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期間河源鎢礦開采簡史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4月22日是第56個世界地球日,宣傳主題為“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世界地球日之際,我們更需清醒地認識到,資源開發必須與生態保護并重,技術突破需以可持續為目標。
河源富產鎢礦,礦產資源開發較早,較成規模在明朝。
什么是鎢
鎢,因其熔點高達3422℃、硬度僅次于鉆石的特性,被譽為“工業牙齒”。鎢礦的歷史,是一部濃縮的現代文明史。自19世紀末工業革命以來,鎢逐漸成為現代工業不可替代的戰略資源。
早期,鎢主要用于制造高速切削工具和耐高溫材料,推動機械制造業的革新。其真正的戰略價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充分顯現,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鎢因其在軍事工業中的不可替代性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鎢合金被廣泛用于制造穿甲彈彈頭,其高密度和硬度可穿透坦克裝甲;同時,鎢也被用于航空發動機高溫部件和核反應堆屏蔽材料,直接關聯戰爭裝備的性能。
彼時,中國作為全球鎢礦的主要供應國(占當時世界產量的60%以上),成為盟軍的重要資源后方。根據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記錄,中國曾通過限制出口、加強資源管理等措施,確保鎢礦優先供應盟軍,同時避免資源流入軸心國。
百年前河源鎢礦的發現
與民國初期的開采
清宣統二年(1910年),永安縣(今紫金)鳳安鎮雞籠山農民張鳳發現當地有鎢礦,農民即自行開采。
民國七年(1918年),紫金縣寬得都埔尾約辣菜坑發現一“絕大”鎢礦,礦區面積共有2111畝余,當年有司繪制礦圖,呈省財政廳,懇予開采。很快,南嶺的莊田、附城的解湖、黃塘的羅庚局等地的鎢礦相繼被開采和利用。
至1932年,紫金縣鎢礦采掘量劇增,鳳安雞籠山、黃塘羅庚局分別有1000人、800多人進山采礦。1938年,鎢礦價跌,民工減少,產量驟減。1942年,鎢礦無人收購,各礦點封閉停產。抗日戰爭勝利后,部分礦山陸續恢復開采,所采鎢礦由一些擁有武裝的人押運到香港出售。
河源的鎢礦分布很廣,又因水路通達,運輸方便,銷量甚廣。距離今源城區東面百里之遙的蓮花山鎢礦及東北邊120里外的白云窩、長坑、大坑、船坑、汗坑等嶺(在東源曾田等地)富藏鎢礦,及與連平貴東等地方,均產鎢、錳等礦,積藏豐富,品質純良。這些礦于1918年被發現,平時由人民自由開采,運售省港圖利。民國十七八年間,鎢砂價昂,遠近鄉人互相爭采,群集工人有數千之多。1929年,有合成公司向當時政府機構承包了蚊帳頂山上下排圓等嶺之礦區進行開采。往年礦價高時,在兩處采掘者,不下萬人,附近鄉村,賴以謀活者頗眾,但俱用人工掘取法,獲利不多。1931年前后,鎢礦被洋商操縱,市價銳跌,挖礦工得不償失,生活難以維持,河源各處礦場相繼停工,即惠陽、紫金等縣之礦區,亦多相繼停采。
至1932年仍繼續私采的,只有曾田一帶富優礦苗之大窿口,以及工人約200名,然已足證其蘊藏富優,當為各鎢礦之冠。據調查,此礦之優點有四:1.交通便利;2.礦脈富優;3.礦脈生長之形狀,能施大工程;4.提選鎢砂亦易,故無論由商人或政府發展之,其功效實莫大焉。
曾田采礦設施的設計頗合理,船坑、大坑、汗坑、長坑等處,計有木屋200余間,每間可住工人10名至數十名不等。小販什貨店亦有十余間。每屋之后必有窿口,若不入其屋內,則窿口難以窺見。窿之深度,十尺或數百尺,總之追苗采掘,窿內支柱秩序十分整齊,布置妥當,“比較廣東其他各路礦場之采礦工程,實超乎其上”。各木屋門前標有某某公司字樣,其組織有合伙或雇工兩種制度。各公司專用十四五歲小童,在窿內挑運廢石出外。
不久,又有宏達公司想來承包白云窩、大坑、長坑、汗坑等嶺之礦區,但當時國民政府考慮到采礦對附近村民用水安全不利,未予批準。
1935年,廣東對各縣物產調查顯示,河源年產鎢礦 50余萬斤,運輸方式為船運。如今源城區檔案館還保存一份關于曾田軍鎢收運的公函。
此時鎢礦的開采規模雖然不大,有司所收稅費亦是不少。民國十七八年間此一帶礦區,每月平均共產鎢砂500擔,每年有5000余擔。然該礦區所產之鎢砂,每擔征收自治費1毫、教育費1毫。另有所謂河源縣礦業工人以公會名義,每擔征收4元。據礦商稱,該公會所收之款,為數甚大。因此有人質疑其每年開銷數目竟無人過問,且其工人組織亦非完全礦工身份。
鎢礦的稅捐曾用來筑路,如河源縣境內廣梅公路,始筑于民國十八年(1929年),首先筑成縣南面縣城至埔前段。民國二十年,再筑縣北面縣城至柳城路段,接通老隆全線。此路由國民黨縣政府采取籌資派工等形式修筑,屬砂石、泥土路面。
抗戰期間鎢價的變化
1936年以前,鎢砂的輸出并無多少限制。1937年,當時的軍委會資源委員會設置鎢礦管理處,馬育航任處長,開始實行有計劃的統制。馬育航派出售馬到各重要產區任駐在地收買專員,以公價國幣60元收買一擔,而當時香港市價在港幣120元上下,許多人為追逐更高利潤,以秘密的方式私自輸出。抗戰期間,因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各國極力擴充軍備,特別是德國商人和日本商人在香港的大量搶購,市價步步攀升,而廣東管理處所規定的公價,只有些許提高,后竟至相差數倍之多,鎢礦商人便愈發另尋“出路”。
1938年5月1日,經濟部資委會鎢業管理處廣東分處河源采礦員辦事處總務主任榕子奇被免職,由該辦事處委任繆輔仁接任該總務主任職兼礦警隊長。
動蕩的年代,軍事委員會、資源委員會鎢業管理處廣東分處面臨著鎢砂市場價格波動以及當地治安影響收購工作等問題,因此于當年5月9日在《河源日報》登報,將每日收買商砂公價登報公布,目的在于規范私鎢收購市場,激勵相關人員積極開展私鎢收購工作,穩定鎢砂收購秩序,保障鎢砂產業的正常運轉。該處經調查發現,鎢砂的市場價格日益下跌,每噸的價格已降至國幣3000元以下。該分處即日起依照之前公布的收購商砂公定價格增減辦法,將每日收購商砂的公定價格按天進行公布。
那么其公定價來自哪里?與國際接軌。他們根據路透社消息,鎢市行情的漲跌情況會在當天上午十時前公布一次,以此作為當日收購商砂給出價格的參考標準。當天私鎢變賣價格同時應參照商砂收購價格來辦理。以后各機關緝獲私鎢并送交該分處,應以送達當日所公布的商砂價格作為計算依據。
該分處采取了一系列較為細致的管理措施,一方面,依據市場行情變化對商砂公定價格進行動態調整,并及時公布;另一方面,明確了私鎢變賣價格與商砂價格的關聯,即私鎢變價參照商砂公價按比例辦理,且在緝獲私鎢的收購計算上也統一以商砂價格標準執行,保證了收購體系的一致性和規范性。整個工作流程涉及多個部門和環節,該分處于4月20日致函當時的河源縣政府進行溝通協作。
追逐更高利潤:民國時鎢礦走私嚴重
二戰及抗戰爆發后,鎢礦開始愈發受到重視。鎢可使脆硬之鋼變韌,為煉鋼之必須品。自抗戰以來,國民政府嚴禁私運鎢礦海外出售,因恐資敵用。河源為產鎢之地,總有人為獲取更多利潤鋌而走險進行鎢礦走私。
1939年5月4日,駐義合圩之自衛團第19大隊部,因走運私鎢案,被本縣政警隊于4日夜包圍,當場捉獲該隊小隊長潘興等9人。繳得步槍15桿,駁殼一支,解府糾辦。(《河源青年》)
但當時形勢紛亂,為逐巨利,鎢礦走私之勢難遏。1939年,鎢礦香港市價每擔港幣220元至250元,而廣東公價僅為國幣120元左右。以當時匯率計算,則公價僅為港幣35元至40元間,尚不及市價的1/6。
有人估計,1938年至1940年這3年間,由東江私自輸出的鎢砂數量約在8000噸至15000噸之間。這個數量比當時的總產量還要高,主要通過北江、東江水路運輸。當時,東江各縣鎢礦產量大增,是在走私的刺激下促成的。(1941年《東江鎢砂走私問題——鎢砂走私史話》)
經營鎢礦生意的大多是當地幾種最有權勢的人結合而成,如有勢力的豪紳、有大資本的投機商人,有槍械的軍隊或土匪等,走私鎢砂的私運礦商都有自己的武裝隊伍。如在紫金,幾乎每個礦場部都有自己的武裝隊伍,鎢商彼此之間有自己的地盤,別人不能踏入。大多數礦務公司幾乎都是當地土豪和有槍階級(包括土匪和團隊等)的私有物。
抗戰勝利之后,各地鎢礦繼續開采。據1946年10月5日《香港工商日報》報道,資委會特礦廣州辦事處于1946年9月曾派員調查,認為連平縣九連山鋸板坑鎢礦區,產量豐富,為本省之冠。因此特派職員楊子任、林錦吾前往該處籌備開發,兼收流砂,同時歡迎各地民眾前往自由開采。有司托忠信的晉豐商號,指示前往礦場路徑,并設法安定礦工生活,供給平價生產工具。據統計,當時的礦工每日可得砂價超數千元。后來勘察表明,這個鋸板坑鎢礦,為華南地區最大,且富含多種金屬礦:礦區礦化面積2.6平方公里,屬高、中溫熱液充填脈狀鎢錫(多金屬)礦床。主要礦帶為東西向礦帶,其次為 北西向礦帶和東北向礦帶。東西向礦帶分布于礦區中段,儲量占全區總儲量的90%以上,構成 鎢錫多金屬礦床,主要礦物有黑鎢礦、錫石,其次是閃鋅礦、黃銅礦、方鉛礦及鐵鋰云母、緣泥石等。礦石平均含(金屬量)鎢 0.34%、錫0.13%、鋅0.82%、鉛0.427%、銅0.28%。截至1974年底,探明工業儲量 (金屬量):鎢22.1萬噸,錫8.53萬噸,鉛鋅51.83萬噸,銅17.12萬噸。
依托江西大吉山,連平“貴東市”興起
連平貴東的興起,與江西大吉山分不開。貴東街位于連平縣境西北部,距縣城62公里,北接江西省全南縣大吉山,南下韶關市翁源縣,由貴塘、蒲田和大華三個自然村組成,人口不足5000。該街建于民國初期,街區呈長方形,東西長150米,南北寬30米,四周筑有圍墻,設東、西、南3門。街內店鋪林立,曾繁華一時。
彼時,江西大吉山鎢礦逐年增大開采量。當時沒有公路,產品全靠人力挑運,連平的貴東圩便成為鎢礦南運的必經之路。那時,廣州、南海8大商業公司(即利華、裕中、衛民、英棧、天源、三民、昌華、德隆)都在貴東圩設點收購鎢礦,再轉手外銷。隨著業務量的擴大,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貴東圩已初具規模。四周筑起石砌圍墻,設東、西、南3門,像一座小城堡。為提高當時各公司的知名度,擴大對外影響力,便將鎢礦的集散地貴東圩改稱“貴東市”。至今,貴東圩的西式老西門仍保留著刻有“貴東市”字樣的石匾,字跡清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連平至韶關公路開通。民國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廣東利華、昌華等8大礦業公司在貴東收購江西大吉山鎢礦,邊遠偏僻的小山村集市成了人頭攢動、熙熙攘攘的大鬧市。
很多人不明白這個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地名的一條街,怎么就成了“市”?據《連平縣志》載,這是為了收購調撥鎢礦和銀行開設賬戶的需要,因此貴東街曾一度改稱“貴東市”。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該街部分建筑被日軍燒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街鎮建設發展較快,先后建有供銷社、林業站、信用合作社、郵電所、糧所、衛生院、黨政機關辦公樓、招待所、學校等建筑。1984年建成了電視差轉臺。1986年,新建可容納1000多人的電影院1座,并將主街道鋪筑為水泥路面,同時安裝了簡易自來水設備。至1988年,街區面積0.5平方公里,房屋建筑面積 1.9萬平方米。
在河源縣,鎢礦運輸方式基本為船運。但民國時期連平境內各條河流逐漸變淺,貨運受到影響,“貴東市”收購和轉運江西省大吉山民窿開采的鎢礦,大吉山至貴東等地段的鎢礦運輸全靠肩挑。
新時期鎢礦資源的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鎢礦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其管理權限經歷了多次調整,反映了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對資源管理的政策導向和經濟需求。1950年,中央政府頒布《礦產資源暫行條例》,明確礦產資源歸國家所有,實行集中統一管理。鎢礦作為戰略資源,由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政府和私營企業無權開采。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啟動,鎢礦開采被納入國家計劃,重點發展江西、湖南、廣東等地的鎢礦產業。改革開放后,國家開始推行市場化經濟改革,礦產資源管理逐步放開。1986年,《礦產資源法》頒布,確立了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允許外資和私營企業參與礦產資源開發。進入21世紀,國家對戰略資源的管控力度加大,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200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的通知》,強化對鎢礦等戰略資源的管理。今年初,商務部和海關總署聯合發布公告,對鎢礦實施出口管制,進一步強化資源戰略管控,確保國內高端制造業和國防工業的需求。
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資源管理的政策導向和經濟需求。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集中管理,到改革開放后的市場化改革,再到新世紀以來的戰略管控與綠色發展,鎢礦管理始終與國家經濟發展和戰略安全緊密相連。未來,隨著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鎢礦管理將更加注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
■本報記者 凌麗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