圖:本報記者 凌麗 

    上一篇:興隆鎮—烏虎鎮—平虎鎮—興隆村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