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α片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欧美人与动牲交A精品,亚洲色成人影院在线观看,国产精品-区区久久久狼

您的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頻道 > 深度報道

開創基業 澤被后世

——連平建州第一人牟應受上

2025-03-16 09:00:00 來源:河源日報

d56ff4bad3638d2cf6c7ffff03c5e019_p1_s.jpg

■市區客家文化公園里的牟應受雕像

本報記者 凌麗 攝

清康熙年間,連平州知州佟國瑞曾高度評價連平首任知州牟應受,曰:“開州守牟公者,手辟草萊,啟宇斯土。乃自永邑調牧新州,如測壤定賦,建學立廟,分田劃井,制兵銷萌,州之諸大政,一手斡旋;復懷柔遠近,充實城池,家效誦,植桃李于官墻,斗大一州,實費辟劃之勞?!?/p>

牟應受(?—1639年),字子咸,又名元善,貴州安順府貴筑縣人,拔貢出身。明崇禎五年(1632年),他被任命為廣東永安縣(今紫金縣)知縣,在任期間因政績卓著,參與了連平州的土地丈量工作,展現出“精明強干、謹慎周詳”的治理能力。崇禎七年(1634年)十一月,朝廷正式下旨設立連平州,牟應受被任命為首任知州,并于次年四月到任視事。

然而,由于長期勞累,牟應受積勞成疾,于崇禎十二年(1639年)在任上去世,葬于連平州城北馬口頭嶺。

1 辭永安 赴連平

在連平州城修建快完成時,也就是崇禎七年(1634年)十一月,崇禎皇帝頒旨,派永安知縣牟應受去連平州做第一任知州。

牟應受是在兩年前即崇禎五年(1632年)赴任廣東永安縣知縣的,牟氏任上政績平平,舊志上所載不多。在永安任職兩年間,倒有不少時間花在為連平修城事上。他的上司認為牟應受廉潔奉公,考慮周全,能吃苦耐勞,被派往負責丈量清查賊人侵占的田地。他親自到田間地頭進行清查,重新劃分田地,確定賦稅制度,招募佃戶耕種,同時養活士兵,穩定兵制。

在永安任職時,牟應受因為戶部之前所征派的餉銀沒有交齊,被降了一級官職。從這事來看,一方面是因為精力大半放在了建設新州城的工作上,另一方面,牟應受并不愿太過擾民。因為新州各種問題堆積如山,正需要有經驗、能抓住關鍵事務的人來進行革新治理。而牟應受一直在負責新州事務,已頗能駕輕就熟。所以,有司認為,把他調到連平縣做知州,是既周到又穩妥的,對當地的安定和防御都有很大的幫助。

離開永安縣之前,牟應受寫了一首七律《將赴連平州任留別永人》:“三載巖城兩鬢霜,冰心一片對秋鄉。鋤奸不避朝嵐濕,思過驚聞夜漏長。最慮城狐時竊發,甚如海浪日飄揚。吾民記取叮嚀語,息訟平情慎莫忘?!比婋m然只有短短56個字,卻蘊含著崇禎時期兩縣豐富的歷史信息。

在永安任職,前后算來近三年,牟應受雖不知其生年,彼時應已是中年將老之身。首句寫了三年地方官生涯的辛勞與時間流逝的滄桑感。“冰心一片對秋鄉”指自己的清廉,無愧于永安人民;而“秋鄉”指秋鄉江,代指永安,又象征離別,暗含蕭瑟之感。

在永安任上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呢?永安的志書上對此記載不詳,從這詩來看,是“鋤奸不避朝嵐濕,思過驚聞夜漏長?!北藭r永安雖建縣已有一個甲子,城中尚有不少奸民,他平日鏟除奸惡不避辛勞,頗見果敢,然而仍“最慮城狐時竊發,甚如海浪日飄揚”,擔心那些奸猾之徒隨時作亂,擾亂地方安寧。末句“吾民記取叮嚀語,息訟平情慎莫忘”,希望永安人民要和平相處,不要動不動就相互訴訟——其實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因各種原因,百姓多喜訴訟。

牟應受將要赴任的地方,是為求穩定而新建起來的新州。那時他并不知道,崇禎時期已是明朝末年,但社會動蕩,農民起義及外患此起彼伏,他深感不安。作為地方官,他面臨維護治安、治理腐敗等問題,作為新建連平州的首任知州,他責任重大,需要穩定局面。

2 開疆土 促經濟

崇禎八年(1635年)四月,牟應受正式上任連平知州。據《連平州志》記載,當時總人口僅3030人,其中忠信圖771人,東桃、銀梅、貴塘三鋪937人,長吉圖838人,惠化圖484人。成丁人口(滿十六歲以上男子)更加稀少,僅999人,社會生產力低下,仍處原始生產狀態。連平建州前,州境內“山多田少,民昏于作勞,稻兩熟,十月獲畢,接種油菜、大麥等類,來春甫割,耕犁……一歲計三收”,“無剩土,峻嶺高坡亦鋤斷,片若魚鱗,然而深山無人煙處,猶燒畬種藍,伐木種香蕈”,人民生活困窘至極,“內外數十茅舍,求一牲畜祀地祗不可得”,全然一派“洪荒昧色”之地。

牟應受深知他是來開疆拓土的,有詩言志云:“始信開疆原不偶,愿輸全力對維元。”前一句認為開疆拓土并非偶然,而是歷史與時代的必然選擇,體現了他作為地方官員的歷史責任感,后一句則體現了牟應受的儒者情懷,他竭盡全力表達對地方治理的投入,展現儒家“修齊治平”的濟世精神。這種精神在晚明亂世中尤為可貴,體現了他對民生與社稷的深切關懷。

誠如其言,牟應受采取“正已率物、輕賦省刑、興禮樂、和人民、恤士卒”的施政方針,從經濟、民生、文化、政治等層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庶幾安一隅以靖四方,善始善終,永紓圣明南顧之憂矣”。

清康熙年間連平州知州佟國瑞所作《牟公祠堂記》對牟應受有個精準評價,曰:“開州守牟公者,手辟草萊,啟宇斯土。乃自永邑調牧新州,如測壤定賦,建學立廟,分田劃井,制兵銷萌,州之諸大政,一手斡旋;復懷柔遠近,充實城池,家效誦,植桃李于官墻,斗大一州,實費辟劃之勞?!焙笕苏J為,牟應受是連平開山第一人。

3 興水利 惠民生

連平建州之前,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牟應受首先將荒地劃歸屯田,逐步恢復、發展農業生產。他“躬親阡陌,跋涉溪澗,劃井分里,測壤定賦,清隱占,定戶籍,設屯田,守要害”,主持土地丈量,清理隱占土地,制定賦稅標準,確保稅負公平。通過“測壤定賦”,重新劃分田界,確定土地歸屬,讓百姓按照規定獲得住宅用地。同時“懷柔遠近,充實城池”,招徠流民前來開墾,使這些遷徙而來的百姓如同回到故鄉一樣安心,從而讓本地居民與外來遷入者能夠和諧相處。

牟應受找來幾位年高且有一定威望的老人給予慰問和犒勞,以示對民眾的撫慰。對一些之前犯過事或做過盜匪自新的百姓,他表示不再追究,使他們能夠安心生活;對那些仍為非作歹的,則將其勢力鏟除,消除他們的窺探和圖謀不軌之心,做到賞罰分明、寬嚴并用。因此,牟應受在詩中寫到“鋤奸不避朝嵐濕”,可見當時安定人心工作之艱辛。

他興修水利,在各地陸續興建山塘水陂,解決了農田灌溉問題。于是,田野“禾利并興”,深谷“桑麻繁殖”,糧食喜獲豐收,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通過土地改革與農業開發,連平從“煙火斷連”實現了糧食自給。

在城里,牟應受組織人力開鑿水井,改善居民飲水衛生。如元善鎮的老井頭井至今仍保存完好,尚能供附近居民日常取水。此井圓形,井外圍鋪有三圈層疊的青麻石護圈。清雍正八年編《連平州志》記載為連平城內最早之古井,故名“老井頭”,其所在街道亦稱為老井頭街。人們多認為,這是牟應受當年留下來的,此外還有忠義井、分司街井、井頭直街井等,應亦是初建州城時留下的古井。

牟應受推行“勸耕興農”政策,同時也發展茶葉、香菇等土特產貿易,東昌圩(后遷入州城)成為早期商貿集散地,交易柴米油鹽等日用品,因在東門外,人們又稱之為“東街”,得城東河水運之方便,是城中熱鬧的商埠。

4 驅虎豹 立城郭

建州之前,這一方百姓居住條件很差,“城郭未立也,田疇未制也,樸陋未化也。深林密箐,重險幽阻,虎豹爭而麋鹿聚,蠻煙瘴霧,朝霏夕結,烏睹所謂嬉游化日者哉?!眳擦稚蠲?,猛獸同行,猶似化外之地。

牟應受“觀其陰陽向背之勢,相其水泉滋息之宜”。選好城建地址,與長寧縣令陳國正合作,誅茅伐樹,易蓬檐以瓦甓,歷時兩年完成州城建設,署宇宮墻、街巷市肆等,州城雛形已現,居民住進了較往日蓬檐茅舍舒適、安全得多的磚瓦面房屋。

連平州城建于山中,他們修筑防御工事,建造營壘,形成“百雉方新”的防御體系。連平州城有280個兵士守內城,內莞、獐坑等地也有守衛、御所。牟應受招募佃農開墾荒地,把收獲后剩余的糧食用來供給將士,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同食“涼薄菜羹”。在他的辦公場所周遭,不時有野生動物出沒:“披荊鹿豕群為侶,揮劍豺狼膽亦寒?!贝饲埃谇逭呻]畝時,亦是與部下“夜眠竹簟供屏帳,露處糲羮當幾筵”“深山月更朗,野菽味偏奇”,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連平州城池締造之初,“規劃井然”,“昔為蛇豕竄伏之窟,啟辟后,屹然一巍鎮矣?!保ā堵毞降涞谝磺俣呔怼罚?/p>

正在緊鑼密鼓進行州城建設時,崇禎九年(1636年),連平饑荒嚴重。當時,連平“州制甫設”,糧倉未備,民不聊生,幾乎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牟應受“痛若切體,捐貲賑恤”,除了自己捐錢以撫民眾,同時火速將災情上報兩廣總督熊文燦、贛南軍門潘曾絯,兩處各有捐金糴谷。一俟救災款至,牟應受雀躍歡喜,馬上就“冒暑沖嵐,雖荒陬窮谷,裹糧而入,馬足遍焉”,組織人員糴谷賑濟災民。他還在城西兩里處興建了養濟院,收容鰥寡孤獨、流民乞丐,給走投無路的貧民一定的社會保障。

在賑災途中,牟應受到了粗石坑一帶峻嶺中,并無山路可走,有時還得跟猿猴那樣攀援而過。即便是在這種艱苦行進中,牟應受依舊有一股浩然之氣。在巖坡嘴一帶小憩時,他游目四顧連平山水形勝,只覺“仰捫霄漢,俯眺星辰,千峰萬壑奔走而環拱于州,依依朝宗焉”。他感慨道:“偉哉山河之雄壯,信天造非人力也!”

雖然風景很好,但山道難行,其險阻艱難。牟應受又將他微薄的俸金捐了出來,首倡捐款修路。當地謝氏亦急公好義,爭先捐資。于是以讀書人謝明時來牽頭督辦修路之事,不久道路建成,路有幾千丈,極大方便了民眾出行。鄉民很是感激,州中士夫、耆老倩人為作頌詩云:

“天作高山,我公荒之。險道云連,我公康之。薪槱棫樸,公譽髦之。周道如砥,我民便之。高山景行,共率由之。我公之德,百世以之”。

只是不久后的順治年間,有土匪也沿著此路橫行劫掠,密溪人無奈毀路,后陸續重修。

在牟應受的組織下,連平州興修了好幾條路,從密溪至爛泥格,從粗石坑至楊梅坪、營子、陂頭,從粗石坑至水洋洞、增河壩之道路相繼開通。

崇禎八年,在城東鎮連門外,牟應受還捐俸建起了關王廟,不久遭火焚。

5 興禮樂 啟文明

牟應受另一項重要施政方針是“興禮樂”。他“拊循休養,土著新附于眾,一視如子,勞來不倦,公余,進子弟之彥者于庭,相與敦詩說禮,日漸月摩,弦誦盈耳,父子祖孫,沐浴膏雨”。他親自授課,召集一些聰穎好學的子弟,講授《詩》《禮》,邀請督學魏仲雪等人講學,“薪槱棫樸,拔茅連茹”,于是“四方文學之士,負笈踵至”。牟應受在永安時的部分僚屬如連平顏氏開基祖顏振耀、連平何氏開基祖何春魁,亦隨牟爺落基連平。

連平建州第二年即設立了學宮,元善鎮讀書之風自此益濃。此后,許多好學重教之大戶人家在元善鎮設立書院、義學和私塾,供自家子弟讀書。其中,位于元善鎮前進五街的文節書院,就是最有影響力的書院之一。牟應受奠定了連平“家弦戶誦、襟詩帶禮”之基,使此后的連平“衣冠之儒輩出,甲乙之科繼起,易樸陋而文明,骎骎乎趨于鄒魯”。在清代,連平涌現出顏氏家族“一門三代四督撫”的科舉盛況,成為清代全國“二十八世家”之一;何氏家族亦是廣東望族之一。他推動的崇文政策,使連平在清代科舉中誕生翰林5人、進士12人、舉人53人、副榜6人、拔貢23人。清康熙、雍正時期,僅何姓一門三代就考取了四舉人、兩進士,人贊之為“兄弟舉人,父子進士,叔侄同科”。連平成為嶺南不可小覷的文化重鎮。

崇禎十一年(1638年),牟應受主持編纂了首部《連平州志》,歷時八個月完成,成為研究明代粵北社會的重要文獻。為了編纂《連平州志》,牟應受“經管區畫,纂詳纂慎”“乃置稿本,逢人必問,有得必書”(《連平州志·舊志序》),作了較長時間的調查研究后著手編寫成了第一部州志,俗稱“牟志”,是研究連平建州歷史的寶貴資料(后失傳)。

據《連平州志》記載,牟應受在連平任職期間還著述了《治安集》《披荊約略》等六本書(已佚)。現存《連平州志》錄有牟應受《舊志敘》及詩作16首。

■本報記者 凌麗

    上一篇:河源百年婚姻陋習消亡史
    下一篇:沒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