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多渠道廣泛收集問題及建議1082宗
聚焦市民“看病難”十大類問題
○本報訊 記者 陳鵬 昨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林濤主持召開首場“面對面”座談會,聚焦“看病難”問題。據統計,市委書記、市長“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機制工作專班(下稱“面對面”工作專班)通過各渠道收集到“看病難”問題的意見建議1082宗,共涉及十大類問題,其中反映較為集中的“醫院管理”問題超過38%。
據了解,自將群眾“看病難”問題確定為首次“面對面”座談會主題以來,“面對面”工作專班通過部門報送、公開征集等方式,收集匯總了2021年1月至9月期間群眾反映的“看病難”訴求,建立了“看病難”民生問題事項庫。10月8日起,本報旗下的“河源日報”“河源發布”微信公眾號、源河新聞客戶端、河源網等平臺開通專門頻道,廣泛收集意見建議。
經統計,面向廣大市民共收集到“看病難”問題意見建議1082宗。通過對“看病難”民生問題事項庫進行梳理分析,群眾反映“看病難”問題總體可分為醫院管理、服務水平、服務態度、醫德醫風、醫療資源、報銷難、看病貴、掛號難、停車難、建言獻策等10類。其中,醫院管理418宗,占比38.6%;服務水平120宗,占比11.1%;服務態度135宗,占比12.5%;醫德醫風46宗,占比4.3%;醫療資源114宗,占比10.5%;報銷難118宗,占比10.9%;看病貴63宗,占比5.8%;掛號難44宗,占比4.1%;停車難16宗,占比1.5%;建言獻策8宗,占比0.7%。
從分析表來看,在群眾反映的“看病難”問題中,醫院管理類占比較大,包括就診過程繁瑣,不夠“人性化”;就醫過程時間長、就診流程不明確導致患者來回排隊且繳費耗時較長;醫院管理松散,就診時發現無人在崗以及老年人就醫不便等;服務水平類包括對我市醫療機構認可度不高,市民小病大病習慣往“大城市”跑;醫生診療質量不高,簡單的病情復雜化以及過度檢查,存在個別醫生亂開檢查項目的情況;服務態度類包括醫護人員、保安等工作人員與群眾溝通不夠耐心,服務態度差;醫德醫風類包括存在個別醫生要求患者到院外藥店購買藥品的現象;在醫療資源類方面,除了反映了人才及設備緊缺,尤其是缺乏兒科、婦產科、精神科等科室醫生,以及部分醫院缺乏專業檢查設備外,群眾還集中反映醫院床位緊張、醫院經常出現缺藥現象,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地中海貧血等疾病的治療藥物;報銷難類包括醫保報銷手續繁瑣,醫保報銷到賬時間長;看病貴類包括藥品定價高、檢查項目多導致看病費用高;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的范圍較小,大病報銷額度低、比例低,群眾自付費用高;掛號難類包括公立醫院掛號名額少,經常出現無號現象,無法滿足群眾需求;停車難類包括群眾普遍反映醫院停車位緊缺;建言獻策類主要是群眾提出的對我市醫療衛生領域的意見和建議。